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后记

2009-09-29

文学评论 2009年4期
关键词:词风当代文学徐志摩

“五一”前夕,我们在扬州召开了2009年度编委会年会,检查一年来的工作,总结一年来的成绩,设计今后一年的蓝图。规画蓝图的流程进度,筹措设计的施行方案,则是下一个阶段我们的重要工作。

新中国60年文学研究的回顾与总结无疑是一个重大课程,许多学者已经进入工作程序,成果已经出现了一批。年内还有二三个相关的研讨会要举办,各学科为各自的工程规模与人事图像沉浸在采编、整理与拼版的忙碌中。我们自然会组织特稿专栏,精选一些文章,抽调一些版面,尽力把60年的成就与经验(包括各个具体而微的层面)用科学精神与历史态度严谨审慎地展示出来。

这一期钱中文先生的《三十年间》打头,这是我们去年开始的新时期30年回顾与反思的一个圆满的总结。文艺理论学科发展“三十年间”的波澜曲折与迷人风光尽收眼底,作者与这“三十年间”的光荣经验和跨世纪的思维进退共始终,他的历史感会,他的眼底沧桑,特别是他的关于明天道路的思考值得所有沉潜于这个学科流遁忘反的弄潮儿们细细品味。

古典文学片,余恕诚先生的《中晚唐诗歌流派与晚唐五代词风》显然是一项探讨古典诗词关系覃思精研的优异成果。诗与词是中国韵文文体的双璧,两者的关系虚实转侧,辙迹微茫。千余年来许多人都想勘测源流,探出究竟。“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拿出令人信服结论的渺见。余先生这里,深患熟虑后先凿开一口通“风”的活眼,从“中晚唐诗风”与“晚唐五代词风”的活眼切入,再细辨“风”色,蹑“风”追影,即从两“风”的通贯、重迭、递进及演化关节探寻中晚唐诗派在词体初建过程中的影响。最后夹入“情味意境”与两“风”在审美感知上气格异同的甄别,这样诗与词在文体建构上的质性演化图像就浮现出来了。

当代文学片的(《再论百合花》、现代文学片的(《茅盾与庄子》都是本期重点的文章。还有一篇《徐志摩、林徽因情诗发微》也很值得一读。徐志摩与林徽因的情诗话题,其间又加入了陆小曼、凌叔华的纠葛与“百宝盒”传说的迷离诡幻,牵动不少人的心弦。“逢郎低头欲细语,碧玉搔头落水中”。如今“碧玉搔头”被人捞出了水来,陆红颖的这篇文章使我们真正看懂了这一幕遮隐了半边历史的浪漫图景和无可奈何的情人们诗意生存时段的心灵行迹。

本期的“书评”中推出两本学理厚重的研究新著:一本是詹福瑞的《不求甚解》,一本是李洁非的《典型文坛》。前者重在传播“学术至理”,奇特的体例和豁达的宗旨为当今学界贡献出一种诠释的悟性和创造的智慧,正如书评作者所说,为“千部一面,千文一体”的呆板干瘪的学问样式与著述体制吹来一股“令人耳目爽快的时雨清风”。后者意在铸塑历史。11位当代文学的典型人物浑然一体构筑了60年新中国的“典型文坛”,演绎出来一幕幕慷慨悲凉的人文活剧。“象迹满山云气白”,作为“历史的表现者”的11名主角,历史细节的勾稽,遭际境遇的还原,为当代文学宏大叙事的骨骼构架填充了逼人正视与深思的“血肉”。作者李洁非的“选择”是有胸襟有识力的;他的“观察”又是既深邃又透彻的,他的“自序”便题《选择,然后观察》。——“水藻半浮苔半湿,浣纱人去不多时”。明日的历史刚要启步,昨日的浮藻湿苔会留给我们什么样的远想幽思?

猜你喜欢

词风当代文学徐志摩
完全诗意的向往
坐着也很忙
浅析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徐志摩自带铺盖陪蒋百里坐牢
当代文学的语言问题反思与追问
探索姜夔词的幽冷词风
浅析李后主词成就
张鎡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