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片《闪亮的风采》钢琴音乐分析

2009-09-03柳劲涛

电影文学 2009年13期
关键词:钢琴音乐浪漫主义电影

柳劲涛

[摘要]音乐对于电影艺术的贡献是众所周知的,被誉为“乐器之王”的钢琴也在影片制作过程中得到了很多导演的重视和使用,并有很多成功的案例。研究和学习这些优秀的范例对于发展我国的电影音乐事业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本文作者通过对影片《闪亮的风采》中钢琴音乐的分析,阐述了本部电影中选用的音乐材料的基本特征,并希望借此更好的去理解该片中出现的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

[关键词]电影;浪漫主义;钢琴音乐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音乐是电影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很多影片从剧情设计一直到剧中音乐的制作,钢琴都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被誉为“乐器之王”的钢琴在西方有着大概300多年的历史。从音乐大师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到李斯特、肖邦和拉赫玛尼诺夫等,历代的作曲家为钢琴谱写了太多优秀的作品。钢琴本身就是传奇,而电影则帮助它演绎了这个传奇。

与钢琴相关的电影成功的比例很高,从《海上钢琴师》《钢琴师》《钢琴课》到《不能说的秘密》和《闪亮的风采》等等,导演在每部电影里都对如何去深刻展示钢琴艺术作用而煞费苦心,希望借此在视听方面获得更好的效果。这些影片的成功之处就是通过钢琴来放大了人类纯洁的灵魂和内心深处的自我。在现代忙碌而现实的世界里,人们通过这些来慰藉自己的内心,寻求精神上的乌托邦。这也似乎形成一个事实,剧情与钢琴结合,电影与钢琴音乐结合,形成了不同艺术形式的强强联合,影片《闪亮的风采》就是取得这种成功的典型代表。

《闪亮的风采》是1996年由澳、英合拍的一部题材新颖、视角新奇、风格迥异的音乐家传记片。它讲述了一个钢琴家富于戏剧性、悲喜交集的一生。影片主人公大卫·赫尔夫戈特(David Helfgott)确有其人,他少年时代是钢琴神童。他一生中最大的幸运与不幸,就在于他有一位崇拜音乐、望子成龙但却偏执成狂的父亲。但是出于害怕失去儿子的心理,他烧掉了大卫靠自己的才华挣得的一份美国留学邀请书,强迫他留在悉尼郊区的家里。大卫的父亲最尊崇俄国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以至于竞不切实际地要求音乐教师罗森先生教年幼的大卫弹奏拉赫玛尼诺夫最为艰深的《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最后大卫也在演奏完这首作品后倒在了舞台上。

这部电影获得了世界电影界的一致好评。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澳大利亚著名演员杰弗里·拉什(GeoffreyRush)才华横溢的表演,凭借着他剧中出色的表现,他摘得了第69届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片中精彩的钢琴演奏也是影片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他在酒吧里叼着烟蒂,旁若无人地弹奏拉赫玛尼诺夫改编自作曲家里姆斯基·萨柯夫歌剧作品中的那首著名的《野蜂飞舞》。在这里作为电影演员的杰弗里·拉什所拥有的钢琴演奏技能让观众大开眼界,这是因为他在少年时代曾学过多年钢琴。所以在影片主角不同年龄段的3个演员中。只有他是在需要弹琴的场景中不用替身自己演奏的。他的精彩演奏和专业的钢琴水准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影片中的剧本要求,同时也征服了银屏前的所有观众。

与以往的音乐家传记片不同的是,导演斯科特·希克斯(seott Hicks)在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拍摄的作品中,运用了音乐史上许多浪漫乐派作曲家的钢琴音乐材料。这些素材的选择首先和大卫·赫尔夫戈特作为一个音乐会钢琴家的专业经历相吻合,而有些曲目的出现,则显示了影片导演和配乐作者戴维·希尔什菲尔德(David Hirsehfelder)的创作构思。

在影片中最先出场的是肖邦钢琴作品的片段。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1810—1849)是伟大的波兰音乐家,8岁登台演出,不满20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他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因而在国外度过。他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舒曼称他的音乐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他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临终嘱附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1849年。肖邦因病逝世,他的遗体按他的嘱咐埋在巴黎的彼尔一拉什兹墓地,紧靠着他最敬爱的作曲家见利尼的墓地。肖邦的心脏则运回到了他一心向往的祖国,埋葬在华沙市中心的红十字教堂。

影片中采用的两首作品分别是《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英雄)和《前奏曲》(雨滴),这两首作品也是肖邦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两个标题非常好的反映了作品的内在气质。《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充满战斗力量和英雄气概,是肖邦作品中最著名的波兰舞曲之一,作于1842年。肖邦的波兰舞曲根据其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强壮的、雄赳赳的节奏,叙述波兰往昔封建时代的繁华;另一类则为忧郁的情绪,反映在外国列强压制之下苦难的波兰。这一首波兰舞曲为前一类中的杰出代表。该曲气势磅礴,一气呵成,简直就是一首波澜壮阔的交响诗。因此有人认为本曲是作者用来描述17世纪的一位波兰民族英雄抵抗外敌入侵的光辉史诗。

影片中采用的《bD大调前奏曲》,又名《雨滴前奏曲》。但是这个标题却不是肖邦自己所为。虽然标题音乐是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之一,但是肖邦这位伟大的浪漫主义作曲家却很少为自己的作品加上一个说明音乐内容的曲名。这首前奏曲标题的由来显然是伴奏声部中一个bA音,这个音几乎从头至尾在八分音符平稳的律动上持续不停,恰似从屋檐上滴下的雨珠,滴滴答答不绝于耳,雨滴声衬托出恬静。影片中该段音乐深刻的刻画了主人公内心的感受。

除了肖邦,影片还采用了音乐家舒曼的钢琴组曲《童年情景》片段。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自幼显露出音乐、诗歌、戏剧等多方面的才华。先学习法律,但仍孜孜不倦地学习音乐,以至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钢琴家。1830正式开始了音乐家的生涯。他是浪漫主义音乐成熟时期的代表之一,生性热情敏感,并且有民主主义思想。1834年创办《新音乐杂志》,对改变当时陈腐的音乐空气,促进浪漫艺术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舒曼的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由13首小品组成,这部套曲是舒曼写给他热恋中的情人克拉拉-维克的。根据舒曼自己的说明,他当时共写了30首小品,从中挑选13首合成一集,取名《童年情景》。套曲里13首小曲都有个生动的标题,如《木马骑士》《惊吓》《捉迷藏》《奇怪的传说》等等。影片采用舒曼的音乐除了《童年情景》本身的音乐特点适合剧情之外,也许还有导演另外的用意,那就是大音乐家舒曼后来也曾经因为精神分裂一度人院治疗,这点和影片中的主人公的人生遭遇有着相似之处。

另外一位浪漫乐派的大师李斯特的两首作品也在影片音乐的人选之列,弗朗兹·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是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

生于匈牙利雷丁。幼年即为神童,6岁起学钢琴,9岁时举行第一场钢琴独奏会。父亲发现了李斯特的音乐天赋后,变卖家产,全家迁居维也纳,为其创造学琴的良好环境。12岁时在维也纳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得到了音乐大师贝多芬亲吻,后逐渐名扬全欧。16岁定居巴黎,受雨果、拉马丁、夏多布里昂等浪漫主义文艺家思想影响,同进步艺术家交往,深受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成为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

李斯特一共创作了19首钢琴曲,影片中选用了第二首《匈牙利狂想曲》。李斯特所有的狂想曲不但充分发挥了钢琴的音乐表现力,而且为狂想曲这个音乐体裁的创作树立了杰出的音乐典范。这些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乐曲结构精炼、乐思丰富活跃,音乐语言与音乐表现方法,同匈牙利乡村舞蹈音乐和城市说唱音乐有密切联系。乐曲的形式虽然不时的变化,可是音乐形象始终鲜明而质朴,体现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完美统一。

影片中当教授在教室里给大卫上课的时候选用了李斯特的钢琴曲《钟》,这是李斯特根据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曲《钟》改编的。这是李斯特为献给德国钢琴家克拉拉·舒曼而作的钢琴曲集《帕格尼尼主题大练习曲》6首中的第三首。据记载,1831年3月李斯特在巴黎听了帕格尼尼的音乐会之后,对他精湛高超的创作和演奏技艺惊叹不已,决心要成为钢琴上的帕格尼尼。翌年他创作了全名为《依据帕格尼尼的“钟”而作的华丽的大幻想曲》。《钟》即以此曲为基础而写成。作于1834年。乐曲基本上采用三段体曲式。由于运用了多次主题变化和反复,因此也具有变奏曲和回旋曲的特点,该曲是李斯特作品中最为脍炙人口的钢琴曲之一。

除了上述几位大师的音乐作品之外,还有一部伟大的作品在影片中从始至终贯穿剧情,那就是俄国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很多人也正是通过这部电影认识了这部伟大的音乐作品。

拉赫玛尼诺夫是一位出生于俄国的作曲家、指挥家及钢琴演奏家,1943年临终前人美国籍。他的作品极富俄国色彩,充满激情且旋律优美,其钢琴作品更是以难度见称,纳入不少钢琴演奏家的表演曲目中。被誉为20世纪最著名的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兼指挥家,俄罗斯浪漫主义传统的最后一位伟大倡导者。

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难演奏的钢琴作品之一。影片中当大卫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教室上课时,教授曾戏称演奏一次《第三钢琴协奏曲》在体力上的付出等于铲十吨煤。拉赫玛尼诺夫的这首协奏曲作于1908—1909年,1910年11月28日由拉赫玛尼诺夫自己主奏钢琴首演。这部作品是拉赫玛尼诺夫四部协奏曲中最成熟的作品,而且这部协奏曲是拉赫玛尼诺夫以钢琴家、作曲家双重身份为赴美国旅行演奏而特意创作的。该作品炫技性强,效果辉煌,又包含着俄罗斯音乐深沉抒情的气质,所以极具魅力。在拉赫马尼诺夫本人作为钢琴独奏者在纽约首演时,也把自己这首协奏曲戏称为“大象”,以比喻其庞大与沉重。在影片中,主人公正是为这首顶级作品呕心沥血,最后轰然倒在舞台上。这样戏剧性的场面和该作品辉煌的音乐形象相映生辉,观众在被音乐深深打动的同时不免为钢琴家的不幸遭遇扼腕叹息。

纵观全片,导演在音乐的选择和运用中,极为细腻地把握了剧情要求和音乐形象的关系,尤其通过几位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大师的顶级力作为影片平添了几分光彩,为全世界的观众贡献了一部赏心悦目的优秀音乐传记影片。

猜你喜欢

钢琴音乐浪漫主义电影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
论浪漫主义对新诗功能的影响
跨文化视角下中国钢琴音乐教育现状及措施
我国钢琴音乐民族风格的自主创作浅析
法式浪漫主义音乐会登陆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