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1919》《东京审判》对照评析

2009-09-03杨桂霞

电影文学 2009年13期
关键词:比较

杨桂霞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优秀电影《我的1919》和《东京审判》从内容到电影艺术表现形武都有诸多共同之处,二者都以历史史实为题材;都彰显了爱国主义,弘扬了主旋律;两部影片场面气势恢宏,情感与艺术水乳交融、震撼人心;都选择了“从个人角度回顾历史”的纪实性叙事手法,这对中国历史题材传统电影来说,的确是一个全新的视角。《东京审判》独特之处在于采用了“淡入淡出”和“闪白”进行画面过渡。将观众的审美期待值大大提升。

[关键词]《我的1919》;《东京审判》;比较

著名导演黄健中执导的《我的1919》和高群书执导的《东京审判》是分获1999年和2006年“华表奖”的优秀影片。从内容到艺术表现形式可堪比较。

《我的1919》和《东京审判》都是以处理世界大战战后事宜为题材的历史大片,前者以一战后的巴黎和会为背景,描写上世纪初中国外交才子顾维钧作为中国政府全权代表参加1919年巴黎和会,在巴黎和会上维护国家尊严、保卫中华民族权益、拒签“凡尔赛和约”的光辉伟绩和华裔留法爱国知识分子肖克俭(何政军饰)为抗争列强、讨回正义,在凡尔赛广场自焚的感人肺腑的历史故事。中国代表团的拒签,震动了世界,在中国近代史上开了中国外交敢说“不”的先河。使我们在感受弱国无外交的屈辱之时,也看到了中国民众的爱国之心和中华儿女的铮铮铁骨与民族气节。后一部影片以发生在二战结束后的1946年东京盟国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28名日本战犯的艰难审判过程为背景,各国法官和检察官等法律人士上演了一场场法庭传奇,尤其是中国法官梅汝墩的据理力争才扭转了局面,以六票对五票的一票之差。用战犯的绞刑告慰了在战争中死难的中国人民。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东京审判》题材宏阔、制作精致,是标志着我国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的一个崭新成果。

两部影片都彰显了爱国主义,体现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代中国有必要深度开发此类优秀影视作品。

《我的1919》通过“巴黎和会”上的激烈交锋,生动展示出90年前的中国外交风云。讴歌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和蓬勃高涨的爱国激情;同时也揭示了“弱国无外交”这样一条真理。以英雄化和史诗化的手法在银幕上塑造了一个大多数观众并不熟悉的历史人物——顾维钧。这部电影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巴黎和会是顾维钧在国际外交界脱颖而出的舞台。1919年1月27日,和会讨论山东问题。日本代表首先声明,德国在山东的各项权益均须无条件让予日本,并公布了英、法、俄、意四国承诺日本要求的密约。面对如此野蛮的强盗行为,顾维钧代表中国进行强有力地辩驳,为了争取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五个席位。他和陆征祥总长前去拜访法国总统克里孟梭,表现得不卑不亢,深受克里孟梭赏识;当日本貌似公正友好地表示不会攫取山东的主权而只是拥有在山东行使经济特权时,他毫不客气地讽刺日本是捡个钱包把钱拿走还给主人一个空钱包,愤然离席;在要求中国代表团在下午三点前阐述自己在山东问题上的观点,接到通知时已是将近两点,他顶住国内政府的压力。发表了激情洋溢的演说,从山东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战略角度指出:“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语出惊人。在会场上引起强烈反响。演说使顾维钧成为巴黎头号新闻人物,从此,山东问题举世关注。然而。中国的命运又岂是一个外交宫的雄辩所能改变得了的?五强控制的和会最终决定由日本获取德国在山东享有的权益,并记入《对德和约》加以确认。这时国内爆发了“五四运动”。中国代表团多方奔走,据理力争,但终不为列强所接受。在这样的情况下。顾维钧在中国代表团会议上力主拒签对德和约,使日本通过和约获取的权利不能合法继承。从而开创了中国冲破帝国主义列强控制,在国际事务中决定自己命运的成功范例。

《东京审判》则是讲述了二战后,自1946年5月开始,由中国、美国、英国、苏联等11国代表组成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历时两年零5个月,开庭818次,对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等28名在侵华战争期间犯下不可饶恕罪行的甲级战犯进行了审判,将其中7人送上绞刑架。以法官梅汝墩、检察官向哲浚和检察官顾问倪征燠为代表的中国方面阵营力排万难,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凭借高超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攻破一层层坚冰,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这是一段中国人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力除屈辱的沉重历史,也是一段中国在世界人民面前有理、有节树立大国形象的华彩篇章!集中展现了一批中国法律界爱国志士的卫国壮举。深具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很多人用“震撼”二字来形容他们观片后的感受。我们的国家档案馆已经丢失了一部关于《东京审判》的庭审记录,那么,在我们民族记忆的底片上,我们不能再丢失这样一个重要的电影,《东京审判》确实是一部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看的电影。

两部影片都选择了“从个人角度回顾历史”的纪实性叙事手法。这对中国历史题材传统电影惯用某种意识形态诠释历史来说,的确是一个全新的视角。《我的1919》是站在外交家顾维钧个人立场来描述那段史实的。充斥着沉重历史使命感和厚重感;《东京审判》以梅汝墩的回忆及个人视角来重现历史,作为东京审判中惟一的中国法官,他的“在场性”使他的视角具有历史的力度和权威可信性。影片中,梅汝墩是一个具有高度民族感和荣誉感的人。无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他始终都从中国人民的利益和情感出发考虑问题,不管是对于法官座位顺序的疑问,还是最后量刑阶段对使用死刑的考问,都表现了他高度的民族责任心和爱国情感。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不是一个斗士,我只是一名法官,一名中国的法官”。当然,梅汝墩并非是单一的国家情感象征,“人就是要深受其害,才能真正认识到战争的罪行和可怕。”他更像是这场审判的终极代言人,他见证了战争的罪恶,看到了战争双方在这场战争所付出的沉重代价,看到了人类因战争而引发的不得不深思的问题。

另外,两部影片的情节亦有诸多相似之处。比如在开篇《我的1919》安排了顾维钧为了争取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五个席位的努力,而《东京审判》则是梅汝墩为争主审判代表坐席以辞呈表明中国人的严正立场,终赢得胜利和中国人的尊严;中间都安排有艰难的外交斡旋和震撼人心的激辩:都将严肃的历史主题与日常生活场景交织,将战争与和平、国与家、人性的善与恶、仇恨与爱情有机地融为一体。

艺术的内在魅力是电影存在的基础,这两部影片都具有令人震撼的艺术感染力。

第一,场面气势恢宏、庄严肃穆,尤其是《东京审判》很大气,并表现了整个场面和演员的表演以及事件的真实的营造。巴黎和会和远东国际法庭实际上是又一场战争,两个导演把这个氛围塑造得非常好,人物塑造得也非常好。

第二,艺术没有情感,犹如花木没有汁液、青草没有露珠一样,将苍白无力。这两部电影通过描写历史与革命斗争的重大事件,塑造了顾维钧、肖克俭、梅汝缴、向哲浚和倪征燠等一批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并深刻地揭示出

他们的内在情感与性格特征,从而使观众的心灵得到震撼,激起强烈的感情波澜,增强他们对黑暗势力的愤恨和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激励人们去更加热爱生活,为实现理想去奋斗拼搏。

第三,两部影片都以紧凑的情节,令人震撼的雄辩口才吸引人。比如顾维钧在和会上陈述关于山东问题的观点:“今天,我为我能有机会站在这里向世界表明中国的立场感到由衷的高兴。长久以来,中国人民期待着,期待着这个时刻的到来。因为,这是和平的大会,它不仅将给世界带来和平和公正,也将给中国带来和平和公正。我们怀着这样的期待和希望来到和会。我们努力实现着我们渴望已久的梦想。但是,这绝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梦想,因为,它是真实的。它是一块有着黄色土壤的中国领土,一条孕育着中国古老文化的河流抚育着它成长。在这块土地上,诞生过举世闻名的孔子和孟子,他们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的文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中国人的心里,它是神圣之地,中国文明的摇篮。它的名字叫山东!”;“众所周知,这片租借地,是德国用武力夺取的。鉴于和会接受的民族自决与领土完整的原则,中国政府要求和会将德国战前在山东的租借地、铁路和其他一切权利归还中国!”;“如果和会将这些领土转让给其他任何一个国家,这无疑是对中国人民的极大侮辱!”“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样!山东永远是中国的,她就像母亲的孩子,永远不会送给任何人!”情感言语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东京审判》中为了使战犯得到应有惩罚,梅汝墩激愤说服其他法官:“柏奈尔(法国法官)先生,你说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取决于是否废除了死刑,某种角度上我赞同您的观点,但是我还是有些疑惑。按照您的逻辑,文明应该被尊重,那么生命呢,生命应该被尊重吗?我想我不用知道您的答案,您应该不会否认生命是最宝贵的,因为对每个人来说生命都只有一次。如果说杯子代表人类,水代表文明,(他将一只盛满水的玻璃杯摔碎在地)文明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如果没有人类,文明从何谈起呢?……如果法律不给日本、不给这些战犯以最严厉的惩罚,谁敢保证日本有一天不会再次挑起战争?谁敢保证日本不会再侵略别的国家?谁敢保证日本军国主义的幽灵不会再次复活?”“巴尔(印度法官)先生,我再次提请您注意,您是一个法官!法官的职责是什么?是对罪行进行审判进行认定!然后根据法律给予他们惩罚!我不知道您为什么要来做法官,您具有一个佛教徒的伟大情怀却在纵容犯罪,这绝不是一个法官应该有的立场!如果您要坚持这样,那您没有资格坐在审判席上,您应该回到印度的寺庙里去!”,(面对全体法官)“死刑是什么?死刑是法律对犯罪最严厉的惩罚!为了掠夺别国的资源为了扩张自己的领土为了占领亚洲甚至全世界,日本干了什么?他们杀中国人杀朝鲜人杀菲律宾人杀新加坡人杀美国人杀英国人杀无数无数无辜的平民!他们抢劫,他们强奸,他们放火,他们杀戮,难道这些不足以让他们受到法律最严厉的惩罚吗?如果法律不给日本不给这些战犯以最严厉的惩罚,谁敢保证日本有一天不会再次挑起战争?谁敢保证日本不会再侵略别的国家?谁敢保证日本军国主义的幽灵不会再次复活?(他瞪着眼,强忍着泪)在座哪位先生敢做这样的保证?”

第四,特别在《东京审判》中大量使用“淡人淡出”和“闪白”进行画面过渡。当“淡人淡出”的剪辑特技配之以特效音效之后,形成了强烈的视听觉冲击,起到了延宕情绪张力,提高了悬念力度的效果。审判中,镜头之间“淡入淡出”的迅速过渡。在叙事上和观众的心理上产生了一种错顿感,仿佛时间就在这一刻凝固了下来,将观众的审美期待值大大提升。

猜你喜欢

比较
中外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制比较
从小说到电影
吴昌硕和黄牧甫篆刻艺术比较
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制度比较研究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宋元时期绘画题材的思维方式比较
电影《千年之恋·源氏物语》与《源氏物语千年之谜》的比较
同曲异调共流芳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