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

2009-09-18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9期
关键词:自学情境同学

张 强

在教学中,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是教师研究的中心。其中自学能力是学生的一个重要能力。因为一个人博学广闻、知识丰富,大量是靠自学得来的。从学生的发展来说,一个学生有了自学能力,就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将来长大参加工作,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继续提高自已的专业水平,去自由探索,去发明创造。

我们社会需要的是具有长远发展潜力的人才,而不是总依赖于别人自已不会吸取知识信息的滞后者。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下面根据我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具体做法。

一、引导小学生自学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这就是说,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而课堂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参与意识的重要场所。因此教师应牢牢占领这块阵地,想方设法使课堂激情四射、学生兴趣盎然。这样,学生因为课堂的精彩纷呈产生强烈的参与愿望,教师看到学生的倾情投入而不断提高课堂质量,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激发自学动机十分重要。

首先,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在课上应该利用各种教学媒体,触及学生的心灵,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住。用各种教学手段,不断地把学生带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改变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真实自然的环境,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优化教学情境,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智力、非智力因素,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学习知识,培养学习能力。

其次,游戏是一种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尤其是对于小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游戏,可以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教师要适时组织生动有趣的游戏,不但要鼓励学生玩,还要善于组织学生玩,和学生们一起玩,引导学生玩得有意义。参加游戏的学生都抱着渴望获胜的心理,这就使参加活动的学生有兴趣学、积极去学,并有助于克服腼腆羞怯的心理障碍。孩子们在游戏中,不仅陶冶了情操,而且激发了表达的欲望,提高了实践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再者,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一门语言艺术。课堂上,老师要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惟妙惟肖的表情,增强课堂美感,把学生凝聚到自己的周围,和同学们共同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产生“教”与“学”的共鸣,将学生带入自觉忘我的学习境地,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情景中去

二、营造自主学习环境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心理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可见,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宽松、合作的自主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

1、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教师应具有生命意识,视学生为有潜能的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努力创设一个和谐、民主、进取的课堂教学氛围,把教学活动真正变成启发学生思考、活跃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提倡“三敢”,即敢想、敢说、敢做;“三不”,即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教师、不迷信长辈。从儿童的心理需要出发,采用四个“激励法”(即设置激励的目标;运用激励的语言;采用激励的方式;形成激励的氛围),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兴趣,让学生“乐学”。

2、创设自主学习情境

《义务教育数学指导意见》(讨论稿)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可见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的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桥梁。创设自主学习情境的形式是多样的,诸如:问题情境、矛盾情境、图像情境、游戏情境、竞赛情境、儿歌情境、悬念情境、探索情境等等。例如下面就是一创设探索情境的课例:

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我把所教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让学生用自备的正方形纸折出它的四分之一,方法越多越好。同学们很快折出了常见的几种。过了一会,又有新的方法出现了。把正方形对折,得到长方形,在将长方形对折,得到的小梯形也是正方形的四分之一。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补充。整个教学活动,是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和心理水平,让学生自主探索的,这样,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动手实践学习新知。

三、教会自主学习方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一个人能力的大小往往取决于方法的多少及是否科学。同样,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更离不开学习方法,良好的自主学习方法必定会使自学能力得到提高。小学数学常见的自主学习方法有:阅读自悟、目标导学、有序观察、探究发现、分析推理、质疑问难、讨论验证、类比迁移、整理复习等。

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掌握并非“无师自通”,它有赖于教师悉心的渗透与指导。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1、从教科书入手,培养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教科书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基本素材。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指导学生阅读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阅读的方式一般有三种:①预读。通常用于课前预习,即“先学后教”,学生超前自学,了解教材基本内容:如公式、法则、运算、基本概念及关键的语句,发现知识的可疑点,注上适当的记号。为避免预读放任自流,执教者可提供导学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引导写预习笔记把自学中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及想提出的问题记下来,以便教师授课时有的放矢,精讲多练;②精读。一般用于课上或课后进行,即在教师讲解、点拨基础上,学生主动参与阅读,瞻前顾后,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进一步深入思考,窥探书中的要旨,抓住重点,突破难点;③串读。一般用于复习阶段,即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和疑难处,要求学生串联阅读某一章节内容。有利于学生将知识线组成知识网,将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2、强化自主学习的深刻性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他们好学深思,学习主动性充分调动的表现。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提出的疑问是进行自主探索学习的动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运用悬念、导谬、串联、排谬、反问、比较、转化、递进等激疑方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心理障碍,尽可能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质疑的方法,如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新旧知识的契合点质疑;抓住自己不懂或似懂非懂的地方质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等等,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大胆质疑,使“有疑——释疑”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参与、自能探求知识的过程。这也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掌握自主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受用的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新授课结束后,我顺势诱导学生对今天所学的知识产生怀疑,启发提出新问题。很快就有两位学生分别提出:“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我认为三角形还可以按边的特点分类。”对于这两位同学大胆质疑和新奇的想法,同学们由衷地报以热烈的掌声。而后,教师引导学生分别用两组两根之和小于第三根,两根之和等于第三根的小棒摆三角形,结果可想而知,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质疑不但开阔了同学们的思维,而且为后续学习做了知识铺垫。对于第二个问题,由于是下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教师在肯定这位同学积极动脑、富于创新求异的精神后,将此问题作为本节课留下的思考作业,在学生心里设置了悬念。本课例课终激疑、悬念探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

3、自我评价分析,使学生会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儿童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尤其是过了二十分钟以后,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如何使他们在数学教学中保持高度的注意力,这就需要让他们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常常对学生做出积极、合理的评价,让他们感到数学的学习其实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例如,在教学加法算式:6+6+6

+6+4相加时,要求把它改写成乘法算式,结果大部分学生做出6×4+4,6×5+2,出乎我意料的一个同学却是7×4。我热情地表扬他大胆创新,同学马上反对。我适时引导学生评价这几个算式,哪个算式是正确的?哪个最简便?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性的讨论与交流,由学生唱主角,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互相激荡的局面,这样,学生在民主和谐气氛中,学生心理压力得到减轻,自尊心得到充分尊重,个性特长得到有效发展,创造性思维得到较全面的发展,不但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善于应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解题,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而且富有独立性。

4、分层指导训练,使学生善学

由于一个班的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应当考虑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分层训练和指导,尽可能的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优秀生吃得好,让后进生吃得饱。

例如,在教学“带余数除法应用题”时,出了这样一道题:筐里有50个桔子,平均分给8个同学,每人几个,还多几个?最少加上几个才可以平均分给9个同学?拿走几个就可以平均分给7个同学?这道题有3个问题,可采用分层练习:学困生做第1题,中等生做第2题,上等生做第3题。鼓励相邻的几个同学进行讨论,通过对问题的研究,使各层次学生互相启发,促进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并随着进取意识的增强,不断的向上一个层次、递进。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学生有控制课堂的需求,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培养和提高。只有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智能提高为核心,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看书、质疑、操作、观察、思考、讨论、练习、评价等,就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的基本素质,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

我们现正处于课改中,作为教学第一线的工作者要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去研究,并积极实施。在几年的工作实践中,我觉得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概括起来有三点: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即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②创新教法,教给学生自学方法,使学生善于自学;③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坚持自学,养成自学习惯。另外还应培养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是结合教材的有关内容,教育学生知难而进,刻苦钻研,善于思考,及时鼓励和表扬那些自学精神好的学生,同时,对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各种不正确的学习态度,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引导。自学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在教学中反复训练,逐步培养起来的,又是在学习中反复运用不断提高的。总之我们要将培养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作为教学中的一件重要的事,一件坚持不懈的事。

参考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新课程、新理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陈旭远主编

猜你喜欢

自学情境同学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教学与自学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