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倡导无痕教育 引领快乐学习

2009-09-27李东红

基础教育参考 2009年8期
关键词:内化品德活动

李东红

大巧若拙,大言无声。“教育无痕”是一种境界,一种超越常态的无形大象。正如教育家们所指出的,“当孩子意识到学习是在教育他的时候,这样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不露痕迹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那么,作为教孩子“学做人”的入门学科——品德与社会课,怎样才能淡化教育的痕迹,以收“润物无声”之效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建立无痕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心理意义上的教育是“人和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教育是一门科学,它的有效实施必须符合一定的原则和规律;教育又是一门艺术,因为它需要以热情和创造来引起人们内心的震撼。教育的过程并非简单的“告诉”,更非粗暴的训诫,而应该是一种启迪、感化、循循善诱、心灵交流。心灵的交融,必须以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根本保障。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扮演好三种角色。

1.善者

有这样一则案例。一位教师正在上课,一个学生向他报告,说他的一支新钢笔丢了,并怀疑他的同桌……而在这时,这位教师发现了那位学生的同桌求助和惶恐的眼神。这位教师略微沉思了一下,说:“或许哪位同学无意中拿了你的笔,或许是你不小心……但我肯定拿你这支笔的同学现在一定很后悔……”说着,教师拔下了自己胸前的笔,“这样吧,我这支笔就送给你吧。不过我要告诉这位同学,随便乱拿别人的东西,不是好习惯,希望这位同学好好学习,改掉自己的坏毛病”。

看透而不说透,知根而不亮底,大智在内,若愚在外,此乃智者也!这种宽容是一种修养,一种品德,一种涵养,是最好的教育。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位教师此时淡去批评与责问,只送去绵绵心语,这就足够了。他已成了善的化身,其教育功效远远超过了说教。这样的教师,学生才敢与他交心,这样的教师,才能真正落实教育。

2.智者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在这充满艰辛与困难的长途跋涉中,教师必须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名智者,做到当引则引,当放则放。这就要求教师,一是要善于启发。真正的智慧型教师,总是善于根据具体情况,多角度、多层面地对学生予以启发。二是要善于策划。引进多种创意,开放我们的课堂,把课堂变成展示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舞台。

3.学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学高”和“身正”是教师执业的资本。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是千百年来社会、学校和家庭达成的共识,也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当前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包括网络在内的教育技术的更新,道德观和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等问题的出现,对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师队伍素质提出了更加现实而迫切的要求,教师只有“一桶水”远远不够了,教师应该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

当一名合格的学者型教师,最重要的一点,是向学生学习——学习他们的所知、所疑、所喜、所长。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蹲下身来参与孩子的活动,倾听孩子的心声,从中发现、了解他们欠缺什么,需要什么,让课堂以孩子的现实生活需要为基础,激活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他们在体验中成长。

二、实现无痕的品德内化,让学生“正其身,善其行”

品德内化是指学生把所接受的道理和激发的情感转变为自身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念,从内心产生履行道德准则的自觉性,形成道德动机。简而言之,品德内化就是学生知情意行的自我建构与完善。要达成真正有效的、无痕的内化,有两点非常重要。

1.引领学生在体验中“知”

体验学习是一种通过学习者自身的活动来获得直接经验的学习方式。它的重要价值不在于学会了某种操作方法,获得了某种技能,而在于每个人在活动中获得的真实感受。活动是体验滋生的土壤,是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源泉,也是主体作为主体的存在方式。鲁洁教授在《德育新论》中这样描述活动与儿童发展的关系:“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儿童才会把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相互比较,从而认识到自己的观点与他人有别,对他人的观点提出质疑与修改意见;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儿童才能摆脱权威的束缚,相互尊重,相互协作,发展自己的主观评判能力。”教学中,教师选择性地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保障学生的活动时间,不断拓展学生活动的空间,就能确保每个儿童都能积极地投入活动,并在活动中真正得到体验,获得认知发展。

在《我不耍赖皮》一课的教学中,依照教材要求,我安排两个学生表演了这样一段小品:课间,林林和星星在下象棋,因为事先没说好规则,下到一半的时候,两个人因为“能不能悔棋”吵了起来,最后两个人不欢而散。表演之后,我设计了5个有层次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思考:(1)游戏为什么玩不下去了?(2)生活中到处有规则,你知道吗?(3)你知道学校中有哪些规则吗?(4)有人说“守规则真麻烦”,有人却说“自己的一点小麻烦,换来的是大家的方便”。你赞成哪种观点?分组进行辩论。(5)为班级制定“宪法”。这样,在活动中体验,学生对“规则”教育自然就心服口服了。

2.引领学生在实践中“行”

实践出真知。我国老一辈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对德育的主旨有过一段最通俗也最深刻的诠释:“必须把学的东西化为实践,时时刻刻做,认认真真做,直到不带一点勉强而永远那样做。要不然,学习,学习,学了一大堆道理,实际上等于一点儿也没有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在这种源于实际生活的“行动德育”中丰富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德育的内化。

比如《我爱我的家》这一课,我在课前组织了一次“今天我当家”活动,让学生当一天家,安排好家里一天的生活。一天下来,学生都体会到了当家的不容易,想到父母平时既要上班,又要操持家务,还要辅导自己的学习,照顾自己的生活,该有多么辛苦!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对父母的爱与崇敬之情,也油然而生。

教师要持之以恒,才能使这样的教育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

三、促成教育与生活无痕对接,让学生“享其学,用其成”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美国教育家华特也指出:“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可见,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遵循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原则,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孩子们能真正享其学,用其成,不断提高自己和他人的幸福指数。

比如,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课前我带领学生参观了学校附近的河流、工厂,采集了河流中的水、自来水、纯净水作为标本,向当地的气象局咨询了空气质量等方面的指标并做了详细记录。课堂上,请同学们分析讨论所采集的标本和各项数据指标,总结存在的问题,讨论切实可行的对策,并就搜集到的保护环境的事例或图片,在课堂上开展故事会、图片展等交流活动。课后又组织学生到菜场、工厂、街道社区等公共场所,以发放资料或图片展示等形式进行环保宣传,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环保的认识。

在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甘于“隐退”,敢于“放权”,大胆推行无痕教育,引领儿童更好、更全面、更主动地发展,成为21世纪的主人。

作者单位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福永街道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田欣欣)

猜你喜欢

内化品德活动
读悟化展:小古文浪漫教学四重奏
“活动随手拍”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好学者贤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品德
内化与外化:鉴赏之二弦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