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劳资关系模型及其在当代中国的适用性

2009-10-19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16期
关键词:市场经济

杨 文

摘要:马克思劳资关系思想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其基本模型诞生于西方早期市场经济时代。继承马克思劳资劳资关系基本模型的精神实质,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以调整,经过调整的马克思劳资关系模型可适用于分析当代中国企业劳资关系,促进构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新型劳资关系。

关键词:劳资关系模型;新型劳资关系;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F0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24-0049-03

一、引言

劳资关系思想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恩格斯在评论《资本论》时曾经指出: “自从世界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得到了科学的说明。”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深入分析了资本在工厂中怎样支配劳动、统治劳动、剥削劳动。马克思对工厂的研究是从这一点出发的,这也是西方早期市场经济的真实状况。

二、文献综述

自从马克思学说问世以来,国外国内学者结合不同的社会条件、不同的时代背景对马克思劳资关系思想做过不同的解释和运用。

(一)国外学者的解释

国外学者的解释和运用以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教授Richard Hyman为代表。在Industrial Relations:A Marxist Introduction(1975)一书中,Richard Hyman运用马克思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把劳动关系作为社会生产关系整体中的一个因素来把握,在此基础上对新时代的劳资关系作出全面的分析。Richard Hyman指出,马克思主义对阶级斗争和工人自觉行动的关注,与那些广泛流行的劳动关系观点大相径庭。Hyman分析了劳资双方力量的变化,在雇主强势的情况下,劳工力量是怎样组织起来怎样演变的。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

从1978年起,中国开始向市场经济社会转型,随着社会关系的演变,特别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劳资关系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在这个背景下,一些学者开始深入研究马克思劳资关系思想并用来观察中国现实的劳资关系,得出许多有益的结论。

周新军(2001)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的形成、发展、特征以及从当代社会的变化总体审视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等问题。刘炳福、刘肇民(2006)探讨了马克思劳资竞争合作理论,阐述了劳资竞争合作的条件、依据、原则、性质和作用。吴宏洛(2008)在论述马克思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思想的基础上,探讨了私营企业构建和谐劳资关系问题。钱昌照(2008)认为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资本论》实质上就是一种劳资关系理论,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劳资关系理论,是研究《资本论》中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劳资关系,体现着资本主义制度下劳资关系的本质。人格化的资本和被异化的劳动,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的基本内容。劳资关系的本质不是平等,而是雇佣;不是自由,而是专制。钱昌照(2009)总结了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其具有阶级对立和对抗性、阶级利益关系和阶级性的特点。

本文在以上研究基础上,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重新审视马克思劳资关系,用现代经济学方法初步构建马克思劳资关系的基本模型,在此基础上作调整,以用来观察当代中国社会的劳资关系。

三、马克思劳资关系基本模型

(一)马克思劳资关系思想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深入分析了西方早期市场经济社会的生产。在生产中,资本所有者预付一定数额的资本,按一定的比例投入从市场上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预付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部分。不变资本是指以厂房、机器、原材料等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价值增值。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是随着它的物质形态的改变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它的价值只是再现于新产品的价值之中。正是由于这部分资本的价值量不发生变化,称为不变资本(用C表示)。可变资本是指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因为这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值,称为可变资本(用V表示)。

马克思用G-W-G′表示资本流通的整个过程。在G-W-G′中,G表示货币资本,W表示商品资本,G′=G+△G。预付资本的目的是获得一个具有增值额的产出,这个增值额(△G)称为剩余价值(用字母m表示)。剩余价值不是由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不变资本只是可变资本增值的物质条件。可变资本之所以会发生价值量的变化,是由于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作为可变资本的存在形式发生作用,即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超过了劳动力价值。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剩余价值率反映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如果用m′表示剩余价值率,其公式就是:m′=m/V。无论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还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二)马克思劳资关系基本模型

下面用现代经济学方法表示马克思劳资关系基本模型。

假设预付资本(投入要素)G分为不变资本(物力资本)C、可变资本(劳动)V,产出为G′,剩余价值为△G=m,那么马克思劳资关系基本模型可以表示为:

G′=f(C,V) (1)

式(1)中,G′=G+△G,G=C+V,△G=m

设a、b分别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变动系数。因为C只是价值转移,不增殖,得a=1。又因为剩余价值△G=m来自V,设剩余价值率为m′,得b=1+m′。因此,式(1)可以表示为:

G′=f(C,V)=aC+bV=C+V+m′V=G+m′V(2)

在马克思劳资关系基本模型式(2)中,产出G′表示为一个以可变资本(劳动)为自变量的一元函数式,剩余价值来源于可变资本(劳动)与不变资本(物力资本)的大小无关。

但是,在马克思时代的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对生产的绝对控制权,全部占有剩余价值,工人与剩余价值的分配无缘。因此,马克思认为,资本家剥削了工人的剩余劳动。马克思的这一观点直接指向古典资本主义时期劳资关系的心脏。工业革命以来西方社会的发展和劳工维权的历史事实,充分证明马克思思想的深刻性和超前性。

另一方面,为了简便,马克思劳资关系基本模型省略了资本家运作资本需要付出的经营劳动和管理才能,并且把投入产出关系看做可以分离的直线型关系,直接把不变资本投入从产出中剥离出去,剩余价值就只有来源于可变资本了。这种分析方法在古典资本主义时期是难能可贵的。但经过一个半世纪的演变,人类知识对相关问题观察已经可以更细致,更明确。下文将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

(三)马克思劳资关系思想的时代背景:劳资博弈与剩余价值的归属

从马克思生存的时代到现在,历经一个半世纪,因此要进一步理解马克思劳资关系基本模型的存在价值,还要分析马克思劳资关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在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劳动工人的处境存在恶化趋势。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引用大量实证材料,描述维多利亚女王时代英国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面临的问题。马克思指出,资本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在表面上好像是平等的,但在事实上,资本所有者与劳动力所有者从一开始就不平等。“一离开这个简单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我们的剧中人的面貌已经起了某些变化。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

下面用一个劳资博弈模型去表述社会历史背景对剩余价值归属的影响。

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的演变情况,假定资本家可以选择单个工厂、政府政策偏向的单个工厂、政府政策支持组建行业组织三种策略行为,工人可以选择个人行动、群体自发行动、政府政策支持组建工会组织三种策略行为,那么资本家和工人的各种力量对比对剩余价值生产和归属的影响可以用以下矩阵图表示:

图1中,-m对工人而言表示未获得基本工资、对资本家而言表示未收回资本金,0表示不获得剩余价值,m/2表示获得部分剩余价值,m表示获得全部剩余价值,2m表示获得大于全部剩余价值的价值。

在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工人能选择的行为普遍是个人行动或群体自发行动,资本家以单个工厂组织或政府政策偏向的单个工厂组织行动面对工人,结局普遍的是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全部占有,甚至资本家占据了部分工人的工资。在这种资本绝对强势、劳动绝对弱势的条件下,资本对劳动占据具有绝对优势的控制权,工人受到资本家的压迫和剥削。这是马克思劳资关系基本模型的时代背景和主要特点。

社会历史背景与剩余价值归属关系的劳资博弈模型表明,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归属取决于社会历史条件的演变,取决于工人与资本家力量大小的对比。

四、马克思劳资关系模型与当代中国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与19世纪的西方:共性与个性

马克思劳资关系基本模型产生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厂制度使工人在实质上附属于资本。工业化过程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无论是在早期的工业化国家,还是在发展中的第三世界国家,都有共同之处。

1978年以后,中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选择了市场经济。三十年市场取向的改革演化出来的社会经济关系已经具有工业化时代社会经济关系的普遍特征。马克思分析英国工业社会的方法对认识中国社会具有现实意义。无论是对非公有制经济,还是对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采用马克思劳资关系分析方法,都可以得出有益于社会发展的结论。这方面,在社会观察层次上,在理论应用层次上,已经有相当多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研究。但同时应该注意到,普遍的研究没有注意区分不同的时代条件。没有区分时代条件,没有结合时代条件对马克思劳资关系基本模型进行合理调整,这造成研究成果处于无法操作的两难境地。

劳资关系这种时代条件的变化,同样可以使用劳资博弈模型图1加以分析。

1978年以来的中国,从历史事实情况看,中央政府总体上关注、协调劳资关系状况,这是与马克思时代完全不一样的政治背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投资方可以选择单个企业、地方政府政策偏向的单个企业、组建行业组织三种策略行为,劳工可以选择个人行动、群体自发行动、政府政策支持组建工会组织三种策略行为,投资方和劳工的力量对比对剩余价值生产和归属的影响可以用以下矩阵图表示:

图2中,-m对工人而言表示未获得基本工资、对资本家而言表示未收回资本金,0表示不获得剩余价值,m/2表示获得部分剩余价值,m表示获得全部剩余价值,2m表示获得大于全部剩余价值的价值。

可以看到,当劳工相对多地采取个人行动、群体自发行动,投资方以单个企业、有地方政府支持的单个企业方式行动时,博弈结局更有利于投资方,相对不利于劳工。同时也可以看到,如果有中央政府的协调平衡作用,劳资博弈也可能向平衡双方利益的方向移动。

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马克思劳资关系基本模型加以适当调整,就可以得到一个用于指导企业构建新型劳资关系的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模型。

(二)马克思劳资关系模型的调整

下面对马克思劳资关系基本模型加以调整,以寻找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马克思劳资关系模型。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马克思劳资关系基本模型(2)省略了经营劳动、管理才能和分工协作因素。如果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形式来表达马克思劳资关系思想,则可以得到更符合现代市场经济时代背景的马克思劳资关系模型。

现在我们用G′表示产出,C表示物力资本(马克思的不变资本)(含经营劳动、管理才能),V表示劳动(马克思的可变资本),A表示技术水平对产出的影响系数,α和β分别表示物力资本(含经营劳动、管理才能)和劳动对产出的贡献率,并且α和β被看作马克思用规范方法分析劳资关系的指标而非统计数据测算出来的指标,则马克思劳资关系现代模型可以表示为:

G′=f(C,V)=ACαVβ(3)

式(3)有几个重要特点:

第一,从形式上看,式(3)是一个经典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但二者有着重要的区别。在经典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α、β是采用现有的统计数据加以测算的,这些统计数据是特定条件下劳资博弈的结果。而作为马克思劳资关系现代模型,式(3)中的α、β应符合马克思用规范方法判断劳资关系的标准,这时,这些变量是劳资博弈的原因而不是结果。

第二,在式(3)中,可以看到投资方付出的经营劳动和管理才能的作用,也可以看到物力资本和劳动分工协作的作用。在这里,经济产出(含经济剩余)是在劳动投入的基础上,各种投入要素分工协作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我们可以把式(3)看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马克思劳资关系模型,简称马克思劳资关系现代模型。

(三)马克思劳资关系现代模型对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意义

西方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表明,剩余价值△G=m在资本方和劳动方的分配中,劳动方所占的份额从无到有,总体趋向上是逐渐增加的,这是英国工业革命以来工人不懈斗争的成果,也恰好印证马克思用规范方法分析劳资关系得出的应然结论——β在历史统计数据上逐渐增加,不断趋向马克思劳资关系现代模型(3)中应然标准。

在现代社会中,假定剩余价值△G=m不再是由资本方独自占有,而是按一定比例在资本方和劳动方之间共享,那么我们可以用α、β作为系数建立一个剩余价值共享等式:

m=α÷(α+β)·C +β÷(α+β)·V(4)

式(4)中,α÷(α+β)和β÷(α+β)分别为物力资本C和劳动V分享剩余价值的系数,α÷(α+β)+β÷(α+β)=1。

根据马克思劳资关系现代模型得出的剩余价值共享等式(4),无论对观察非公有制经济还是公有制经济,都可以得出有益于构建和谐劳资关系从而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的结论。

五、结语

综上所述,马克思劳资关系思想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其基本模型诞生于西方早期市场经济时代。继承马克思劳资劳资关系基本模型的精神实质,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以调整,经过调整的马克思劳资关系模型可适用于分析当代中国企业劳资关系,促进构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新型劳资关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Hyman,Richard.Industrial Relations: A Marxist Introduction[M].MacMillan, London, 1975.

[3]张宇,等主编.高级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最新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4]周新军.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理论与当代社会[J].经济评论,2001,(5).

[5]刘炳福,刘肇民.论马克思劳资竞争合作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4).

[6]吴宏洛.论我国私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基于马克思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的论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10).

[7]钱昌照.《资本论》中的劳资关系思想研究[J].理论月刊,2008,(11).

[8]钱昌照.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与当代社会[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9,(3).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作者简介:杨文(1970-),男(瑶族),广西贺州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讲师,广西大学高校教师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方向:劳资关系、小区治理。

猜你喜欢

市场经济
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
市场经济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做优做强工会企事业的几点思考
浅议财政税收对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
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摭谈
积极引导支持民营经济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
市场经济视域下民商法承载的伦理内涵
关于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协调问题研究
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历程、转型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