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国古代终身教育思想之渊源

2009-09-18李春香

新媒体研究 2009年12期
关键词:修身养性终身教育学习型

李春香 陈 立

[摘要]从四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终身教育思想的渊源:“慎独”中国古代儒家终身修身养性的道德要求;“有教无类”中国古代教育对象的开放性;“活到老、学到老”朴素的终身学习理念;从“私学”到“书院”学习型组织的雏形。

[关键词]中国古代终身教育渊源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6201 26-01

“终身教育”的观念和理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成人教育发展的基础上正式形成的。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采纳了“终身教育”这个概念。自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局长保罗朗格朗(PaulLengrand)的《终身教育引论》问世以来,终身教育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逐渐成为各国改革成人教育和学校教育并使之一体化的基本指导理论。终身教育的内涵是指教育必须贯穿于一个人生命的全部过程。终身教育不仅“以达成作为本质的个人的自主性或文化的自律性为目的”,同时还“作为社会的、政治的诸过程中一部分而存在”。其实,早在我国古代已萌发终身教育的思想,如孔子的“学而不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古训“活到老学到老,一生一世学不了”等等。本文初步从中国古代儒家终身修身养性的道德要求、教育对象的开放性、朴素的终身学习理念、学习型组织的雏形等几个方面来探讨我国古代终身教育思想的渊源。

一、“慎独”中国古代儒家终身修身养性的道德要求

慎独是儒家修身养性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其含义,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源》)。《中庸》首章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诗》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慎独”是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的一个独特范畴,它是一种高度自觉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即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并不会被人们发觉的时候,仍然能坚持自己的信念,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规范、准则和要求行事,不做任何坏事:所实施的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要求,没有半点勉强。慎独既是一种修养方法,又是修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高尚境界。这种境界成了中国古代儒家终身修身养性的道德要求。

二、“有教无类”中国古代教育对象的开放性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意指,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孔子说:“自行束惰以上,吾未尝无悔焉”。(《论语·述而》)孔子的“有教无类”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骡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中国古代提倡教育对象开放性的最早思想光芒。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说的是教育对象不分类别,自然也包括不同年龄的人。从《史记》中的《仲尼弟子列传》可以看出,他的学生有不少是成年人。“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对象的开放性。

三、“话以老、掌到老”朴素的终身学习理念

古训“活到老学到老,一生一世学不了”。孔子的“学而不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反映了他的“终身学习”思想。“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一直学习到老也不觉得人生将尽,在短暂中可以看见教育的永恒,通过终身教育造就至高人格。庄子也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蹴就了中国古代一句谚语“活到老学到老”。中国正统儒家思想目的之一,即追求“仁”,教育人们以“仁”为最高追求目标,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都必须做到一个“仁”字:“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正印证了终身教育“任何人,任何时候,任何地点”的口号。北齐的颜之推在其《颜氏家训·勉学篇》中说:“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狁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勉励人们“终身学习”。宋代的欧阳修主张人要不懈地学习和实践,因为“学之终身,有不能达者矣。于其所达,行之终身,有不能至者矣”(《答李翱书》)。朱熹认为探究事物与自我心中的体验相结合,逐渐地达到理的认识,“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道必在于读书”,教育对个体来说是一个深广长远的活动过程。中国古代先哲们都是谈论人性的大家,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借助教育的力量来保存人本身固有的善或者去除固有的“恶”而恢复人的“善”本性,使人成为他们所谓的“圣人”、“君子”。中国人相信德在人性中,要善于教育,开诱其智,以完全其德。无论出于什么人性理论基础,他们都想论证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在不断的学习中修养道德,他们并未明确论述过学习时间的期限,主要是因为一个人的修养是一生的事,是个终身学习过程。而且,康熙也在《庭训格言》中所说:“……。时常看书,知古人事,靡可寡过。”由此可见“活到老、学到老”的朴素的终身学习思想成了我国古代学者的自觉要求。

四、从“私学”到“书院”学习型组织的雏形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左传昭公十七年》),春秋时期“私学”的兴起,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与官学相比,私学提倡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等。宋朝时期。书院成了“私学”的另一种形式,与私学相比,书院除了提倡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之外,它更强调制度性、组织性、合作性等。“书院”在我国古代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以明朝东林书院为例,东林书院有一套完备的讲会制度,每个人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观点,同时书院也有自己共同的愿望,与现代学习型组织相比,书院具备了现代学习型组织的一些特点:一是强调“终身学习”,书院成员能终身自觉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与修养。二是强调“全员学习”,书院全体成员不管年龄大小“各虚怀以听”,能者为师。三是强调“全过程学习”,书院有完备的讲会制度,从开始到结束,对每个成员来说就是一个不断的学习过程。四是强调“团队学习”。书院也强调团队合作精神,“遥相应知”,书院不仅是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同时又是重要的政治活动中心。书院成员通过协作来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社会地位。

总之,在我国古代“终身教育”虽然还没有形成思潮,但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蕴含的“终身教育”的脉络,却植根中国土壤并对当今“终身教育”事业起着基石作用。

猜你喜欢

修身养性终身教育学习型
基于核心知识的项目式学习型小学英语社团
浙江开放大学:以开大特色探索学习型社会“浙江示范”
关于高校教师对终身教育认可度的研究报告
我国终身教育立法的特点、偏差与改进
修身养性
论太极拳拳义中的儒道思想
对太极拳双语教学中教学技巧的研究
第二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发布《学习型城市3X3X3X3青年声明》
修身养性的艺术
两岸终身教育法律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