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之浅见

2009-09-18王伟婧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9期
关键词:自学课文儿童

王伟婧

自主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人之可所以能够力立足于社会,发挥其潜力的基础。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有这么一段话:“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子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主的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这里的“几把钥匙”和“自动的开发”谈的就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曾说过:“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语文自学能力是指学习者在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一般不依赖他人而能够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获取语文知识和技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长期以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一直是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当前,重视儿童的自主、独立教育已成为整个世界的重要发展趋势。然而,与现代社会对孩子自主的要求相比,我国的孩子的自主能力均很薄弱。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就是如何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他会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自己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遇到某些问题时,可作适当提示引导后,鼓励学生自行解答,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在讲第九册课文《蛇与庄稼》一课时,让学生对是否要保护蛇展开辩论。甲方观点是:要保护蛇,乙方观点是:不要保护蛇。在激烈的辩论中,甲方同学总结出的理由是:蛇能吃老鼠,帮助人类保护粮食和让庄稼获得好收成,所以要保护。乙方的理由是:蛇虽然能保护庄稼和粮食,但是它有毒,人类不小心也会受到它的伤害,为了保证人类的安全,也要杀蛇。

二、情理交融,诱发儿童自觉学习情感

“亲其师,信其道”。儿童学习的无意性和情绪化,决定了教师情感教学的必要。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能给儿童春雨润物般的熏陶,能保持儿童积极的情感和乐于接受新知的心境。所以,教师要将爱的甘露毫不吝啬地均匀地播洒到每个儿童的心田。

每接到一个新班,我都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每个儿童的情况。通过与儿童谈心,踏门家访,召开家长会等形式,与儿童和家长交友,掌握儿童所处的环境,了解每位儿童的个性,积极沟通我们之间的感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比如,班上的“尖子儿童”,一般在学习上有优越感,有一定的心理障碍(耐挫力差,自傲或自卑,焦虑或孤独等)。鉴于他们易与教师接近,我适时排除其障碍,尤其注意将他们的优越感与心理健康教育磨合,使他们正视自己,体验到教师既是“慈母”,又是“严父”。学习有障碍的儿童,我坚持尊重与热爱的原则,小心翼翼地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妥善地调解他们遇到的一个个矛盾。学习前,为他们订立“跳一跳,摘到果”的目标;教学时注意给他们安排经过努力能答到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表扬鼓励;降低作业难度,减少作业数量;考查一些基础性的试题,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三、各种形式的语文训练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

人的思维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知识越多,思路越广,对思维的发展也有利。因此思维的扩展触及更多的知识,产生联想,所以掌握丰富的知识是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基础。能力发展了又将促进知识的掌握,二者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语文课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各种形式的语文训练分不开。

1、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是自学的好方法

默读是我们自学课文的主要方式。它要求不指读(用手指文章)、不动唇(小声叨念)。因此,我们在默读中,应该做到:

⑴、养成按句默读的习惯。即用眼睛一次把握住一个句子,而不是按字或一个个单独来瞧,以提高默读速度,培养整体观念。

⑵、养成边默读边查问的习惯。对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查字典、翻资料、找工具书,弄懂了再读下去,不马虎了事。

⑶、养成边默读边思考的习惯,一边看句子,一边想这句话的意思。语文教材大多文质兼美,作者将他们丰富而浓厚的情感流于笔端,凝聚在字里行间。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以“情感”为动力,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可以促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是阅读实践的核心内容,没有理解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许多文章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能体会出它的精髓,加深对文字的理解,真正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有感情地读不仅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同时也是想象的过程,边读边思边想象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这样的朗读才会促进对文章的理解。如:默读文章中描写情景的句子时,在自己的头脑中也应该相应地想象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读中思考,就是让学生读完一部分要停下来想一想,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读不懂的,把读不懂的地方做下记号,再往下读。等读完全文,原来读不懂的就会一目了然,也就想通了。读完全文,还可能有学不懂的,就得到课堂上学,在老师指导下学,还要边读、边听、边想,原来学懂的可能会有新的或更深入的认识,原来自己学不懂的在课堂学习中,除解决原有的疑难外还会有新的疑问产生,要通过再读书、再思考予以解决,产生语言的感知能力。如《白杨》一文,学生预习课文,可以大致了解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也能达到课本中的预习要求,但对课文的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是很难领悟的,同时,对课文的一些重点词句,如“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风沙成长起来。”学生预习时是难以理解它的意思的。学生预习时把它做上记号,随着课堂学习的深入,学生通过读书思考,理解了重点词句,也就会渐渐明白。课文表面写的是白杨,实际是在写边疆的建设者,赞颂他们献身祖国建设事业的精神。假如没有对课文重点词语的理解,学生是不可能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这一深层意思。

⑷、养成边默读边画批的习惯。“不动笔墨不看书”,在默读过程中,要逐步养成边读边作记号,逐步具备批注的能力。

⑸、养成边读边记忆的习惯。在默读中,要边读边记忆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情节、一些关键的词句和一些优美的片断。

2、读、写结合是自学的好途径

读、写结合是语文智力和能力的集中表现。读、写结合,使学生既动脑思考,又动手写作,如在讲解新课前留预习作业时,就注意这方面的练习,既促进知识掌握,又促进了自学的能力。比如:学生在学习《草原》一课的第二大段时,由于内容多,课文长,学生在理解时带有一定的难度。我先引导他们快速默读第二段,找出这段课文中最能点明中心的一句话。学生默读后比较容易地找出了“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进入当时的情境:辽阔美丽的大草原,到处都是绿的!夕阳西下,蒙汉人民围坐在一起,交谈、饮酒、唱歌、跳舞……此时,再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下来,在班上交流,最后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学生就能深刻体会出本文的主要内容即表达的思想感情了。再如,如《圆明园的毁灭》这课,在理解圆明园的辉煌景观这段内容时,我们让爱好朗读的学生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展现圆明园的美好风光;让想象力强的学生具体描述圆明园的奇丽胜景;让擅长书画的学生题诗作画,再现圆明园的辉煌。

3、严格训练,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手段

在此我主要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训练。第一,使学生掌握常规的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如阅读的常现学习方法有:先审题质疑,再通读全文,然后分段细读,最后局部精读;先识字辨词断句理段,再知事明理导行,然后研究语言文字和文章的表达方法,实现“二次转化”。第二,培养学生“三问”的能力,问所言何物,问言有何序,问读后何感。第三,培养“三变”的能力,将语言变成生活画面,把长话变短活,变专学语言为学用结合。如《落花生》一课,我先让学生学生审题质疑:①落花生为什么叫落花生?②课文的题目为什么不是花生,而一定是落花生?③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什么?④作者借花生想告诉我们什么?⑤在写作上我们应该学习什么?然后,让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解决生字词,最后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分段细读,解决上述疑问。通过这样的严格训练,学生掌握了读题思文的方法。做到不盲目读书。

4、培养良好习惯,养成“自学精神”

学生有了兴趣,懂得了方法,明确了方向就要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有了这个习惯,学生就不会依赖教师,自己积极主动地去完成教师安排的各项学习任务,所谓“自学精神”是指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自学方法和具备自学能力后,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而决不中止自学的一种意志品质。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除必要的指导、督促、批评、表扬外,有时还须采取持久而耐心的训练。如:坚持写日记,写周记等。

总之,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那样:“不好的教师是传播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所以要教会学生自学。再加上语文这门学科有自己的特殊性,那就是适合自学,容易自学。

小学语文学科,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包括天文、地理、科技、自然、政治及各国的风土人情等。所以,语文课的教学,对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强社会活动能力,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自学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形成的。培养跨世界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新型人才,不仅要传授他们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学习。这也是一个人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先决条件。

综上所述,培养自学能力的过程始终存在着两个侧面,而学生是主要方面,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因此,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首先必须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真正让学生成为主人。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什么激发兴趣.启发思维.严格训练都会重蹈旧辙,走回“灌注式”教学的老路上去,培养自学能力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了。

新时期的青少年学生迫切需要教师交给他们启迪知识金库的钥匙,而不是金子。这是新时期对我们语文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不负众望,义不容辞地完成。

猜你喜欢

自学课文儿童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教学与自学
背课文的小偷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留守儿童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