APP下载

异化的“风景”,“反讽”的诗学

2009-10-20刘继林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兵士茅屋新装

刘继林

看到“风景”一词,读者头脑里闪现的往往是小桥流水、大漠孤烟,大多是些清新明丽或苍莽遒劲、富有诗意的自然画卷。现代诗人辛笛笔下的《风景》却迥异,向我们展示的是旧中国一派萧瑟颓败的病态景象,很是令人扫兴。诗歌标题给予读者的阅读预设与诗歌文本所蕴涵的主题内容,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造成了“语境对于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即“反讽”(布鲁克斯《反讽——一种结构原则》)的艺术效果。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以“风景”为题的作品不少,比较经典的还有“新感觉派”作家刘呐鸥的都市题材小说《风景》、当代作家方方的“新写实”小说《风景》等。这些以“风景”为题的作品,均反“风景”一词的本意而用之,或书写现代都市男女的情感“病态”,或展示恶劣生存环境中人性的“异化”。“风景”一词在读者的阅读和接受中均不自觉地被修改了它自身原有的语义,而呈现出反讽的色彩。

辛笛原名王馨迪, 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在那里受到了很好的外国文学熏陶,受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风的启发和20世纪现代主义诗歌的浸染开始创作诗歌,并于1936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珠贝集》,其中有《航》《丁香、灯和夜》等名篇。1936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抗战期间受爱国心的驱使而回国,长期蛰居上海。抗战胜利后,“银梦在死叶上复苏”,重新开始现代诗歌的创作,并先后担任《诗创造》《中国新诗》的编委,是中国新诗派的核心成员。1948年初,赴美考察,“可是给忧患叫破了的心”(《熊山一日游》)的诗人,却无法消受那份在异国的闲适与轻松,带着强烈的忧国忧民的心情回国。可是回国后,诗人看到的一切却是凄厉和残破。这样的社会现实无疑给诗人的心情添加了一份难以排遣的沉重感,《风景》就是这样一种诗情下的创作。

1948年夏,诗人坐在沪杭的列车上,凭窗远眺,看到的那片旷野贫瘠而荒凉,不免忧心忡忡。列车本来是行驶在“铁轨”之上,诗人感受到的却是列车重重地轧在中国的“肋骨”上。哐嚓哐嚓,车厢一节一节的震动,诗人联想到的却是“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沉重而繁多,并且还在不断地延伸堆砌中。“列车”、“铁轨”、“车厢”、“旧中国”、“肋骨”、“社会问题”,两组看起来毫不相关的意象,在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中却相当自然地缝合起来。肋骨是何等的脆弱,它如何承受得起“列车”如此的重压!诗的开篇,诗人就为我们定下了一个忧患而凝重的调子。

在这种沉重的心情下,诗人看到的自然风景(“茅屋”、“田野间的坟”、“夏天的土地”)与人文风景(“兵士”、“耕牛”、“农人”)似乎也就不那么清新自然,更无诗情画意可言了。“比邻而居的是茅屋和田野间的坟/生活距离终点这样近”。首先,诗人将关注的眼光投向处于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农民,他们痛苦地挣扎在贫困与死亡的边缘。“茅屋”是农民日常生活的所在,而“坟”则是他们生命的最终去所。在广袤的原野上,“茅屋”与“坟”却交相错杂,“比邻而居”。对于苟且活着的人来说,也许,生与死的界线,并没有那么分明。然而,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现代诗人,辛笛却不能漠视农民的生存现状。诗人在貌似平静的描述中,不由自主地发出了对生命存在的慨叹:生活的现场距离生命的终点是如此的近。接下来,诗人将关切的目光聚焦于旧中国一个特殊的群体:兵士,并很自然地将“风景”换成了“人景”。“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兵士的新装黄得旧褪凄惨”。在战争频仍的1940年代,战乱不仅给普通百姓带来深重苦难, 也给兵士带来无比的伤害。他们为那个社会卖命,却往往成为无谓的牺牲品。“夏天土地”丰饶自然的“绿”与“兵士新装”旧褪凄惨的“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万绿丛中一点黄,而且“黄得旧褪凄惨”,显得极为刺眼,与整个色调格格不入。“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力旺盛的象征,而“黄”则是疾病的隐喻,是生命枯败的暗示。夏天土地的“丰饶自然”,生机勃勃,更映衬出现实社会的萧瑟与衰败。我们还可以将“兵士的新装黄得旧褪凄惨”予以虚化,作兵士精神及心理状态(疲惫倦怠、惶惑恐惧、灰色绝望)来理解亦可。在这里,诗人并没有将这些问题直接凸显出来予以批判,而是化为一种理性思考,在冷静的叙述和客观的描写中呈现出现实本身的“矛盾”。

目睹这样的“风景”一路走过来,诗人内心自然就有了一种锥心之痛。随着列车的前行,“风景”的叠加,这种刺痛感可谓越来越强烈,以致形成了对诗人的一种重压。“惯爱想一路来行过的地方/说不出生疏却是一般的黯淡”,在此,诗歌由外在自然物象的叙写走向内在情感的抒发,诗人也由冷静的凝思转向激愤的宣泄。一路来过的地方(上海、杭州),是诗人长期生活的地方,因而“说不出生疏”,这里也是当时中国最为发达的地区,但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呈现出的却是“一般的黯淡”。到处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看不到任何的生机与希望,看到的只是“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这样的“风景”,这样的情形,怎能让诗人不痛心疾首、怎能让诗人不激愤满怀?最后,诗人完全敞开心扉,一吐为快,把长期压抑堆砌在心头的愤懑全部宣泄出来:“都是病,不是风景!”爱之深,恨之切啊!这种对故乡、对家园的爱,我们还可以找到类似的痛心疾首的情感表达:“啊!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鲁迅的《故乡》);“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闻一多的《发现》)。在这里,诗人辛笛与鲁迅、闻一多等一样,热情而焦灼,忧愤而沉郁。不同的是,诗人将这种情感予以凝华——“都是病,不是风景!”完成了最后的艺术结晶。在这里,“异化”的主题与“反讽”的手法融而为一,形成了一种具有超越性的现代“反讽”诗学。

《风景》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48年9月的《中国新诗》第四期上,它很好地体现了“中国新诗派”“现实、玄学、象征的综合”的诗学追求。诗人善于运用感觉位移、对比、设色等手法,将抽象的理念、复杂的情绪熔铸成新颖的意象,有机地实现了黯淡的象征性与强烈的现实感的融合,在“反讽”中既增强了诗歌的现实批判指向也彰显了诗歌的审美张力,即体现了诗人的强烈的现实关怀也体现了诗人审美的现代性追求。

附:

风 景

辛笛

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

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

比邻而居的是茅屋和田野间的坟

生活距离终点这样近

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

兵士的新装黄得旧褪凄惨

惯爱想一路来行过的地方

说不出生疏却是一般的黯淡

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

都是病,不是风景!

(1948年夏在沪杭道上)

[作者通联:湖北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兵士茅屋新装
青 牛
茅屋
茅屋
新年穿新装
mothercare:新年将至,快来搭一套美美的新装吧!
一个兵士的死
开关的新装
皇帝的新装
兵士与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