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亮剑》非主流英雄形象的再认识

2009-09-03刘玉芬

电影文学 2009年13期
关键词:亮剑非主流真实性

刘玉芬

[摘要]文学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当今影坛关于英雄形象的塑造问题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对《亮剑》中李云龙形象的争议众说纷纭。什么是英雄?当今社会人们眼中的英雄除了以往比较完美的人物形象外,也离不开那些既有崇高精神,大智大勇,爱憎分明的优秀品质,又有平民本色,个性鲜明,有优点但毛病也很多的并非完美的平民英雄形象。

[关键词]非主流;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环境;人性化;真实性

24集电视剧《亮剑》是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而推出的一部影视作品。这部电视剧一播出就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反响,一时间成了全国热播剧之一,并创下了当年最高的收视率。4年来,这部电视剧在各地电视台仍然时有播出,可见它是一部深受观众欢迎的好剧。李云龙作为主角,其形象引发了争议,笔者在此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亮剑》这部电视剧从播出开始,人们对剧中李云龙这一人物形象就产生了正反两方面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剧中主人公李云龙是一个最具魅力的抗日英雄。作为一个人,一个在特定历史时期与特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典型人物,李云龙的性格中不仅有那个时期军队中高级干部性格的共性,也有其独特的个性;既有军事家勇往直前,战略家英明果断,更有中国小农意识的狡猾,狭隘自私;他有着传奇般的战斗经历,屡建奇功,深得器重,但他又是一个不安分的人,对抗上级命令,不时惹出麻烦;他顶天立地,豪气冲天,却又是脏话连篇,好酒吹牛,缺乏文化修养,等等。因此说,他是一个强悍好斗,血性张扬,有勇有谋的民族英雄。

另一种观点认为,李云龙是一个实足的“兵痞”和“土匪”。他的很多所作所为都不像一名军人。他酗酒,大喊大叫,不服从命令,对下级口口声声“弟兄们”,对上级口口声声喊绰号;对同级轻蔑看不起,张口“老子”,闭口“放屁”,打不打仗他的帽子常常是歪戴着,而且是一脸的杀气;他独断专行,不服从命令,在新一团也好,在独立团也好,他当团长都是他个人说了算,不但不把上级当回事,也不把上级的命令当回事。他可以派一个营去“取马”,派一个班去“征粮”,这些都是背着上级和政委干的,当上级批评他时,他却一点悔改之意都没有,等等。针对以上两种看法,我对李云龙这一人物形象是这样认识的,李云龙作为我军的一名军事将领,他是一名英雄,是一名区别于以往“高大全式”的非主流的英雄形象。

第一,李云龙是真正的英雄。古代剑客和高手狭路相逢,假定这个对手是天下第一剑客,你明知不敌该怎么办?是转身逃走还是求饶?当然不能退缩,要不你凭什么当剑客。这就对了,明知是个死,也要宝剑出鞘,这叫“亮剑”,没这个勇气你就别当剑客。倒在对手剑下算不上丢人,那叫虽败犹荣,要是不敢“亮剑”。你以后就别在江湖上混啦。这句话一直是李云龙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军人军魂的体现。这句话虽然有些突出英雄的主题,但更多的是我们民族中需要这种“亮剑精神”。

李云龙身上的所谓“匪气”,正是表现出了他的真实。他是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军人,战争使他当上了将军。在军队中,他重义气又豪爽,粗鲁又重感情,甚至可以为了和尚,为了妻子而剑拔弩张,可这正是当时战争所不允许的。但他是一个人,一个有感情的人,不是一台机器,只有这样,才符合他的性格,才符合人性化。

在生活中,他不拘小节,受知识、传统限制,他不懂得老婆为什么就能盯着一幅画而欣赏许久:也不能理解岳父从一个全局角度去思考战争和社会,认为那是危险。所有这些,都是突出他个体的真实性。如果他是一个懂得欣赏艺术的将军,懂得全方位思考战争和社会的人,那他就是一个完美的人,反而有失真实性。

很多人评价李云龙:此人擅长带兵打仗!其实除了擅长打仗外,他还擅长“打劫”。他的头脑很灵活,在战争期间,他想方设法搞到了不少的军用物资,他的部属的军用物资,有时是战后的战利品,有时就是他靠打劫得来的。对此,国民党也很是头疼。楚云飞将两个营的兵力驻守在李云龙团部所在地——大孤镇,此举激怒了李云龙。李云龙亲自登门与楚云飞理论,二人在此问题上未能达成协议。楚云飞的运输队在运输粮食衣被途中,遭到黑云寨土匪的围截。巧遇孔捷,孔捷替其夺回了物资。李云龙和新一团、新二团团长商量,不打算归还楚云飞物资,这批物资就由他们三个团共同分了。孔捷向前来索要被扣物资的358团解释此物资被李云龙截走。楚云飞很无奈,只能承认自己失算,上了李云龙的当。楚云飞找到李云龙,要求李云龙撤兵,李云龙假装不知情,让其部下张大彪出面解释:这是师部要求的军事演习。李云龙假意和楚云飞说:他会将此事向上级汇报。然后又骗楚云飞说:因为交通不便,等上级领导作出答复,至少要等四、五天的工夫。楚云飞一听。恨得牙根痒痒,因为他知道,他的部队的粮草已断,如果等李云龙的上级给出答复,那么,在他收到答复之前,他部下那几百人只怕早就饿死了,楚云飞只得先行撤兵。这一次的二人较量,李云龙又赢了。楚云飞虽然很是生气,却拿李云龙没有丝毫办法。可见,李云龙的“匪气”中也充满了智慧

第二,李云龙是非主流英雄,不代表我军大多数英雄人物。李云龙是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农村孩子出身,他很小便参加了革命,没有文化,在长期的军旅生涯中逐渐学会识字,知晓一些革命道理。不可否认,在像李云龙一样的军人身上必然带有旧时代穷困落后的社会痕迹。正因为如此,党才在军队中建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建立了民主制度等,在组织上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奠定了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在李云龙的身上凝结了许多老革命、老将军的崇高品质和言行,他对党、对人民、对这支军队有着朴素的感情和无比的忠诚,英勇顽强,不畏艰险,战功赫赫。李云龙在赵政委的帮助下意识到:作为八路军的一名高级指挥官,没有文化也是行不通的。李云龙喜欢对部下说一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在训练中,战士们对打,相互拼刺刀,像是在战场上一样的拼命,打得太认真了,以至于赵政委在一旁观看,看得心惊肉跳,他问李云龙:“这样练,会不会出事?要是战士们一个不小心,相互伤到了对方可怎么办?”面对政委的担心,李云龙是这样说的:宁可在平时训练时让战士们受点伤,也不能让战士们在日后的战场上,因为战术、体能、格斗不如人家而白白送命。赵政委听后觉得有理,便更加支持他的工作。李云龙和赵刚二人在长期相处的过程中,并肩战斗,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成长起来。

第三,李云龙对待朋友充满了“情”。“明争…‘暗斗”四个字可概括他和赵刚、他和楚云飞之间的友谊。他与战友赵刚从政见不一、相互排斥到有时吹胡子瞪眼、大打出手,再到最后成为推心置腹、坦诚相待、互相欣赏、肝胆相照的生死之交,可谓“英雄识英雄”。他们之间的感情是“打”出来的。相比这下,他和楚云飞的友谊更为坚固。他们是儿时的好伙伴,参军后由于各为其主。但在战场下,

他们仍然是非同一般的好朋友。他们虽说有相互捣鬼、相互钳制、暗中较劲和互不买账的时候,但又相互欣赏、惺惺相惜,就是在i临死之际也会惦记着对方。他们的友情是极为复杂的,既有战场上的相互较量、你死我活,又有生活上的互相关照、互相算计。正是因为有了他们三个人之间的“明争”和“暗斗”,李云龙这柄剑才会闪闪发光、熠熠生辉。如果说战场是磨砺李云龙这柄宝剑的磨刀石的话,那么赵刚和楚云飞就是他这柄宝剑的试金石,是他们让他变得更锐气,更具有杀伤力。也正是由于他们的陪衬和烘托。李云龙的“光辉形象”才变得更饱满、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和亲和力。

当然,在他的身上又集中了他那一代人中许多人身上司空见惯的弱点和缺失,虽说并不完美,却更显可敬、可亲和可爱,人物形象真实而丰满。

首先,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李云龙没有受过教育,只有来自山区农民的粗野和剽悍,参军后,革命战争造就了他,使他的身上既有被战争打造出的暴烈性格,又保留了过去旧习气的痕迹:他头脑中,既有被恶劣环境磨炼出的非常规思维,又混合着农民的朴实与憨厚。正是这种性格和思维的组合,使他总是不按常规出牌,时常捅出娄子来。但是,看一个人要全面地看,要看主流。李云龙在革命队伍中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同国民党反动派,同日本鬼子浴血奋战,横刀跃马勇杀敌人而不惜自己的生命。在党的培养和领导下,他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最终成长为我军的一名高级将领,他完全称得上是人民的英雄。

其次,还有人说,李云龙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捣蛋鬼。他性子急躁、蛮不讲理、我行我素,经常惹是生非。他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好讲粗话,说歪理,更喜欢在嬉笑怒骂和打哈哈时来一些离经叛道的言语。但在这看似荒诞的言语中,又不乏真知灼见的领悟。他说话也很“冲”,充满火药味,做起事来更是雷厉风行,一旦决定的事就是知道在蛮干也要去试试,但他从不推卸责任。他大错不犯,却小错不断,有时还极为嚣张。他的性格既是传统的,又是叛逆的。他一怒之下扫平了杀害其好友和尚的土匪老窝、一气之下与政见不一的赵刚肉搏相拼,被革除代军长的职务后又在课堂上大放厥词等行径无不反映出他人性中叛逆的一面。

再次,他没什么文化,满口粗话,但是口才不赖。很能抓住人的心理,深人人心,能说到点子上。他在教训那个一时管不住自己裤裆的士兵时,先是粗口骂了他,但是却骂得很到位,然后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政治部的主任都夸这是一个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案,一针见血,颇具实效。说实话,这也像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时候,也会大声说几句粗话来排遣心中的烦闷一样,非常有效果。何况,在那个时代,军队里很多都是没有文化的士兵,和他们说那些文绉绉的东西,他们肯定是不会听的。连刘伯承(电视剧中的军事学院院长)在教育李云龙的时候。都是大声斥责才有效果。可以说,这种方法虽有失大雅,但有时候还是很管用。只要彼此之间都光明磊落,不计较个人得失。彼此之间的粗话,有时更显生动和真实。在一定程度上,李云龙代表了战争时期我军高中级指挥员中的一类典型,是我们军队中非主流的英雄形象。

所以说,文学艺术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宣传李云龙这样的英雄形象无损于人民军队的声望。在今天的观众眼里,英雄形象的魅力来自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冷静客观的求实精神,来自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愈挫愈勇的顽强,更来自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李云龙这一英雄形象正是在其特定的历史情境和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产生出来的。

猜你喜欢

亮剑非主流真实性
反思西方意识形态的历史叙事——以近年来国内非主流历史话语为对象
广告的真实性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非主流”中学生的行为表现及心理特征*
照片视频 我就要“非主流”
雕塑真实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