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眼内炎20例分析

2009-10-06容勇贤李水容

右江医学 2009年1期

容勇贤 李水容

【关键词】眼内炎;玻璃体切割术;视功能

文章编号:1003-1383(2009)01-0084-01

中图分类号:R 779.62

文献标识码:Bお

眼内炎通常是指细菌或真菌引起玻璃体的感染性炎症,常见于眼外伤或内眼手术引起的外源性细菌性眼内炎,眼内炎可严重损害眼球组织及视功能,并发症多。由于眼对感染的抵抗力差,其结构易受炎性反应的损害,而常规药物进入眼内浓度低,效果差,玻璃体切割术的开展,为严重眼内炎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1]。自1999年6月至2007年6月,我院采用早期玻璃体切割治疗眼内炎2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本组20例,20眼,男18例,女2例,年龄8~76岁,平均25岁,由眼外伤引起眼内炎11例,占55%,由Ecce+LoL植入术后引起3例,占15%,6例无诱因下出现眼内炎,占30%,穿通伤合并球内异物4例,眼内炎合并白内障9例,合并网脱4例,所有病例玻璃体腔内均呈脓样混浊,B超均示玻璃体呈絮状混浊。入院视力:有光感、光定位准确4例,占20%,光定位不准7例,占35%,无光感3例,占15%,眼前手动5例,占25%,眼前指数1例,占5%。病程在48 h内入院2例,占10%,3~15天入院13例,占65%, 16~30天入院2例,占10%,>1个月3例,占15%。

2.手术方法所有病例入院后均及时作睫状体平坦部闭合玻璃体切割术,大部分病例灌注液中加庆大霉素8 μg/ml,清除玻璃体腔絮状物、脓液,混浊玻璃体及机化物、预防性行巩膜环扎术,9例行白内障摘除及前房脓性物清除冲洗,2例人工晶体取出,4例异物取出,术中发现网脱4例,其中2例注入气体术,1例行液气交换+硅油填充,术中14例网膜呈不同程度出血、变性,占71%,术中行切割物培养+药敏及涂片检查14例,阳性者7例,占50%。

术后抗炎治疗5~7天(单联或双联),给予激素及对症治疗。

结果

1.术后视力无光感7例,占35%,≥手动/眼前8例,占40%,0.1~0.8共5例,占25%。术后除4例视力由术前光感、光定位不准下降至无光感外,其余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2.术后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能保留眼球,无眼球摘除。1例术后发展为全眼球炎而行球内容物剜出术致术后半年出现轻度眼球萎缩,2例术后4个月出现不同程度网脱,经手术治疗复位。

讨论

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眼内炎目的是及时清除感染病灶,清除脓性物质,挽救视力及眼球。眼内炎由于能迅速而严重地损害眼组织,如不及时有效地治疗,控制炎症,常常以丧失视力乃至眼球萎缩而告终,若能及早控制炎症,则仍有望不同程度地保留视功能。化脓性眼内炎多有眼外伤史,早期感染易被掩盖,一旦眼内炎发生后,除视网膜色素、玻璃体外,直接累及角膜内皮、小梁网及视神经,造成不可逆的视力损害[2]。因此眼内炎的及时诊断,早期手术显得十分重要。

本组病例术前无光感及光定位不准者占50%,病程超过15天才手术者占35%,术后无光感者占35%。由此可见,术后视功能恢复取决于术前视功能,病程长短及手术时间。一旦确诊眼内炎,如视力迅速下降且抗炎治疗24 h无效者应及时行玻璃体切割术。

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眼内炎的优点如下:廓清混浊玻璃体,既除去大部分细菌及毒素,又恢复玻璃体腔的透明度,而且可减轻或避免日后因玻璃体机化导致的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可直接自脓性玻璃体内取得标本及提供玻璃体内直接给药的途径。由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对大部分药物有屏障作用,药物在玻璃体扩散差,很难达到有效浓度,治疗效果差[3]。玻璃体腔注药使药液直接到达病灶,同时配合玻璃体切割术,大大提高眼内炎的治愈率。

本人认为,感染性眼内炎一经诊断,应尽早手术,对经抗炎治疗24 h无效而视功能有光感,光定位正常者应及时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张自艳,张艳飞,袁援生.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眼内炎28例临床分析[J].大理医学院学报,2000,9(4):52-53.

[2]曹本荣,彭广华.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细菌性眼内炎[J].眼外伤职业病杂志,1995,17:104.

[3]杨安怀,钟国庆.玻璃体切割联合给药治疗化脓性眼内炎36例临床观察[J].眼科新进展,1995,15:40.

(收稿日期:2008-11-24编辑:潘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