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经典”艺术品质的再提升

2009-09-03王恒升

电影文学 2009年13期
关键词:诠释红色经典

王恒升

[摘要]对“红色经典”进行重新诠释,是当前乃至将来很重要的一个文化现象。但如何诠释,却众说纷纭。新版电视连续剧《夜幕下的哈尔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探讨它的成功,将有助于在改编中提升“红色经典”的艺术品质。

[关键词]红色经典;《夜幕下的哈尔滨》;诠释

“红色经典”是中国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些文艺作品,虽然在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提升全民族的素质,培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方面,发挥过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但是终因诞生在“左”倾文艺思潮盛行的时代,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突出政治忽视生活、突出党性忽视人性、突出理念忽视艺术的严重缺陷。如何在新形势下继承并发扬“红色经典”的艺术功能,在重新诠释中提升“红色经典”的艺术品质,新版电视连续剧《夜幕下的哈尔滨》作了可贵的探索。在戏说、恶搞、曲解“红色经典”成风的今天,它没有走庸俗化、妖魔化的改编之路,而是在充分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炼和升华作品的思想意义,让原著焕发出了新的艺术光彩。新版《夜幕下的哈尔滨》的成功改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赋予人物或故事一些新的理解和认识,既尊重原著,又不惟原著;二是合理地融入一些时代精神和艺术元素。与时俱进,加强作品的欣赏趣味。

关于如何改编“红色经典”,当代著名的影视美学家仲呈祥先生曾说:改编经典名著,首先要在“忠实”上狠下功夫。要遵循对原著的精神指向、文化意蕴和人物形象体系的正确理解和把握,不能改掉其精神实质。在此基础上,改编者可以依据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对作品进行补充性的理解和阐释,赋予作品新的故事内涵。惟有如此,才能更好地继承这笔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铸造时代精神。我认为,新版《夜幕下的哈尔滨》就比较好地遵循并实践了这一改编原则,紧紧围绕原著的思想主题,在不改变其精神实质的前提下,要么增删故事情节。要么增删人物形象,要么改变人物关系,对小说进行了有破有立的成功改编。使得民族精神得到了形象的重塑。

人物是作品的灵魂。对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进行重新改写和加工,是新版《夜幕下的哈尔滨》提炼和升华主题最有效、最成功的手段。这表现在对多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在对省委秘书长李汉超形象的塑造上。在小说中,李汉超只是共产党地下工作的领导者,虽然成熟稳重,但性格并不鲜明,充其量只是一个扁平的人物形象。但是在新版的电视剧中,经过编导们的成功改编,李汉超已经成为一个立体的富有传奇色彩的圆形人物形象了,不仅能文能武,而且大智大勇,尤其是在他身上,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和普通人的血肉之情和谐地融为一体,展露出了非凡的人格魅力。他不仅是一个深情的丈夫和慈祥的父亲,还是一个能说会道的民间说书艺人;不仅是一个宽厚的长者、严肃的领导,还是一个足智多谋的地下工作者。在人民利益和个人生死荣辱面前。他更是将“共产党员”这一光荣称号进行了有力地阐释。当他在“五一”大示威后,以个人之躯换回那些死难烈士的遗体时,共产党人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一心为人民利益着想的伟大品质,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应该说,新版电视剧中的李汉超的形象远远地超出了原著中的李汉超的形象。被赋予了更多更鲜明的内涵,更形象更深刻地诠释了小说的主题。其次是表现在对卢运启形象的塑造上。在小说中,卢运启只是一个有正义感有爱国心的退隐官僚形象,虽然在王一民的教育启发下。他埋藏在心底的爱国热情最终被激发了出来,但是总感觉他的变化缺少性格或命运方面的必然逻辑,缺少说服力和典型意义。而在新版电视剧中,卢运启被改编成了一个身处日满政府统治下处境艰难的民族实业家的形象。一个想以实业报国的民族实业家,因为日满政府的不断压榨、排挤甚至拉拢而报国无门,其走投无路的悲哀,无疑具有了强烈的社会政治意义。如此一来,他和玉旨雄一之间的矛盾,和葛明礼之间的纠葛。就已经不再是一种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纠葛了,而是带有了民族矛盾或国家矛盾的深刻含义。他的个人命运悲剧,实际上是国家、民族悲剧的象征。还有就是对日寇玉旨雄一和小原特务长的塑造。玉旨雄一在小说中,毫无人性,也毫无艺术性,只是一个穷凶极恶的日本鬼子。但在新版电视剧中,他被塑造成了一个表面上彬彬有礼、但内心里又极度武断极度残忍的侵略者形象。较好地复活了历史的本来面貌,增加了人物的认识价值。据说,新版电视剧的编导们在创作这一形象时,走访了大量老人,翻阅了众多的历史资料,发现日本侵略者最初占领哈尔滨时。的确是相当伪善的,只是到了后来,随着战事的不断紧张,他们才逐渐脱去了伪善的外衣,露出了凶残的本相。玉旨雄一就是一个极其伪善的侵略者,在谦恭有礼的表面下,掩藏着他既主张军事侵略又主张经济侵略、文化征服的巨大野心。他对侄子玉旨一郎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其说是血脉之亲,不如说是对玉旨一郎的利用。在军国主义利益面前,玉旨雄一是不讲任何情谊的。因此,对玉旨雄一的成功塑造,既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狂妄自大的真实嘴脸,又突出了地下斗争的艰巨性、长期性。在小说中,小原原本是一个不值一提的蠢货,但是在新版电视剧中,却成了一个颇有城府的日本特务机关的特务长。对他的成功改编,显示了抗日斗争的残酷性。第四个例子是对玉旨一郎和卢秋影的恋情的描写。玉旨一郎是一个热衷于中国文化且有反战思想的日本青年。他爱上了有留日背景且是同学关系的卢运启的女儿卢秋影。但是由于正值战争年代,中国和日本之间横亘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因此他们的爱情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可望而不可及。最后只能发展成一场爱情悲剧。玉旨一郎的自杀。深刻地反映出日本人民的反战情绪,揭示出日本侵略者穷兵黩武的可悲下场。他们的爱情悲剧,深刻地反映出战争对美好人性的扼杀。对玉旨一郎和卢秋影的恋情描写,可谓是编导们的匠心独运,他们把原著中的一丝并不显著的情节苗头,发展成了一场包含着多重意义的爱情悲剧。既增加了看点,又丰富了电视剧的思想主题,使得电视剧成了一部包蕴深厚的艺术作品。这里不得不说的是,在小说中,卢秋影本是卢淑娟,而卢秋影是卢淑娟的弟弟卢守全的别名。卢淑娟也没有留日背景,只是一个面貌姣好、恬静温柔、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青年女性。卢淑娟与玉旨一郎的关系,只是玉旨雄一的一厢情愿。他想通过与卢家联姻,实现征服卢运启进而征服整个哈尔滨贵族阶层的险恶目的。但在新版电视剧中,编导们删繁就简,着重突出了玉旨一郎和卢秋影的纯洁爱情及其悲剧结局。从而将它们蕴涵的深刻的社会政治意义和人性内涵挖掘了出来。

将新版电视连续剧和小说作一下比较,就会不难发现,新版电视剧在揭示小说的原有主题方面,真正做到了既忠实于原著,又不惟原著。在揭示生活的本质规律、反映时代斗争、重塑民族精神方面,比小说更集中、更形象、更典型。也更有说服力。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说,任何文艺作品都是需要受众接受的,只不过不同文艺形式的作品,接受的渠道、方式

不一样。小说和电视剧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学艺术形式。小说作用于人的,是一种文字上的艺术享受,而电视剧作用于人的,是一种视听感觉上的艺术享受。因此作为一部由小说改编而来的电视剧作品,仅仅在主题上忠实于原著、升华原著。是远远不够的,它还应该在艺术表现上,紧密关注当下人的审美情趣,与时俱进,合理地融人并增加一些作用于人的视听感觉的时代精神和艺术元素,赋予作品更多更有力的视听冲击。惟有如此,观众才能心甘情愿地坐在电视机前。自觉地接受影视艺术作品的思想洗礼。否则,如果失去了观众,任何美好的愿望都是徒劳的。1984年,《夜幕下的哈尔滨》曾经被改编过一次。那次改编放在当时来说,应该是比较成功的。但是。如果用今天的艺术标准和观众需求去衡量它,就未必成功。因为当时的创作水平的局限,老版的电视剧没有在视听艺术这一层面上做出更为大胆地探索。只是将小说的文字叙事简单地转换成了影视艺术的画面叙事,至于怎样提高并丰富电视剧的艺术冲击力和艺术享受。当时的编导并没有做出有价值地探索,从而影响了它的艺术生命力。新版《夜幕下的哈尔滨》在影视艺术上做足了文章,不仅增加了许多时代因素,用靓男俊女做演员,走唯美的画面路线,赚足了观众的眼球。而且,在对故事本身具有的传奇性的再演绎和情感戏的再创造上,也制造了许多亮点、看点,满足了现代观众对惊险、刺激、情爱、人性等多方面的要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版电视剧在增加时代元素,追求亮点、看点的时候,并不是一味的无地放矢,随意更改,而是循着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发展的自然逻辑,巧妙地对原著进行合理地改编,要么深化故事情节,要么弥补不足,使得新版电视剧无论是对于小说还是对于老版电视剧,都更加艺术化、立体化、人性化了。

强烈的传奇性是小说《夜幕下的哈尔滨》的一大特征,也是它当年吸引读者的一大法宝。新版的电视剧为了吸引观众,进一步突出并强化了它的传奇色彩。这主要体现在对王一民、29号和木帮老大周游等的刻画上。王一民是剧中的主人公,以教书先生的身份作掩护,从事地下斗争。按说。王一民的行为本身就具有传奇色彩,但是无论在小说中还是在老版的电视剧中,故事情节一展开,就通过罗世诚和肖光义的眼睛,将王一民的身份说了出来,陡然降低了故事的神秘性。而在新版的电视剧中,编导们故意设置了许多弯弯绕,增加了王一民的神秘色彩和传奇性格。比如一开始,通过“谁是叛徒”这一疑问,一下子就将王一民推倒了时代斗争的风口浪尖上。后来为了突出紧张气氛,又故意制造悬念,让学生误认为他有汉奸倾向,设计捉弄他。在敌人那一方面,他们也弄不清王一民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一来,围绕着王一民,就衍生了许多故事看点,王一民的神秘形象也就在合情合理的剧情展开中逐渐明朗起来。对29号和木帮老大周游的刻画,无疑也增强了故事的传奇性。一个长期潜伏在敌人内部,悄悄地指挥着一切:一个凭着一股血型和民族气节,总是会出现在斗争最需要的时候。他们原本是小说中没有的人物。

20世纪90年代以来,如何改编“红色经典”,一直是个热门话题,许多“红色经典”也被改编过。但总体而言,都不怎么成功。受市场经济时代流行的泛娱乐化文化思潮的影响,许多作品被搞得面目全非,惨不忍睹。应该说,新版《夜幕下的哈尔滨》的成功改编,阐明了一些道理,值得影视工作者深思和借鉴。

猜你喜欢

诠释红色经典
论舞蹈演员在舞蹈表演中的形象塑造
“六经皆史料”:“六经皆史”论的近代诠释及其意蕴
红色经典下的快意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