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2009-09-18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9期
关键词:新课程作文课堂

高 华

在改革浪潮的呼唤下,新课程早已如雨后春笋,走进校园,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学习方式和评价目的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一个关键。因此,语文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语文教师的素质是否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经过近段时间在工作实践中的体会,提出以下几个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学生观

传统教学是以教给学生知识为目的的。虽重视了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尽管素质教育已推行多年,但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等老生常谈的问题仍在行其道。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静听,教师引经据典,学生死记硬背,课堂的生机和活力越来越少,学生则越来越死气沉沉,缺乏兴趣。在新课程观念日益推行的今天,纯粹知识式的教学却依然充斥着某些学校,尽管知识的表现形式可能不尽相同,但共同的本质却是:忽略了教学真正应该追求的目标,那就是学生智能的开发和全面发展。

新课程理念还强调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重要的是能够正视差异、尊重差异,正确认识每一个学生,对不同的学生实施有差别的教育,而不是用同一标准、同一模式要求和衡量所有的学生。这一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有潜能的天才,除了极少数发展有缺陷的孩子之外,对一般人而言,只要教育得当,每个人的不同潜能都能够达到相当高的发展水平。在追求学生群体的全体发展时,还应该关注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如果对学生在潜能方面的类型差异、强弱不加区分,而一味要求所有的人达到同一个标准,其结果可能是鸭子忘记了如何游水、兔子不知怎样奔跑、燕子荒废了空中飞翔。因此,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是均衡发展,而是符合个性的发展。

二、打造“快乐家园”

在教学中,教师总是板着一副面孔上课,而我们的学生,则是小心翼翼,大气不敢出,更不要说积极举手发言了。所以,我认为创设“快乐家园”——愉悦、民主的课堂是非常重要。有了这样的课堂学习环境,学生会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切感,一种心理上的轻松感。有时教师一个含蓄的微笑,一个富有启发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受抑制,不同的观点才得以自由绽放,每一个孩子的潜能都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这样的课堂才显得有活力,而不是死气沉沉。因而,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创设一个互相尊重、理解、宽容的课堂,用心爱着每一位学生,为学生打造一个快乐的家园。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认识活动的一种最实际、最直接的内部动力。当学生对知识不感兴趣时,一个再小的任务对他来说也是负担,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所教学科内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但课堂效果好,更主要的是学生全身心投入,这样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及能力的培养,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而且符合行动研究的理论,更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所以我认为只要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我们大可把它引入课堂。

四、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课堂

新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了全新的定位,每一门课程都提出要对以下三个目标进行有机融合: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的“过程与方法”的基本要义是:要十分重视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发现、总结和掌握知识的规律和学习方法。在以前的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很多教师认为讲得越细,甚至讲得口干舌燥,课堂效率就会越高。其实,这样会养成许多学生不动脑筋的习惯,只是被动的听课,不愿主动地学习。事实上,学生自主学习比被动地听老师讲课要积极得多。这样就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突了出来。

五、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在课改的影响下,现在的课堂的确大不一样。教师变得宽容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变得有趣了,多媒体满天飞,说学演唱十八般本领全用上;不绝于耳的赞誉、鼓励,走出门去,许多人都自信满满。于是,我们沾沾自喜,这一切多么与众不同!然而,在这一切热闹的背后,我们是否注意到这几种现象:虚晃一枪,两张皮;明知故问,走形式;水上浮萍,不到位;千篇一律,不可取。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教学中还应重视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而不是学生一味地说,忽视了倾听,一味地表演,被形式迷失。所以,教师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和练习是可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情况的,而要做到这些,教师在教学中则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六、关注学生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

学习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接受别人的知识,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要不断审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判断自己的学习进展与目标的差异,采取各种增进和帮助思考的策略,其实,这种反思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即培养反省认知的意识,引导学生思考:“我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那么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断追求,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完善,并正确认识自己的素质构成,认识自己的长处、短处,既要学会扬长避短,也要学会扬长补短。下面我谈谈我在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体会,以便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引导阅读,唤起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多阅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课文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对于这些课文,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记,必要时背下来,积累的东西多了,到写作文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要写出好文章,不但要让学生熟读课文,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报刊,阅读名家名篇,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

(二)走进生活,积累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这就要求教师多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如郊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从而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过程,若有一些心得体会,就要及时记下来,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

(三)自己评改,提高能力

在作文批改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改,可采取互批互改、集体批改等多种形式。常用的是互批互改,要求学生批改作文时做到:先通篇读,看作文是否符合要求,再一句一句认真读,找到不通顺的句子、不恰当的词语、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等,并用圈、点等符号标出,最后写上对这篇作文的简评,这样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薄弱的学生对调批改作文,写得差的学生改到好的作文时,可以从中学到方法,受到启发,得到提高;写得好的同学改到写得差的作文,也从中得到教训。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评改作文会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笔的好习惯,十分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天长日久,就会自然而然的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四)赏识成功,激发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千万不要忽视鼓励的力量。对于那些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教师应努力找出其作文中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对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应尽可能地提出稍高一些的要求,做到既充分肯定其成功之处,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又愉快地认识到自己作文中的不足。这样,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作文课后,我经常会挑出一些优秀作文和进步大的作文,张贴在教室里,让学生相互阅读,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们互相学习,还有很强的激励效果。我还鼓励学生办班级手抄报、写广播稿、评论社会热点问题等,并鼓励他们向报刊社投稿,这些做法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为我们提供了崭新的平台,给每一位教师提供了自由伸展的空间。我想,只要我们用心努力,认真对待每一次教学,美丽就会永留课堂!

猜你喜欢

新课程作文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美在课堂花开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