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精品创作

2009-09-24郭玉琨

中华诗词 2009年4期
关键词:严羽妙悟学诗

郭玉琨

苛求每一位诗人、每一首作品都是精品,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都做不到,我们当然也做不到。但是,我们必须有精品意识,有创作精品的明确目标和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如果我们能坚持在读、行、悟、情、新上肯下功夫,诗还是会越写越好,精品就可能会不断出现在当代诗人的笔下。

读,顾名思义。就是读书。杜甫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诗人,必须要尽可能地多读一些书。不仅仅是读诗词方面的书,还要博览群书。即使是诗词方面的书,也不能仅局限于某个时代、某位作家、某类风格的作品,“转益多师是汝师”嘛!但人生百年毕竟是有限的,至于每个人应当选择什么书读,则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有所选择。量力而行。同时对所读之书的精华部分,一定要注意消化、吸收、积累,这就是“破”。知识丰富了,视野开阔了,就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个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就为我们写好诗奠定了一个基础。著名诗论家陈良运先生说:“读书精博。然后可为诗。”(《中国诗学批评史》)但这并不等于说饱学之士,什么硕士、博士都可以写诗而且写出好诗来。读书少而有悟性的人,偶而也可能会写出一、二首拿得出手的作品,但要长期地持续地写出高水平的作品来。则必须有较高的学养。宋人严羽说得好:“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不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沧浪诗话》)

行,即行万里路。世称船山先生的王夫之特别强调诗人于诗外的经世阅历的重要性。他承元好问所道“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提出了“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姜斋诗话》)的实践观点。他批评贾岛“僧推月下门”的苦心“推敲”说,“只是妄想揣摩,如说他人梦,纵令形容酷似,何尝毫发关心?……若即景会心,则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景生情,自然灵妙,何劳拟议哉?”这里就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写好诗的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必须注重实践,不能闭门造车!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通过实践,深入生活,我们才有可能触及到人类社会和大自然中深层次的东西。才有可能触及到事物的本质,写出来的诗才能舍貌取神,才不至于浮浅。才会既空灵,又厚重,并且十分“有滋味”(《诗品》)。我们曾几次组织新农村采风,为什么写不出好的田园诗来,就是因为我们的每次采风只限于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一知半解,对农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缺乏深切的亲身感受!上面谈到的实践。当然还应当包括创作实践,笔要常练,诗要常写。发表的时候,当然要把自己最好的诗拿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我们逐步向精品靠拢!

悟。就是悟性,是人的灵性的瞬间启动。自佛教传人中国后,不少诗人很重视“以禅喻诗”。学诗于苏轼的吴可在其所著的《藏海诗话》中就提出了“凡作诗如参禅,须有悟门”。他可能受苏轼“暂供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则参禅”的启示,作过三首《学诗诗》,其一云:“学诗浑似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闭拈出便超然。”此后赵蕃也有一首禅悟诗:“学诗浑似学参禅,要保心传与口传。秋菊春兰宁易地,清风明月本同天。”就是说学诗不得死抠前人字句,必须心领神会其精神妙谛,他人秋菊不能易我之春兰,你是清风我是明月同属天成之美。宋代戴复古《论诗十绝》也有一首:“欲参诗律似参禅,妙趣不由文字传。个里稍关心有悟,发为言句自超然。”到了严羽的《沧浪诗话》,对于诗人因“悟人”状态不同而有审美态势之别更有精妙的论述:“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然悟有深浅,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谢灵运至盛唐诸公。透彻之悟也。”“悟”尤其是“妙悟”,是诗歌创作中的一种才能表现,与“学力”没有必然的联系。我们作诗,当然要追求“透彻之悟”。何谓“透彻之悟”?简言之,就是直人诗美的本质。借用严羽的“禅悟”解释,就是“直截根源”、“顿门”、“单刀直入”。严羽在《诗法》中提到的“透彻”有两处:“意贵透彻,不可隔靴搔痒,语贵洒脱,不可拖泥带水。”“……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矣。”从诗歌创作角度讲,“意贵透彻”是“妙悟”的根本。“妙悟”的底蕴是“兴趣”,中国山水诗的开辟手谢灵运之所以能“妙悟”,就在于他面对自然界的灵山秀水感发了深厚的兴趣。

情。是诗的灵魂。历代诗家多有论述。如果说《诗大序》中“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衷而形于言……”中的“情”是兼及的话,那么陆机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则明确地指出,诗因有了情的抒发与表现才得以为美。到了钟嵘的《诗品》更发出了“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的疾呼!看来钟嵘已不容置疑地确认:诗的审美本质是抒情。难怪近代学者王国维在《屈子文学之精神》一文中也说:“诗歌者,感情之产物也。”如果我们以此来观照传世佳作,哪一篇不是“摇荡性情”、“感荡心灵”的绝妙好辞呢?《文心雕龙》称它是“五言之冠冕”的《古诗十九首》到底好在那里呢?陆时雍在《古诗镜》中总结了八个字:“深衷浅貌,短语长情”。

有鉴于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诗有了情才有了灵性,有了真情才有了个性,有了激情才能动己感人。但是,这种情的抒发必须遵循“诗贵含蓄”的创作原则。《文心雕龙》对此有独到的论述。以树为喻,则其根为“隐”,其枝叶为“秀”,以此言文:“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宋人《岁寒堂诗话》录存了《隐秀》篇的两句佚文:“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日‘秀”。就是说“隐”是对情意言,“秀”是对文辞言。用“隐秀”的观点来看待现代诗词的创作,比较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直白浅露,了无生气,不耐咀嚼,令人难以卒读。这其中原因很多,但缺乏感情,不见真情,鲜有激情,以及不善“含蓄”的表达恐怕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吧!

新,是艺术的生命,也是诗歌的生命。“汤之盘铭上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大序》)正是有了这个与时俱进的新,才成就了几千年来中国诗歌大国的辉煌。《诗经》去,《楚辞》兴,五七言的崛起与成熟,又孕育并催生了至今令人难以企及的唐代五七言律诗的两座高峰,其后宋词、元曲又各领风骚。诗体的创新发展是这样,作为个体诗人的优秀篇章在继承中的创新也是这样。古人于继承中创新的例子比比皆是。正是这种创新,写出了他们各自的面目和不朽诗文。我们今天要写好诗,要出精品,当然更应该如此。不仅要写出新的思想、新的感情、新的意境、新的语言,而且还要努力去探索出一种与时代相适应的新的诗歌形式!陈陈相因地蹈袭古人是一条死胡同。抛弃优良传统、另起炉灶的所谓“创新”也绝无出路。一个好的诗人,应该是既不重复古人,也不重复今人,更不重复自己,每首新作,总使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只有这样的诗人,才有可能创作出争辉于前贤、流芳于后世的锦绣诗文吧!

猜你喜欢

严羽妙悟学诗
A laser-produced plasma source based on thin-film Gd targets for next-generation extreme ultraviolet lithography
诗道亦在妙悟
生辰感怀
艺术感言
论严羽的诗歌创作特色——试析严羽所自为诗反映的思想风貌
文史大家浅谈学诗——《学诗浅说》前言
严羽诗论“兴趣说”含义新探
严羽“妙悟”说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