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为本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2009-09-27严申虎

基础教育参考 2009年8期
关键词:办学理念以人为本教育

严申虎

[摘 要]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释放学生的最大潜能,使他们能主动追求和实现个人的价值。文章阐述了浙江省上虞市城南中学“以人为本,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办学理念与实践,在营造适合学生的环境,打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师,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等方面,有创造性的理论研究与深入的实践探索,为普通高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 办学理念;以人为本;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9)08-0051-04

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中美教育特色会议上指出,从总体上看,我们普通高中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还比较单一,与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鼓励特色办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是今后中国高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

时代呼唤积极和谐的校园文化生态,社会已经把学校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我们的唯一出路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以质量求生存,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基于此,我们提出了“以人为本,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倡导“尊重每一位学生,激活每一位学生,成就每一位学生”的教学理念,提出“让每一位学生在城南中学都尽可能受到最好的教育,取得其本身所能取得的最大程度进步”的办学目标,通过打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使学生尽情享受学校提供的全面和谐的优质服务。

一、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中感染、熏陶着学生,使其内化为信念与情感。我校适应时代发展要求,通过资源整合、资源创新等多种手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力求让学校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

1.营造优良的校园环境,构建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智慧。为此,校容校貌建设要体现教育性、艺术性,所以在校园环境建设上,我们打破了常规的一成不变的、静止的模式,在我们熟知的领域挖掘出新的教育资源,使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实践的园地。校园的建筑物讲究功用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既各具特色,又风格和谐统一。校园中创设美的庭院供学生休憩、欣赏,努力达到四季有景,即春有鲜花,夏有荫凉,秋有果香,冬有深绿。城南中学的建筑是在创造教育的意境,这绝不仅是园林或学校的再造,而是校园的再生;也不再是单纯的建筑问题,而是教育的问题。为此,让流水吟诗,让花草作画,让石头唱歌,让墙壁说话,是我们校容校貌建设的重要一环。以校园的画廊、报栏、橱窗等为重要载体,我们构建了主题为“成长之路”、“艺术长廊”、“科学生活”、“探究时空”的四大文化板块。天然的和人造的浑然一体,体现了“以人为本,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育人理念。

2.积极搭建四大文化阵地,全力打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文化。 德国著名建筑学家罗佰·高菲说过,建筑物立起来之后,你看不到它的柱子、横梁与钢筋,但是少了它们,建筑物就会倒塌。文化对人的重要作用如同建筑物的柱子、横梁与钢筋,适合学生发展的校园应有文化品味,有厚重的文化底蕴,体现人文氛围。因此,我们积极创设适合学生的文化氛围,将校风校训、办学理念制作成玻璃框悬挂在校园的各个楼道、走廊的墙壁上,形成独特的“走廊文化”。在草坪、庭院内设置景石,由学生自己创作的标语被镶嵌在景石上,形成“景观文化”。学校十分重视与学生校园生活最为密切的“寝室文化”建设,从净化、美化、制度化、文明化四方面推动“寝室文化”建设,形成了温馨、和谐、个性化的“寝室文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致力于素质教育,重视激发学生科技兴国、科技强国的激情,全方位营造浓厚的科技教育氛围,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科普文化”。

3.提供健康和多元的信息,推动学生自主发展。 古人云:“入庄严殿堂而敛声,至幽雅胜境而屏息。”学校的一个重要责任就在于既能屏蔽那些貌似前卫实则荒唐、貌似传统实则腐朽的信息,又能给学生尽可能广阔的信息渠道和多元的思想视角。因此,学校努力追求的另一重要方面就是信息的健康的多元化。学校建有四大信息系统,即校园广播系统、多媒体网络系统、校园通讯系统、资料信息系统。我们通过播放校园新闻,丰富图书馆的藏书,定时开放电子阅览室等让学生自主选择、自由涉猎和探索科学与人文的方方面面。

4.形成“谈心”机制,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教师人人都有一本“谈心记录本”,记载着学生的快乐、烦恼及不断变迁的心路历程。学生有进步时,进行表扬奖励性谈话;学生有不足时,进行提醒式谈话;学生有烦恼时,进行心理辅导式谈话;学生退步时,进行鼓励式谈话;学生空闲休息时,进行聊天式谈话……总之,无处无时不谈。“谈心”实施以来,师生关系特别融洽,极大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

5.创设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搭建学生自我教育的舞台。 一位名人曾经说过:“人活在树木和水塘之间,活在劳动和精神自由之间,活在诗歌和艺术边缘,活在有尊严和挚爱的生活之中,必定会活得舒服些。”在校园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到内涵丰富的文化,享受到文体的多姿多彩,享受到生活的乐趣,这些活动是适合学生发展的校园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表达方式。我校构建以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三大节为支撑的多学科、多层面、多形式的科学人文系列活动。三大节已经成为我校最靓丽的特色活动。艺术节上一道道文化与精神大餐,学生们从中获得了更多的成功体验和美的享受。读书节让学生感受浓浓的书香,体会宁静的氛围,从而使学生受到读书情趣的熏陶。我校是科技特色学校,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五个一”工程、以班级为单位的“四个一”阵地、以教研组为抓手的“三个一”窗口、以职能部门为支撑的“二个一”活动、以学校为依托的科技节,拓宽学生科学视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发展了学生个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打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师团队

教师是实践教育理念的主体力量,是沟通学校与学生、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和纽带。社会文化的多元性、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使今日的学生具有了更多新的特质,这特别需要教师打破原有的对学生概念化的认识,把握学生的新特质。构建一支优秀的博雅型教师队伍,关系到学生能否全面健康的成长、教育事业能否持续发展的教育改革问题。我校借浙江省规划课题《教师教育的博雅化探索与研究》的实施,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打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师团队。

1.建立以“读名著(专著)”为主要载体的博雅读书活动机制,夯实博雅教育思想的基础。 美国教育家赫钦斯在20世纪30年代就推行了“芝加哥计划”,其中一项引人注目的内容就是名著教育课程。名著(专著)教育课程是博雅教育的核心课程,在教师教育的博雅化培训中,构建了博雅化读书活动的长效机制。建立好书推荐和好书流动平台,交流读书心得,进一步营造书香校园,形成“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博雅氛围,使教师自觉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拓宽教育视野,提升自身科学及人文素养,学习教育理论,拓展教师知识,丰富教育智慧,促进教育创新,使教师成为“有思想的教育者”,争做博雅型教师,从而夯实了博雅教育思想的基础。

2.开发以“师德为先导,礼仪为主线”的博雅核心校本培训课程,提升教师的博雅教育思想涵养。 教师的博雅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文雅的人、有涵养的人。从这一点说,面向教师的礼仪教育也是师德教育的重要体现,通过礼仪教育使教师懂得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规范行为,如何让自己的行为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我们以“倡导文明,讲究礼仪,重塑师德,做一个博雅的教师”为内容,以“学儒雅礼仪,铸博雅师魂”为手段,开发了以“师德为先导,礼仪为主线”的博雅核心校本培训课程,提升教师的博雅教育思想涵养。

3.建立以“教学行为为先导,教学反思为纽带”的博雅化校本培训体系,拓宽和丰富教师的博雅教育理念。 我们以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提高为突破口,将教学过程管理纳入教师研修活动的范畴,找准教学实践中的薄弱环节和发展需求进行培训体系规划。我们构建了“以评促建”评价制度、“城南论坛”、“学术讲座”、“教学行为诊断”、“知识缺陷诊断”等富有城南特色的以“教学行为为先导,教学反思为纽带”的博雅化校本培训体系。

4.开发以“教师的博雅化培训”为目的的网络资源,搭建了教师与名家名著自由交流的平台。为便于全体教师学习交流,开发了教师教育的博雅化网络资源,设有博雅论坛、博雅书苑、校本研修、教师礼仪、师生故事、博雅社团、课题活动、人生导航等栏目,为教师搭建了网络交流的新平台。目前,全体教师已注册为会员,上传资料丰富,阅读流量大。目前,博雅网站已成为我校教师阅读交流的窗口。

我们在新课程理念下以实施博雅教育为主线,培养了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教师,提升了教师的生命价值和生活品质。博大精深的博雅文化建设极大地提升了城南教师的整体素养,一个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师团队已然形成。

三、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

教学是学校的主体工作,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渠道。尤其在教育全球化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行新一轮课改的背景下,笔者认为,学生的发展还有赖于课程的设置、社会评价方式以及教师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宽容程度。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处理好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关系,特别是建立新型的教学关系格外重要。我校积极推进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为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教育。

1.课程要有利于学生发展。 学校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丰富课程文化,彰显学生个性,构建和谐校园。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我们在保证国家课程落实的同时,努力设计并追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为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和健康个性创设了广阔的空间,较好地满足了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要。主要在以下两方面有所突破。一是重特色课程。特色系于课程、战略愿景的实现,离不开治校方略的支撑,离不开项目载体的设计和落实。特色定位必须有相应的课程来承载和表现,课程特色是学校发展的根基。我们采用“充实—改造—渗透—统整”的方法,开发校本特色课程,对基础型课程进行优化;建设科技特色的品牌课程,构建科技特色的拓展型课程,开发了《走进智能机器人世界》、《敲开创造发明之门》、《生活与科技》、《科学的学习方法》等特色校本科技教材;发展具有“重构活动,打造能力”特色的研究型课程等课程系列。二是探索校本课程的评价改革。采用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的评价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参与评价的机会。在评价过程中,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他们在评价过程中获得自我完善、自我肯定的机会。教师不再以评价权威的身份出现,而是评价的引导者、参与者。

2.课堂要有利于学生成功。 对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内容,其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为此,在进行课程建设的同时,学校致力于课堂的优化,构建有利于学生成功的课堂。强调要以学为本,以学定教,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同时学校积极探索了优势学科的分层教学,以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需要,帮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工具,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加强“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加强课堂师生的互动关系,营造成功的课堂氛围。

理想的课堂文化生态应该是通过师生的互动努力和不断提炼,以课堂为主要空间,以实践为主要形式,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民主、开放的文化生态,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人生经历中一段具有生命意义的交往过程。学校以人本建构主义心理学为依据,改“刺激—反应—操(演)练—强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情境—主题—探究—建构”,以此来改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该模式主要有四个环节:“情境创设”,即创设与学科、生活、社会等相关的真实或相对真实的情境氛围;“主题凸现”,即感受复杂情境,提出学习问题,将问题过渡为课堂主题;“协商合作”,即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协商式的质疑探讨;“主题意义建构”,即建构该主题的知识意义。在教学中,任务驱动式学习模型运用广泛,保证学生有较多的探究时间,在探究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3.评价要有利于学生成长。 多年的实践,我们认识到:评价不仅是手段,更是教育理念、教育环境和教育文化的集中体现。为此,学校要求教师把评价内化为自觉的行动,按照温家宝总理提出的综合性、全面性、经常性的原则来改进考核评价制度,坚持“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评价,评价促进学生成长”的评价观,建立了一套既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能发挥个性才能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业、品行、习惯、综合能力等实施多元化、人性化、赏识化评价。注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注重动态分析、过程评价,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给学生不断进步的勇气和信心,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学校加大评语改革力度,制定了评语改革实施方案,实施了学生素质报告卡制度,由所有任课教师对学生的素质进行综合评价。学校要求教师把鉴定式的评语转化为激励式的评语,在写评语时把握几个原则,一是注重评价的激励,多一些个性特点;二是注重评价的导向,多一些心理辅导;三是注重评价的语言艺术,产生心与心的碰撞。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让学生把获奖的作业、满意的试卷、得意的作品汇集成册(即建立每学期的成长记录册),同时,指导学生注重反思,关注挫折与失败,使失败与挫折成为自己人生路上的财富。这个档案是动态的、开放的,由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完成。“学生成长记录袋”设计了“家长寄语”、“老师留言”等栏目,作为师长与学生沟通交流的重要内容。教师、家长能够借此用满腔深情的话语,表达对孩子的希望、要求、鼓励以及美好的期待。学校还推出了“六层次”表彰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找到了“我是好学生”的感觉,在成功中得到满足,在满足中得到愉悦。每个人受教育的机会是平等的,但每个人的发展是有差异的,我们提倡发展性评价,即重视不同学生的发展,学生有发展、进步,就是成绩,就值得赞赏,不能只看绝对成绩的高低,不要把考核作为逼迫学生的手段,积极营造一个适合学生发展的环境,让学生在这个环境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人类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推进力,学习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成为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求。我们清楚地看到,在学校,学生的学习是否发生,不仅仅取决于教师的教,更主要的是取决于学生的学;学习能力的培养,更有赖于学生的参与。学习是一种生命的状态,一种生存的自由,教育只有在为学生的自主选择提供帮助的时候才能发挥最佳的功能。所以,促进学生发展不应该成为空洞的口号,应该充实其真正的内涵。最具生命力的理念是:为学习服务,为学生的成长服务。这是我们唯一的选择,也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原动力。

作者单位 浙江省上虞市城南中学

(责任编辑 王永丽)

猜你喜欢

办学理念以人为本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弘扬正能量的第一课堂
树立办学新理念 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中职学校突出特色改革教学模式初探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