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盘王歌》与《宋元以来俗字谱》俗字比较初探

2009-10-14

文学教育 2009年10期
关键词:宋元瑶族形体

余 阳

瑶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瑶族人民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盘王歌》就是其中最瑰丽的史诗、最全面的百科全书。据考,《盘王歌》产生于唐宋时期,此后经过历代瑶族同胞的增添、加工,逐渐定型,广泛流传于瑶族人民之中。瑶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其文化遗产多是用汉字记瑶音或口碑相传保留下来,在流传过程中难免会有些误差。《盘王歌》流传至今的有三种版本,即12段词、24段词和36段词,形式大致相同,只是详略不同而已。《盘王歌》中存在着大量的俗字,这些俗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实际用字情况以及文字的发展演变情况。因此《盘王歌》中的瑶族俗字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

《宋元以来俗字谱》是文字学史上第一次直接以“俗字”为名的字汇,是第一部较系统较大规模地收集近代汉字的,特别是隶楷成熟阶段的汉字的专书。《宋元以来俗字谱》于1930年由刘复和李家瑞编成、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该谱序言后谈到该谱是从宋元明清12种民间通俗文学刻本(2种宋刊、4种元刊、3种明刊、3种清刊)中收集当时所用俗字(基本上都是简体字)编辑而成的。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统计共有6240个,合繁体字1604个,平均每个繁体字3.9个不同的俗字。因此人们认为这本字汇对于近代汉字的研究有里程碑的作用。刘复在该书自序中说:“这十二种书,当然未必能将宋元以来所有的俗字完全包括,但就大体说,要借此看一看八九百年以来俗字的演进和变化过程,也就十不离九了。”

一、《盘王歌》的瑶族俗字与《宋元以来俗字谱》的俗字比较

《盘王歌》中的俗字反映了唐宋时期瑶族地区的文字使用情况。《宋元以来俗字谱》的俗字反映了宋元明清时期中原地区的俗字使用情况。两者贮存大量的俗字,并且两者的时代距离较近,因此在这一大背景下,开展两者俗字的对比研究,对于揭示俗字的使用情况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盘王歌》中的瑶族俗字和《宋元以来俗字谱》的俗字比较,共见于这两种文献的俗字字形有46个。

首先,从文字书写材料上来说,《盘王歌》作为一种民间手写体文书,文字书写的随意性是《盘王歌》中俗字的最大特点。另外,《盘王歌》的内容主要包括:瑶族先民的自然观、人类起源说、瑶族的产生与迁徙、瑶族的婚恋、瑶族的创业史等,因此书写迅捷是其最基本的要求,这也必然要求汉字形体简省。于是,笔画随意的增省和粘合在《盘王歌》中的瑶族俗字中占有大多数。而《宋元以来俗字谱》是收集宋元明清时期12种书籍里的俗字,即《古列女传》《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京本通俗小说》《古今杂剧三十种》《全相三国志平话》《朝野新声太平乐府》《娇红记》《薛仁贵跨海征东白袍记》《岳飞破虏束总记》《目莲记弹词》《金瓶梅奇书前后部》《岭南逸史》,因此汉字形体相对于《盘王歌》的用字来说比较规整。因此,《盘王歌》中因书写变异而形成的大量俗字不见于《宋元以来俗字谱》中也就不足为怪了。

其次,在46个俗字中,换用类型的俗字有3个;简省类型的俗字有39个,其中包括21个构件简化俗字、7个笔画减少俗字、6个整字简化俗字;增繁类型的俗字共有2个,包括笔画增加俗字和构件繁化俗字;笔画变异类型的俗字有1个;易位类型的俗字只有1个。简省类型的俗字数量最多。尽管《盘王歌》的瑶族俗字和《宋元以来俗字谱》都残缺不全,不能完整地反映出两个时代的全部的用字面貌,但是我们从两者所共有的46个俗字形中,依然可以看出俗字使用的一些规律和特征。

1.简省类型的俗字数量最多。这符合汉字发展的趋势——简化。从甲骨文、金文到篆文,再到隶书、楷书,汉字发展的总体方向就是趋简,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小篆以前,甲骨文和金文许多都是“画成其物,随体话屈”的象形字。到了小篆时期,对前代的这些文字进行了一定的规范和简化,文字的象形性进一步的降低,结构进一步的整齐,许多笔画不同的写法也趋于统一。再到隶楷时期,汉字再一次经历了重大的变革,结构进一步的定型,形体进一步简化,形成了现代汉字的基本体系。简化这一原则不仅体现在正字的使用上,也同样体现在正字的变体——俗字的使用上。汉字为了书写更方便和迅捷,要求形体不断简化,以便更好地实现其作为交际工具的职能。构件换用很多是用形体相对简单的构件去替换形体相对复杂的构件。构件简化则是一种局部笔画的调整和合并。构件和笔画数量减少则是一种最直接的汉字形体简化方式。这些俗字产生类型都直接或间接上导致了汉字形体的简化。通过《盘王歌》和《宋元以来俗字谱》所共有的俗字的比较分析,其中有大部分俗字和正字相比在形体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简化。这充分说明了简化字形在汉字使用上的优势地位。这从简化的对立面——繁化也可以得到证明。在46个俗字形中,《盘王歌》的瑶族俗字形只有2个可以在《宋元以来俗字谱》中找到相对应的繁化俗字。这足以说明简化字形在使用上的优越性地位。

2.构件换用类型的俗字占有重要地位。在《盘王歌》和《宋元以来俗字谱》所共有的46个俗字中,其中换用类型的俗字有3个,仅次于简省类型的俗字。这种现象的存在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其产生和存在的必然性。笔画、构件和整字是汉字构形体系的三个层面。在这三个层面中,笔画是汉字的书写元素。而汉字书写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因此,笔画在汉字构形中发生变异的偶然性最大。

和笔画的不稳定性相比,构件在汉字构形的使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构件是汉字构形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构件换用体现了文字使用者对文字的理解和感知,是人们的思维方式在汉字形体中的外在表现形式。形近构件和构件类化产生的换用是使用者对不同构件之间的一种视觉认同。而因意义相关或相近而产生的构件换用则是对汉字表意功能的重新感知和理解,是不同于汉字形近换用的一种更深层次的心理活动和思维方式。因此,构件换用形成的俗字往往使用范围非常广泛,并且可以延续很长的使用时间。《盘王歌》反映的是唐宋时期瑶族人民所使用的汉字,而《宋元以来俗字谱》反映的是宋元明清时期中原地区的用字情况。两者不同地域但书写材质相同的文字,构件换用依然在俗字中存在,说明了这一俗字类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最后,从《盘王歌》和《宋元以来俗字谱》可以看出,俗字的产生是汉字发展演变中结构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汉字由甲骨文、金文发展为隶书、楷书的这一演变过程中,汉字中的表意字在逐渐减少,而形声字在逐渐增多。形声字一般由意符和声符两个部分组成,因此形声字产生的主要途径就是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加注声符或者意符,使原有的表意字变成形声字。在探讨两者俗字的过程中,《盘王歌》中的有些文字依旧沿用着正字,而与此相反《宋元以来俗字谱》中的文字却产生了另一种变体——俗体,这一点以上表格中有所显示。

猜你喜欢

宋元瑶族形体
传承
云南瑶族银饰探析与开发利用
比惨式信号,引来暗恋者的特殊解读
瑶族民歌进校园初探
高校舞蹈形体训练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议《宣和遗事》体裁
神龟的智慧聪明的盲点是自己
当猫邂逅快乐
形体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