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梅韵程风穆桂英

2009-09-30王悦阳

新民周刊 2009年38期
关键词:程派梅派穆桂英

王悦阳

此次悔派名作改程派虽然是一次大胆的创举,实际上却是京剧一贯创新精神的继承。

“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整整五十年前,这句高亢激昂的唱腔从一代大师梅兰芳先生口中唱出,昂扬起多少爱国热诚!而为了这部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剧目的新编京剧《穆桂英挂帅》,梅兰芳先生不仅巧心安排,从豫剧名家马金风处移植而来,更是用将近一个甲子的舞台艺术经验,千锤百炼,精心打磨,一经上演,轰动全国,堪称其晚年最具影响力与艺术性的集大成者,也是梅大师一生的最后绝唱。

转眼国庆六十周年,久未响亮的锣鼓再度敲起,耳熟能详的唱段重新演绎,一出结合着历史文脉、大师嫡传却又不乏时代气息、人文精神的全新力作《穆桂英挂帅》,以豪华的舞台阵容、高超的艺术水平闪亮登场,将在10月4日5日两天正式上演于天蟾逸夫舞台。所不同的是,听熟了好几十年的梅派唱腔此次却变成了深沉壮阔、一唱三叹的程派。在大胆创新之余,又不免多了些许热闹,质疑有之,观望有之,反对更是不少。“《穆桂英挂帅》实在是太过深入人心的梅派名作,从决定创排伊始就有争议。但我可从不怕什么批评、质疑。此次梅派程唱绝非跟梅大师较劲,而是本着向梅派学习的目的,希望能在发展程派剧目上做新的探索和尝试。”面对种种说法。作为该剧主演,程派名角李佩红眼中闪着坚定,朴实的言语间更有着一份独特的自信。

移步不换形

豪言壮语绝非夸夸其谈,依靠的是实力、智慧与机遇。作为一位能文能武的程派著名青衣,年轻的事佩红不仅是中国戏曲学院第二盾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的研究生,还曾荣获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金奖和中国戏剧“梅花奖”等重要奖项。师从王吟秋、李世济、关肃霜等艺坛大师的她,基本功扎实,戏路宽广,饰演巾帼英雄颇有大将风度。她的唱腔在严格规范的程派韵味中,充分体现人物的内心情景,既有程派含蓄低回、幽咽委婉、深沉跌宕的情韵,又不单纯追求音色的形似,而是以情带腔、以腔抒情,力求从探索人物的性格、心理、情绪的深层底蕴上,来体现程派演唱艺术的精髓。

近年来,她不仅花大力气复排了失传许久的程派名剧《文姬归汉》,还计划着把《锁麟囊》、《春闺梦》、《玉堂春》等12出程派名剧整理出来,去全国巡演。

正是本着一颗继承、探索、创新、发展的事业心,李佩红才会把目光投向了梅派经典《穆桂英挂帅》。此次排演,不仅邀请到了著名麒派表演艺术家陈少云、优秀老旦演员王小砖等一时之选,拥有强大的整体艺术实力,更由梅葆玖先生出任艺术指导,郭小男、白云明担任导演,唱腔设计则请来了曾为《大唐贵妃》谱曲的著名作曲家杨乃林、高一鸣担纲。

说来容易做来难,梅派的许多唱腔早已成为经典,“捧印”一场更是观众们耳熟能详的精彩折子戏。如何将程派擅长表演幽怨、婉转的风格,同穆桂英这样一个比较刚烈的、元帅式的英雄人物相结合,难度可想而知。对此,李佩红坚持:“必须在唱腔上站住。如果音樂成功了,观众认可了,这部戏就成功了一半。”她还举了不少先例加以说明,“最典型的是杨宝森改汪派的《文昭关》,以表达悲凉情绪的唱腔替代激愤的唱腔,成为经典,以至于现在的《文昭关》无不宗杨。还有程砚秋大师改《六月雪》的唱腔,也使之成为了典型的程派名剧。”

在李佩红看来,京剧艺术讲究虚拟、写意,这为其塑造人物提供了很大空间。此外。中年穆桂英面对杨家忠心为国却遭致满门孤寡的现状有着难以言喻的悲愤与凄凉,这一点与程派惯于塑造表现的人物有着相同的感情基调。“如果能适当突出穆桂英目睹国家危难、百姓流离的悲怆心情,程腔的用武之地还是比较充分的。”最终,作曲杨乃林定下了“移步不换形”的原则,尽可能在改编唱腔时从人物情绪上着手,着力表现中年穆桂英的凝重从容,并在唱腔上强调程派独有的韵味。

此外,《捧印》一场的水袖功夫也成为此次程派“穆桂英”的一大亮点。当年,梅兰芳先生为表现穆桂英接受帅印前的内心斗争,借鉴大量前辈表演经验,甚至参考了《铁笼山》等武生戏的不少的动作,结合自己的舞台艺术,创造性地表演了一整套身段—“九锤半”。对这块“难啃的骨头”,李佩红并没有照搬大师的动作,也没有如人们预期的那样来一次大改动,而是用程派特有的刚柔并济、爽脆利落的水袖功夫来表现穆桂英对当初驰骋疆场的怀念以及时隔二十年再掌帅印时的思绪翻腾,煞是好看。

既然是“移步不换形”,原剧另一个关键之处——“挂帅”同样是此次重新创排的一处亮点。当年梅兰芳先生出演此剧时己是65岁高龄,为他量身定做的剧目当然应该尽量避免武场出现。因此,在原剧结尾处,梅兰芳先生仅身穿大靠,以武将形象出现,而没有过多展开,这不免是一种遗憾。梅先生去世后,此剧被奉为经典,后学者更不敢越雷池半步,总觉得应该原封不动为上。而李佩红则不然,既然动了唱腔,丰富一下“出征”的内容应该是理所当然的,更何况李佩红本身武功了得。因此,李佩红不仅将原先冗长拖沓的剧情加以剪裁,更把改编重点放在了结尾,增加了最后一场的内容。变“点兵挂帅”为“挂帅出征”,展现她文武兼能的刀马旦功夫。

“此次梅派名作改程派虽然是一次大胆的创举,实际上却是京剧一贯创新精神的继承。”李佩红告诉记者,当自己怀着不安的心情向梅葆玖先生征求意见时,梅葆玖不但不加以阻拦,更爽快地脱口而出:“你活脱一个穆桂英!”前辈们毫无门户之见,鼓励创新的精神令李佩红感动不已。

项目化制作

“程派《穆桂英挂帅》被搬上舞台,需要胆识与魄力,更是京剧人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国粹艺术求新、求变、求发展之心使然。”在创排伊始,作为总策划的全国人大常委龚学平就为此剧定下了一个准确的基调。因此,为符合当代人审美、吸引更多年轻人的目光,此次新编《穆桂英挂帅》不仅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京剧艺术魅力,还大胆采用了丰富的多媒体手段。在灯光、布景等方面融入了诸多现代元素。

然而,不同于以往大戏动辄需要国家出资上千万元的“大制作”既念,程派《穆桂英挂帅》完全由民间资本运作,力求“小制作”也能出精品。它由上海戏剧学院戏蓝学院、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及上海某私营文化公司三方投资。如此“搭档”盘活了各方身后的资源,既让戏校的学生参与演出,在排戏中得到了锻炼;投资方也节约了演员的成本。同时,项目化的运营模式,使程派《穆桂英挂帅》从前期筹备到后期售票,都严格走市场路线。就连演职人员收入也不再固定,而是与票房收入直接挂钩。这就意味着,只有等该剧目盈利了,大家才能拿到酬劳。若是收不回成本,那么所有人的努力都将竹篮打水一场空,哪怕是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也不例外。这样风险共担、捆绑运营的方式,不但没有影响创作,相反却极大地调动了演职人员的创作积极性。

据悉,此剧首演后还将赴北京、天津、香港等地巡演,完全投入市场,接受观众考验。可以说,《穆桂英挂帅》是一次在文艺体制改革大潮中的探索与尝试,因而具有更为特殊的意义。正如龚学平所说的那样:“京剧的流派纷呈是其发展到成熟阶段和鼎盛时期的必然结果。今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欣逢盛世,京剧流派如何继续前进,如何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洪流中有所作为,值得当代京剧人思考。程派《穆桂英挂帅》是一次有益尝试。”

猜你喜欢

程派梅派穆桂英
我的“穆桂英”太姥姥
作品欣赏
丁晓君——舞台梦 戏剧瘾 梅派青衣丁晓君对京剧沁人心脾的情感
声腔、音色、审美:京剧程派“云遮月”唱法之分析
梅葆玖先生病逝
婺剧《穆桂英》海报
以字催声以气催情
——随钟荣老师学习程派艺术的点滴体会
如果春天去看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