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理白族妇女服饰符号化演变研究

2009-09-30赵淑琴

山花 2009年18期
关键词:白族大理服饰

赵淑琴

服饰是一种审美符号,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再现。白族妇女服饰不仅直观地反映出大理白族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工艺技术水平,而且也浓缩了大理白族历史的、社会的、经济的、习俗的、宗教的、审美的诸多内涵意蕴,体现着民族的发展和民族的审美情趣、审美习惯、审美追求和审美理想,甚至体现出一定程度的社会文化模式、民族心理结构和社会礼仪制度。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白族服饰是白族文化发展史的缩影,同时也是研究白族文化的活化石”。

大理白族妇女服饰演变到今天,其过程是相当复杂的,下面我们就具体谈谈大理白族妇女服饰的演变。

一、色彩的变化

从史料上看,青铜器时代的服饰没有明确的白族衣服色彩的记录,关于白族服饰色彩的记载,最早在梁建方《西洱河风土记》里,说的是当时的衣料有丝麻几种,大都染成红色,后来在宋元时期,纺织手工业发展很快,精织、浸染了许多华贵的衣服,这些衣服大都是绫、锦、绢缝制,颜色是红色、紫色两种,这两种色彩是高贵的象征,深受官家和百姓的喜爱。但这一时期还有服饰“白色”的记载,宋代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记述大理国“国王服白毡,正妻服早霞,早霞者,白色也”的记载中可知道,当时的白族服饰就是白色,“有的专家认为,白族尚白始于新时器时期以白色的东西为原始图腾物的氏族部落,他们在服饰上崇尚白色以区别于其他氏族而得以巩固,年深日久,世代相传,形成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尊贵的习俗”。其实,白族崇尚白色,还因为“白”意味着“清白做人”“清白传家”,这与白族人民的淳朴、善良、厚道的性格有关。

20世纪初,白族妇女服饰变化不大,主要以白色、红色、蓝色为主,大都是白色的长衣长裤,配上红色和蓝色的马甲,还有各种颜色的绣花围裙,在衣袖口、裤口的边上也绣上色彩艳丽的花边,总的来说比较素净、大方。其实,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白族很喜欢红色,他们认为红色吉祥、喜庆,穿着既精神又辟邪,另外红色还代表了白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也象征着未来的日子红红火火,所以,再素雅的颜色,怎么也要用红色来抬一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白族人民的观念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各民族人民的交流、沟通,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发展,色彩的审美己成为白族妇女服饰的主流,丰富的色彩已为众多白族妇女接受。除了传统的白色、红色、蓝色以外,还有紫色、黄色、橘黄、嫩黄、湖蓝、浅蓝、玫瑰红、杏红、草绿、嫩绿、粉红等多种颜色,这些颜色都进入了白族妇女服饰。白族妇女天生婀娜多姿,再加上又会搭配各种颜色,穿在身上确实美丽异常。课题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60年代以前出生的有一小部分妇女由于观念和年龄的原因,对色彩并不敏感,而且倾向于传统保守的素色,问她们喜欢不喜欢穿艳色的衣服,她们都说“老都老了,穿艳色的不合适”,如果问七八十年代出生的白族妇女喜欢不喜欢彩色衣服,她们的回答是“喜欢”。再问:“为什么喜欢?”回答是:“不为什么,好看。”根据课题组成员调查得到的数据显示:在受访的195位调查对象中,23.07%(45位)的受访者表示周围的白族妇女常穿白色的白族服饰;分别有21.54%(42位)及20%(39位)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大红色及粉红色;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年纪相对较大的被调查对象偏重颜色较深的白族服饰,而黄色、粉色等颜色的白族服饰也越来越受到当代白族妇女的青睐,有超过18.97%的白族妇女选择了黄色,这就是当代白族妇女审美观念的一个改变。

“服饰作为一种外显的民族文化,在这一互渗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从而产生一定程度的吸收与变异。”白族是一个能接受外来事物并创新的民族,他们常以白、红、蓝三种颜色为主,认为白是纯洁、光明、高尚的象征;蓝是希望、纯朴、实在的象征:红是幸福、吉祥、和谐的象征。但大理白族也能接受其他民族色彩的影响,所以形成了多种色彩共存的景观。大理白族服饰对色彩的选择,有情感色彩也有宗教色彩,有伦理价值也有审美价值。

二、用料的变化

据历史考证,早在四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会纺线织布,制出一些质地较为粗糙的衣物。唐朝初年,西洱河地区的白族男女都喜欢披毡,女性穿着相对粗糙的裙子,后来华贵一些的衣服一般都由丝、锦、绢缝制。一千多年前,白族先民懂得了扎染技术,很多女性时常穿扎染衣服,各种花色都有,而且都是由棉、绸、丝染制而成,穿在身上特别舒适漂亮。在盛唐时期,扎染在白族地区已成为非常时尚的饰品,并且也成为向皇宫进献的贡品。到了20世纪40年代的时候,白族人民家家都有纺车、织布机,白族妇女个个心灵手巧,纺纱织布、剪裁、缝制样样精通,做出的扎染衣服既合身又漂亮,既端庄又高雅。白族扎染流传至今,很多扎染布料做成的衣服、工艺品得到国内外游客的青睐。

到了清末,大理地区曾流传着这样的民谣:“苍山十九峰,峰峰有积雪。大理三千户,户户织机声。”纺织工艺也越来越先进。随着社会的发展,白族妇女已不再织布,而是用的确良、的卡、咔叽布、灯芯绒、金绒、毛呢,还有各种各样的化纤制品制作衣服,质料多样而丰富,穿在身上,各具特色和风格。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现在的女性大都不喜欢过去那种粗糙的纺织品,这些手工纺织的布料,一是太粗糙磨皮肤;二是没有经过定型加工,容易变形:三是染色工艺不是太完美,容易脱色:相反,市场上买来的布料大都经久耐用,不脱色、不起皱、不走样,而且穿在身上特别舒适,现在的布料品种繁多,选择余地也较大,比较方便,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肤色而选择不同的布料缝制衣服。根据课题调查显示:在调查的195位被调查对象中,在回答对白族妇女服饰用料的问题上,越来越多的人不愿选择那些容易起皱变形的面料:相反,有67.69%(132位)的对象选择了不易走样且经久耐用的的确良。

三、款式的变化

白族服饰的款式跟其他民族一样,发展变化特别快。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可以说白族妇女服饰已经差不多面目全非了。青铜时代,白族先民不分男女,都穿对襟的无领的上衣,上衣长到膝,男女都不穿裤子,有些男子披华丽的披风,男女都在头上挽髻。到了唐初,西洱河边的白族男女都披毡,女性都穿着粗布做的裙子和衣服,也是盘着髻,打着赤脚。到了南诏时期,服饰开始分男性服装和女性服装了,女人也穿裙子和衣服,而且女性化服饰的特征逐渐明显了,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刺绣,女人都在自己的衣服的领口、袖口、裤口等处绣上花边,以作装饰。

到了元朝,白族服饰发生了很大变化,“男子披毡、挽髻。妇人不施粉黛,酥泽其发,以青纱分编绕首盘系,裹以攒顶黑巾;穿耳环,象牙缠臂;衣绣方幅,以半身细毡为上服”。此时的服饰和南诏时期的很相似,而且接受了元朝蒙古人的影响——穿“比甲”,也就是后来白族妇女服饰的领褂。另外,由上面这段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大理白族妇女服饰已开始由一般的遮风御寒、生产生活的实用向以美观、大

方的审美方向发展。妇女把头发分辫子盘于头顶,在上面裹上头巾,耳朵上戴金耳环,在衣领上绣上漂亮的花草,这些装饰都是为了审美。爱美是人类的天性,特别是妇女,个个都爱美,不管哪朝哪代,这一点都是共同的。

到了明清,白族妇女服饰反倒受汉族的影响,趋于简单化。“男穿对襟衫,女绣花边服”,这是当时的白族男女服饰。我们知道,汉族的服饰比较简洁大方,白族妇女服饰因为汉化从简了很多装饰,长衣长裤基本就是白色,只是通过领褂和围裙的色彩来抬色。另外,此时的刺绣已相当发达,聪明智慧的白族妇女都会在襟边、下摆、领口、袖口、脚边上绣上各种各样的花边,简单中透出丰富,素色中衬托出秀美。如我们在调查中拍摄到的一组图片:围裙、坎肩、帽子上都有各种各样的绣花,色彩丰富、图案精美。还有许多绣花的手工艺品,如绣花鞋、撑腰、背小朋友的背被、挎包等,绣工精细、图案严谨、造型生动、色彩绚丽,真是美轮美奂。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爱美的天性被压抑,白族妇女的服饰趋于单一和朴素,她们大都穿浅色上衣,外边罩一件宽缘边斜竖领或大襟坎肩,下身着深色长裤,裤管比较肥和短,系一围腰,围腰上绣着各种白族妇女喜欢的花草,喜欢在挽着的发髻上戴上头饰,头饰上有长长的穗垂下。这样的装饰有一种朴素美,但缺少了许多女性的娇柔和秀美。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改革开放,由于市场经济,白族人民的思想、意识、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而且白族妇女服饰越来越由生活走向了艺术、走向了审美。很多白族妇女在平时一般不穿本民族服装,只有到了盛大的节日才穿上白族服装,穿上白族服装的白族人民有一种骄傲感和自豪感。另外,如果有外宾、贵宾光临美丽的大理,作为礼仪小姐,是一定要穿上美丽的白族服装的,这既是对客人的尊重,又是民族特色的显现,代表了热情好客、勤劳善良的白族人民对客人的一份心意。在调查中,我们曾到实地调查了一些年轻的白族女性,问:“为什么平时不爱穿白族服饰?”答:“现在生活好了,仅穿本民族的服装远远不够,想各式各样的服装都穿一下,主要还是为了感受美。”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白族妇女的审美观有了很大的变化。

今天的白族妇女服饰的款式更多、更漂亮,为了突出女性美,更多的白族妇女服饰的款式都是以紧身的领褂和围腰达到束身的目的,以突出女性的曲线美。为了突出女性的美,马褂和围裙的款式就显得特别重要,近些年来千变万化的大理白族妇女服饰,都是在领褂子和围裙上花工夫。一般来说,素色衣服配上紧身的领褂,领褂的色彩丰富多彩。围裙上绣上各种花草,更是把白族妇女衬托得秀美无比。

四、审美化的白族妇女服饰对白族人审美理念的影响

大理白族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形成的审美观和民族风情,突出体现在白族服饰特别是妇女服饰中。白族妇女的衣饰堪称造型与色彩搭配的艺术杰作,在中华民族的服饰花园中独树一帜,并以其形色提供的符号语言,向世人诉说着大理白族妇女爱美的天性以及追求美好和谐的纯真理想,也向世人诉说着大理文化的古今和未来。每一针每一线都记载着白族的历史和文化,每一花纹每一绣件都讲述着白族人民纯朴的审美理想和深刻的生活哲理。

白族妇女服饰的总体特征是:色彩对比明快,映衬协调,挑绣精美,都有镶边花饰,上装和头饰比较华丽多姿,下装比较朴素典雅,紧束腰裎系围裙,上衣前短后摆长。这样的服饰既显得端庄大方又妩媚多姿。走向艺术化的白族妇女服饰色彩更加艳丽,用料更加考究,款式更加新颖,更能体现女性的美感。白族妇女服饰在形式美的创造中,加强了情感的感受,促进了健康人格的生成。白族妇女崇尚白色,向往纯洁,她们心地善良,热情好客,白族妇女服饰蕴涵着人与自然、人与生活、人与人和谐的理想关系,是白族人民真善美的化身。当代大理白族妇女服饰,无论是色彩、质地、款式,还是上衣、围裙、坎肩的花色图案都具有现代气息,给人以美的享受。

随着大理旅游业的发展,大理白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形貌、仪表,到情感、修养、品德都有一个质的飞跃,白族人民的精神风貌、人格魅力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亮点。而白族妇女服饰更是不断从实用走向艺术,从生活走向审美。在白族妇女服饰的不断演变过程中,提高了自族妇女的审美能力,和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大理白族妇女服饰里蕴涵着白族的文化信念、审美理想、宇宙情怀,我们可以通过服饰审美形象特有的感染作用,使人们体验、领悟到白族文化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的建构。

大理白族妇女服饰由于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美学因素,对人的心理会产生暗示,对人的情感会产生影响,从生活化走向审美化的白族妇女服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白族妇女服饰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从根本上影响了人的审美观念,让人的审美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

我们相信,白族妇女服饰在以后的发展中,内涵上会越来越丰富,形式会越来越多样,走向审美化的白族妇女服饰将越来越受到本民族和游客的喜爱,将会走出云南,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白族大理服饰
动物“闯”入服饰界
做梦都要去大理
大理好风吹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想念大理
解读“风花雪月”唯大理之最
白族火把节:一天星斗下人间
白族敬酒歌
56个民族56枝花 白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