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值得一读的《老黄牛》(外一则)

2009-09-24

中华诗词 2009年4期
关键词:乔迁咏物诗老黄牛

尹 贤

古今有不少好的咏物诗。臧克家老人1975年所写的《老黄牛》就是其中之一:

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曾引起许多不计名利得失、踏实工作、默默奉献的干部职工的共鸣。中国百姓历来是勤劳刻苦的。此诗很容易与民众心灵契合,末句“不待扬鞭自奋蹄”精警,几乎成了一些老干部的口头禅和座右铭。当代诗词能如此深入人心,广为传播,并不多见。

全诗用语经过推敲,颇有考究。“块块荒田”,表明这荒原已经初步规划和大致整形,面积不小,暗示老牛劳作量之大,任务之重。“水和泥”,“和”在此处不作连词用,应该去声(仄声)才合诗律,是混合、搅和的意思。就是说,荒田里全是烂泥浆,一踩脚会深陷下去,走一步都费力,可见老牛耕作之难,任务之艰。可是这并没有阻碍老牛的劳动,照计划、按要求,“深耕”,耕完了,还要“细作”,拉着耙子把田耙平,便于下稻种。“走东西”,一方面表示老牛不断转向走动耕作的辛苦,一方面表示其劳动技能的熟练程度,虽然费力,却又显得比较松快。前两句写实,为赞颂老牛的劳动落下了重重的一笔。继续赞颂,得另开新路。是本诗的难点。

绝句的章法,一般是起、承、转、合,第三句是关键。如果此处转得好,第四句就“如顺流之舟”,全诗就能成功。本诗第三句是转得好的,由牛的行动转到牛的思想,由实写而虚写,后边虚实并举,获得诗意的深化和升华,使结句达到诗情的高峰。

在本诗的流传中,第三旬曾经又作“老牛亦知夕阳晚”,这样似乎更加晓畅明白,更能表明老干部珍惜晚年时光。但是,“知”平声,不合诗律,故作者用“解”;“韶光”虽是文气了些,但是指春光,与老牛耕作的时令相吻合,对于整合全诗有一定意义。得失相权,所以作者用了“亦解韶光贵”。牛无知,实不解人事,何以用“亦解”?是诗中有人,诗中有“我”。作者写此诗,年已七十,虽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但毕竟是余年有限,因而倍觉现有时光可贵,秋光美似春光。用“牛亦解”,巧妙轻灵、不着痕迹地暗中引渡到“我已解”,人、牛相合。后两句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高尚情怀,要加倍珍惜时间,踏实工作,努力奉献,为人民而歌唱。“自奋蹄”的“自”,可以另外用“即”而不用,也是有考究的,表明牛的驯良和自觉主动性,此字不能轻易看过。

古人论咏物诗的写作,有不少可贵的见解。清施朴华说:“咏物诗必须有寄托。无寄托而咏物,试帖体也。”(《岘佣说诗》)沈祥龙说:“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论词随笔》)有无寄托,往往是判别咏物诗高难度下的一个标准。寄托。可以是被比拟的具体人或事物。可以是诗人的某种感想,总之,得有作者深沉真实性的感情。《老黄牛》就是这样。它不是为咏牛而咏牛,而是借咏牛以表现一个时代我国干部群众的精神风貌与理想追求,诗中的老黄牛是实,是作者自况。此诗是成功之作,自有其美学意义和社会价值。

《老黄牛》值得一读,在写作技艺上有若干可以借鉴之处,思想上可予人某些感悟。

文艺作品往往有其时代的局限性。《老黄牛》写在改革开放之前,尚存“扬鞭人”的烙印。在今天,为建设民主与法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人民应该是国家的真正主人,虽然仍然需要任劳负重,踏实硬干,甘于奉献,但“自奋蹄”的环境有所不同。思想精神境界应该更高一些。我希望有体现新时代新风貌的咏物诗佳作出现。

荡气回肠的“乔迁”

乔迁过罗文峪口

喜庆乔迁又自伤。辞亲路似九回肠。

罗文峪口停车望,从此家乡是故乡!

这是诗人刘章1979年12月29日在搬家途中口占的一首绝句。

乔迁,喜事也。“出自幽谷,迁于乔木”(《诗·小雅·伐木》),作者则由河北兴隆县一个农村,迁往铁路交叉的省会城市石家庄,谁不高兴。所以诗一开始就说“喜庆乔迁”。可是马上转折——“又自伤”,如蜀道“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不是诗人故意制作的悬念,而是当时心境的如实直述。

次句承接。照常例应当说明为什么“自伤”,伤心的是什么事。可是只说“辞亲”,冒了个头,立即叙述离村上路的情景。诗人告别生活了几十年的家乡,有复杂的思绪和感情,心潮起伏,一言难尽,仅以“九回肠”概括之。既状行路,又写心情,虚实并举,与首句“自伤”相应。九回肠,语出司马迁《报任安书》“肠一日而九回”。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江流曲似九回肠。”作者化用此句,笔墨非常经济,意思丰富,情味隽永。但如要很好欣赏这首诗,我们须对诗人此前的经历作些了解。

刘章,1939年1月22日生于兴隆上庄村,当时正处于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下。1956年上高中时即开始在报纸上发表作品。反右中被批判,后退学回乡。曾任村党支部书记、县文化馆副馆长。他忍受过“大跃进”的严重困厄,目睹了“文革”的大混乱大破坏,身历风风雨雨。在城乡二元分割的枷锁下,与农村妻子相濡以沫,酸甜苦辣备尝,艰难地度过若干春秋。好容易幸有上层领导的过问。解决了“农转非”的户口问题,在不惑之年举家得以迁往省城。如此搬家,能不“喜”而又“伤”,思绪万千。

“辞亲”的“亲”,当然指乡亲戚属、师长朋友,又指在乡土劳作而后长眠于此的父母庐墓,此外还应当包括家乡养育遮护他的山山水水,这可以从他饱含乡情《北山恋》、《家山词》等诗文中获得证明。

据刘章妻子徐贞的记述(《人生一本帐》),兴隆母校派了汽车供搬家用,亲戚都来帮忙装车。早上走的时候,有好多乡亲送行,每个村子都有人等着在车后面送。车在结冰的路上陷住了,“刘德大哥喊着一二三,一百多口子人,呼的一下子把车推出来了”。走出大队沟口,“有的嘱咐常回家串门来,有的还掉了泪。我坐在车上,心里头真是像刀搅一样,七上八下说不出那个难受的滋味。”车到遵化罗文峪口两县交界处,刘章让把车停下,他下车北望家山,抹着眼泪读了一首诗。就是这首出自衷诚、感人肺腑的诗。

诗的第三句纯是叙事,写实。结句转虚,感情上升到峰顶,如飞瀑倾泻:“从此家乡是故乡!”本来,家乡和故乡是同义词,这里的“故乡”却赋予了新的意义:兴隆上庄村,我亲爱的的故乡,以后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故乡”,是从前的过去的家乡了!——无比深厚缱绻的感情,无限的依恋和怅惘,难分难舍,不愿分别可是又不能不分别啊!这是神来之笔,出神之句。

此诗平易浅近。而又委婉深曲,自然流畅,是别开生面的一支怀乡曲、亲情颂。我国诗词写故乡者多半是思念怀想,如李白《静夜思》:“低头思故乡”,温庭筠《商山早行》:“因思杜陵梦”,都是“思”;贾岛《渡桑乾》,“归心日夜忆成阳”,“却望并州是故乡”,所思的并州、成阳连故乡也不是,他本是范阳(今河北涿县)人。至于写离别故乡的却少见。因此,刘章这首荡气回肠、无限深情的《乔迁过罗文峪口》,就更弥足珍贵了。

猜你喜欢

乔迁咏物诗老黄牛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咏物诗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咏物诗
扶贫战线上的“老黄牛”
编书育人的“老黄牛”
不爱叫的老黄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