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媒反思对华政策陷困境

2009-09-23

环球时报 2009-09-23
关键词:对华政策感性两国

韩国教授称韩不会从中朝变冷中获益

韩国《中央日报》9月22日文章,原题:朝鲜半岛之春与中国的算盘 “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也是中韩两国所要实现的理想关系的表述,但现实并不令人满意,韩国在中国外交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韩国应寻求何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呢?

“中国和朝鲜间唯一的共同分母是两国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两国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并不一致”,记者上月在北京见到的中央党校教授门洪华如是说。中国的智囊团看待朝鲜的视角出现了分化,不再像过去那样拥护朝鲜一边倒,现在出现了对朝鲜的批判。

中国共产党和外交部也是一样,针对不同的问题对朝鲜采取支持或批判的态度。“朝鲜是一个奇怪的国家,但是从政治学来看又是一个正常的国家,所以应从现实的角度来处理问题”。隶属于中国外交部的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石勇民(音)的这句话表达了中国的立场,即不会像过去那样一味支持朝鲜。

即使中国对朝鲜态度变冷,中韩关系就能获得发展吗?事情并非如此。因为中韩评价对方时的战略比重存在差异。曾担任布什政府韩国课长的一名外交官指出:“布什总统一年里考虑朝鲜半岛问题的时间不到15天”。中国又是怎样呢?中国政法大学政治系韩献东(音)教授说:“从重要度来看,包括多边关系在内的大国关系占50-60%,为了经济和能源而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关系占30%,周边关系占10%”。这么看来,中国领导人考虑朝鲜半岛问题的时间也就一个月,与韩国每天都在绞尽脑汁地制定对美和对华战略截然不同。

虽然韩国对中国的依赖程度与日俱增,但中国对韩国的依赖度却随着中国的崛起而相对地降低。这就是韩国的对华政策的困境,这一困境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只能加以管理控制。韩国应如何管理对华政策呢?

首先需要具有实用性的构想。石勇民(音)教授说:“韩国外交介于理性和感性之间。理性多于感性时,优点会表现出来,但如果感性增多就会出现复杂的问题”。中国的一名知韩派教授也忠告称:“韩国外交犹如没有实用性的实用外交,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其次,对于“中国威胁论”需要有全新的想象力。“民主和平论”宣称民主主义国家间不会发生战争,这一说法导致了“中国威胁论”在韩国被夸大,韩国需要有把威胁变成机遇的多重努力和想象。此外还需要建立符合韩国的地政学。当务之急是制定超越中韩两国利益、有利于地区和国际社会的三赢(Triple Win)战略。中韩两国出现问题时,如果针对每一个问题进行应对,战略和展望就变得毫无意义了。韩国要有能够区分问题轻重缓急的战略态度。

“韩国外交的优点是具有明确性,但缺点是面向未来的视野太狭窄”,中国教授提出的如此忠告也应铭记于心。▲(作者李熙玉是韩国成均馆大学政治外交学教授,张尹珠译)

猜你喜欢

对华政策感性两国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美国保守主义权势集团对杜鲁门政府对华政策的影响
感性理性不拔河
奥巴马时期中美关系的变与不变
中韩海域划界首轮会谈成功举行
“两国”演义
本 期 导 读
感性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