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富国强军是国家的最佳战略选择

2009-09-15李安翔关胜侠

决策与信息 2009年9期
关键词:富国强军国防

李安翔 关胜侠

在人类社会战争根源没有完全消除的时代,实现富国强军可以说是许多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不同性质的国家先后做出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其中既有成功的做法,也有失败的教训。结合国情与军情,根据形势与任务,科学认识与研究这一理论与实践问题,对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和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战略目标:富国强军的科学统一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同志以战略眼光和全局意识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这里所说的“高度”,就是国家安全与发展的统一性、互动性、融合性和长远性相统一的高度,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谋求富国强军统一的战略制高点。这里所说的“统一”,并非富国与强军两个目标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意境深远、目标宏大的战略目标群。

实现富国强军,必须是全局性的协调统一。安全与发展都是现代国家的核心利益。它要求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两个战略相统一、两大建设进程同步和两种资源相匹配。实现战略目标的协调一致,即国家安全战略与国家发展战略能够比较客观、准确地反映国家安全与发展之间轻重缓急的关系;实现资源配置的协调一致,即能够在国防安全与经济发展两大部门之间形成合理的资源分配比例;实现产业能力的协调一致,即在本国的产业体系中军工生产能力与民用生产能力达成协调,既能够自主满足本国武器装备的需求,又能够保障本国民用经济稳定发展。这些都是富国强军战略所要达成的基础性目标。

实现富国强军,必须是互动式的协调统一。经济建设对国防建设形成支撑,国防建设对经济建设在一定条件下又会产生拉动和牵引作用,二者之间形成互动。比如,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推动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改善经济布局、军队以各种形式直接参加经济建设和抢险救灾等等。只有建立和完善两大建设相互促进的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国民经济对国防建设的支撑作用,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国防建设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这种两大建设的互动,目前在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得以实现。而我国除了军队作用发挥得比较充分之外,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辐射力和影响力都比较微弱,具有巨大的拓展空间。

实现富国强军,必须是融合式的协调统一。融合发展的深刻意义在于:实现融合发展,一个国家就能够从总体上消除军事经济和民用经济分割的状态,就能够用一个共用的经济技术基础、集中全民族的智慧建设国防和军队。在当今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体系对抗中,只有以整个经济社会为依托进行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才能保证本国能够以最先进、成本最低的物质技术力量保障国防和军队建设。所以,绝不能把融合发展视为可早可晚、可急可缓的任务。

实现富国强军,必须是国际式的协调统一。即本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经济技术形态要与世界先进水平保持协调一致。其中主要靠两条:一是在技术形态上占领世界的制高点,二是长期跟踪世界技术潮流,在时代发生转换的时候能够适时转换本国富国强军的技术基础。当前,中央高度关注大国兴衰的历史经验,就是要求我们在对大国兴衰的历史思考中,实现两大建设的协调发展,在世界经济技术之巅上筑牢富国强军的基础,其战略意图极为深远。

二、战略决策:富国强军的历史机遇

富国强军的科学统一是一种理想选择,但当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不具备时,必须做出历史性的选择。富国强军既是需要,也是机遇。胡锦涛主席指出:“本世纪头20年,既是国家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机,也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机。我们应该也有可能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搞得更好”。两个“重要时机”就是两个战略机遇期。建国以后中国在富国强军的关系上,因机遇不同而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一是从建国到上世纪70年代末,为了捍卫新中国,打破美苏的核垄断、核讹诈,中国被迫在经济落后的情况下实现军费高投入,“勒紧裤带搞国防”,选择在“穷国”基础上的“强军”之策,走“数量规模型”道路。全国人民虽然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但这为后来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为了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军队被迫在“忍耐”的基础上“富国”。军队坚决服从国家建设大局和大力支援地方经济建设,进行三次较大规模的裁军,第一次裁军100万,第二次裁军50万,第三次裁军20万,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这虽然加快了“富国”的步伐,却迟滞了“强军”的进程,军队现代化建设水平与国外差距拉大。

三是进入新世纪后,为了实现科学发展,在我国经济几十年高速发展的基础上,坚持“富国”与“强军”的科学统一,把“强军”寓于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逐步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这是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的新阶段。这一阶段来之不易,它得益于我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我们党对国家和军队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得益于党提出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方针的正确指引,得益于我们党对大国兴衰历史经验的深刻分析和吸取。

三、军民结合:中国强军的标准与道路

富国强军,必须选择正确的标准与道路。中国强军的标准,是不做军事超级大国,不同发达国家搞“军备竞赛”,通过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努力夺取国际军事竞争的战略主动权”。中国绝不能重蹈苏联和美国搞军备竞赛的老路,但是中国必须在国际军事竞争中把握战略主动权。

中国强军的历史道路,既不同于有的国家,也不同于中国建国初期。胡锦涛主席指出:“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是我们党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内在规律的科学总结,既是强国之策,也是强军之道”。要“积极探索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路子”。历史经验已经证明,军民结合,协调发展,是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坚持的科学之路、必由之路。坚持这条道路要注重十个结合:一是交通设施建设兼顾部队机动需要;二是城市基础建设要落实战时防空要求;三是信息基础建设要体现军事通信要求;四是重要产业发展要注重军民兼容;五是装备技术发展要搞好军民两用;六是传媒发展要贯彻三战要求;七是依靠人民群众建设好国防后备力量;八是依托社会资源为部队培养和输送人才;九是发挥民用科技优势为部队战斗力生成服务;十是借助社会力量搞好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同时,要创新和完善国防协调机制,在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和制度,确保党对军队的统帅权、领导权、指挥权的基础上,加强各级政府和人大以及社会组织对国防和军队建设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总之,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关键是要科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这既是富国之策,也是强军之道。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出发,正确把握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通过科学的发展规划和计划,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之中,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进程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同时,必须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路子。

猜你喜欢

富国强军国防
强军战歌
杜富国写的这4个字看哭国人
从《强军》,看强军
知国防 爱国防 等
巴基斯坦国防日
富国睿利9月1日起正式发行
中国国防预算增速下降
欲“强国”必须“强军”
俄罗斯2009—2011年国防预算特点
城市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