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诚勿扰》:欲望之旅的挣扎与回归

2009-09-03李英然

电影文学 2009年13期
关键词:非诚勿扰欲望孤独

李英然

[摘要]作为2009年贺岁大片,《非诚勿扰》在赢得不俗票房的同时也受到一些质疑。对该片的创作意图,观众或表示不理解,或流于肤浅。与冯小刚以往影片的简捷单纯相比,观众很难在言情戏、故事片或纯喜剧中对号入座。其实,影片虽以秦奋的征婚之旅为线索,但通过描绘都市众生复杂的婚恋心态,折射的却是个体灵魂在欲望之旅中的沉沦与困惑、孤独与挣扎,而只有摈弃浮华的坦诚与真情,才是心灵回归和谐的解救之途。

[关键词]非诚勿扰;创作意图;欲望;孤独:回归

作为2009贺岁大片,《非诚勿扰》在赢得不俗票房的同时,也遭到一些质疑。对该片的编导意图,观众或表示不理解,或流于肤浅。与冯小刚以往影片的简捷单纯相比,观众很难在言情戏、故事片、喜剧中给它一个的确的定位。如果说《一声叹息》打动人的是无可奈何的一个“情”字,《天下无贼》呼唤的是朴素善良的做人理念,那么,《非诚勿扰》传达出了冯小刚怎样的编导意图呢?当贺岁的烟云逐渐消散。回首昔日繁华,便忽然对冯小刚这部电影多了几分理解。

一、浮世众生,孤独之旅

与冯小刚以往的片子相比,《非诚勿扰》之所以为人诟病,一是它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二是没有催人泪下的效果。整部片子虽以秦奋的征婚之旅为贯穿线索。但叙事缓慢,情节支离破碎。那些征婚对象在观众心中留下的印象,仿佛人生旅程中的浮光掠影。在滑稽荒诞的表象下,折射着这个时代的点点光斑。而秦奋就像一个错过了宿头的旅人,孤独地徘徊在夕阳西下的时节。

秦奋的第一个应征对象是冯远征扮演的同性恋者,其伪女人的做派,让人不由感叹,这真是一个开放的时代。第二个应征对象是个打着“孝”的招牌,疾言厉色销售墓地的推销女郎;第三个是一个爱上有妇之夫,因无法排解需要向陌生人倾诉的空姐梁笑笑:第四个是家在昆明偏僻小村有着不文明风俗的少数民族女郎;第五个是一个历经丈夫背叛刚刚丧偶对再婚仍心有余悸的性冷淡者;第六个是一个未婚先孕欲给孩子找“爱心爸爸”的富家女;第七个是视征婚为投资炒股的投机家。

在众多的应征者中,充斥着同性恋、推销员、第三者、怨妇、未婚先孕女、炒家等各色众生。征婚给了他们晾晒自己隐私的机会。似乎生活就是一条四处宣泄的欲望的河流,喧嚣热闹,杂乱无章,平凡且原生态。这样的场景激起的不是生活的热情,而是无边的失望;不是敞开的胸怀,而是掩藏的内心。从这个角度来说,葛优的冷幽默就像乌龟的壳,冷且坚硬着,发着幽幽的蓝光。虽然不适合谈情说爱,但足以自保。就像他那光头上经常戴着的帽子,既遮掩着某种真实,又渴望着一种敞开。虽然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但于个体而言,没有谁不渴望真诚。就像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一样,人既唯利是图骨子里又慕信尚义:既渴望着伴侣的慰藉又渴望着自由独立。如果说秦奋的求偶之旅是渴望心灵归宿之旅,那么,那些应征者也莫不渴求着精神和肉体的和谐。在秦奋以征婚为内容的流动视角里,飘荡着浮世繁华掩盖下的一个个自私而又孤独的灵魂。他们既可怜又可悲,既渴望着又排斥着。可是一旦错过了恋爱的季节,他们也许就逐渐丧失了爱的能力和感觉。从这个角度而言,秦奋的征婚广告,也许正是要努力找回这种能力和感觉。

二、回首往事,情归何处

作为一个不算成功,但也颇有积蓄,不算道德沦丧。但也曾经迷失的海归,葛优扮演的秦奋,自然不满足这样的征婚结果,所以,他一个个见着,同时叉一个个否定着。其间折射着人对于自身的反省,交织着灵与肉的挣扎。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逐利既是人的本能。也是人的智慧的体现。人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也是遭遇道德、法律等社会规范设置的障碍的过程。因此,人常面临着情与理、情与法、情与义的两难选择,就像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一样,既象征着人对自身价值的追求。也象征着社会规范对人的约束。在秦奋与小白的故事中,秦奋未尝不爱小白,但他想帮助小白留下来的行为却遭遇到了更大的利益障碍。在对小白的情和朋友旅行社的信誉之间。秦奋倒向了后者,从而导致被监管的小白,回国后不堪凌辱而自杀。获知真相的秦奋,忘之不能,挥之不去,从此背上了一副沉重的道德枷锁。他的求偶之旅,未尝不可以看作告别过去,求得心灵解脱的过程。然而,他叉可以把真情给谁?谁又需要他的真情?这个时代干干净净不怀任何私利目的谈恋爱的人又有几个?从这个角度而言,他和梁笑笑有点惺惺相惜、同病相怜。

爱是无罪的。但当空姐梁笑笑爱上一个有妇之夫的时候,爱就变得隐晦痛苦了。因为这个“爱”在短暂的欢娱之后,遭遇了婚姻道德甚至名誉利益设置的障碍。梁笑笑之所以借酒浇愁痛苦不堪,就在于她不是一个玩世不恭自暴自弃者。恰恰相反,她真诚善良,坦荡如砥。即便需要在征婚的名义下向秦奋诉说,即便是结婚后心灵会开小差,也是坦诚相告,毫不作伪。这也正是他们后来能够走到一起的基础所在。在梁笑笑的爱情悲剧中,冯小刚未始不寄予着一如岸西一样的忧虑。在这个以男权为主流的社会里,女人始终摆脱不掉弱者与玩偶的地位,而男人一旦得到一个女人的身体,也就意味着这个女人的魅力正在衰减。难怪曾经受到伤害的张爱玲说,爱情使人忘记时间,时间也使人忘记爱情。因为在各种社会规范设置的障碍面前,男人对于名誉的保全,对于利益最大化的追逐,永远会让他们毫不犹豫地牺牲掉爱情。在遥遥无期的等待中,海誓山盟逐渐成为不能实现的空言。回首过往,情犹不舍,瞻望前路,心有不堪。从《一声叹息》到《非诚勿扰》,冯小刚几乎延续了自己对梁笑笑一类第三者的同情。问人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难道女人和男人之间就没有一种既亲密又有间的关系?如果说,女导演岸西从女人的角度去探讨男女双方“亲密”的理想和可能,而冯小刚则以“非诚勿扰”中梁笑笑的经历给予了明确的否定。

三、浮华落尽,回归和谐

冯小刚尽管展示了一幅幅都市婚恋众生相,但其醉翁之意并不在此。也许透过秦奋和梁笑笑的痛苦与挣扎、交流与碰撞,我们或许能够理解他对于本真对于真情对于灵魂自由的一种原始朴素的婚恋情愫。而秦奋的征婚启事无疑是这种情愫的一种表白:“你要想找一帅哥就别来了,你要想找一钱包就别见了……外表时尚,内心保守,身心健康的一般人就行……”他希望应征者不要看重外表而轻视内在,不要金玉其外而败絮其中。然而,就是这样看起来简单的要求。在当下这个快节奏高消费重功利的时代也很难实现。

在情与利的冲突中,出于本能,人尽管选择了后者,但这种选择往往成为心灵中一道不可触摸的伤疤。秦奋的戒酒,既是对自己的惩戒,也是对以往的反思。他的北海道之行,与其说是在帮梁笑笑摆脱过去,毋宁说是在帮自己告别过去。在外表的冷静与幽默下,潜藏着他对自己的反省,对过去的忏悔,对新生活的向往。所以,干净的北海道的优美风景一再出现,也一再荡涤着他灵魂中的尘垢,

也使他一再产生去教堂忏悔的冲动。如果说第一次在人家葬礼上的眼泪还带有装腔作势的意味,那么在牧师面前的忏悔就多少带有那么一点一本正经的意味了。虽然葛优式的幽默多少使这种忏悔带有一种滑稽的色彩,但毕竟是一种奔向新生活的姿态。当牧师终于不能承受秦奋的诉说之重,冲出教堂,向邬桑和梁笑笑说“你们的朋友太虔诚了,罪恶太多了,我们这个教堂太小了,盛不下他的罪恶了”时,相信观众会产生~种忍俊不禁的效果。但笑过之余呢?又有多少人能真的反观自省,难道我们的罪恶比剧中人少吗?所以,当秦奋摒去浮华,变得认真执著的时候,他发现自己真的爱上了梁笑笑。不论自杀后的梁笑笑是废是残,他都毫不犹豫地接着。这就是真情的复苏,是爱的能力的复苏,是浮华落尽的真醇,是绚烂之极的平淡。

而梁笑笑与秦奋的恋爱之旅在经过灵肉不谐和“死”的考验之后,终于在真诚的感召下获得新生。海风轻拂,天蓝海阔。甲板上她与过去情人的最后通话,无疑是爱情重生的宣言,她抛掷手机于大海的举动,无疑象征着旧我的死亡。在真诚的名义下,秦奋和梁笑笑终于走到了一起。

由此再来看影片首尾有关范伟的镜头就会别有一番意味。片头秦奋为推销分歧终端机的发明说的那段画外音:“人类的未来究竟在哪里?文明薪火相传的背后,是永无休止的分歧。当分歧无法解决时,悲剧就发生了。……我梦想有一天,有一样东西,能将世界上所有的争端都化为无形……我梦想有一天,有一个方法,能解决人类所有的分歧……”分歧的根源,说到底源于一个“利”字。因此,在片尾当秦奋看到范伟摇唇鼓舌在推销那款分歧终端机的时候,便有了恍若隔世的感觉。一切的化繁为简,说到底是心灵卸去重负拭去尘埃的过程。分歧终端机象征了人类的梦想,而实现这个梦想的方法并不复杂,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坦诚相待与和谐共处。

“人的社会生命起源于与他人的交流”…。以此来考量,人的一生既是追逐利益的过程,又是逃离孤独的过程;既向往着群体的和谐,又厌恶着欲望的喧嚣;既渴望着自由,又恐惧着孤独。秦奋在征婚中的释放,在爱情中的释然。以及“不缺金钱,缺朋友”的告白,和邬桑告别秦奋后的一路高歌与蓦然痛哭,都是孤独开出的花朵。以此来看,其实人都渴望着一种与他人的沟通,因为“沟通既具有圆满的性质,也具有工具的作用”。然而,在现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又有多少人能够摆脱物质利益的梦魇而回归心灵的宁静?快节奏的生活。使人紧张忙碌疲于奔命;重功利的现实,使人趋利避害,互相防范;高消费的语境,使人不择手段,尔虞我诈。于是,人和自身的不和谐出现了,人和社会的矛盾产生了。说到底这是现代人格能力的一种匮乏。

冯小刚在被问及为什么要拍这样一部片子时曾说:他要诚心诚意地拍一部片子给观众看。这句话也许包含着年过不惑达于知命的冯小刚对自己过往的总结和反思。在秦奋孤单冷僻的外表下,也许掩藏着罪恶,挣扎着责任,斗争着道德。挑战着忍耐,呼唤着诚信与和谐,但只要“秦奋”自励。不断矫正自己的人生轨迹,就一定能够让生活开出和谐美丽的花朵。秦奋的形象也许浓缩了每个人曾有过的心路历程。

21世纪什么最可贵?和谐!人活着什么最可贵,和谐。只有和谐,才能解决一切争端。所以,《非诚勿扰》的“诚”字,乃以真诚求和谐之意。也许这部片子艺术上编导得并不成功,但其所隐含的“诚”意,却昭示着冯小刚对以往的总结。因为,这个“诚”字曾挣扎在《一声叹息》的无奈,执著于《天下无贼》的信念,坚定于《集结号》的寻找。如果说吴宇森的《赤壁》是在曾经的熟悉中寻找丢失的陌生与亲切,那么,冯小刚的《非诚勿扰》,则是以秦奋与梁笑笑的痛苦经历重拾真诚与和谐的回归。元好问论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以此来理解《非诚勿扰》的创作意图,似也未尝不可。

猜你喜欢

非诚勿扰欲望孤独
《非诚勿扰》创办人周莉被查
圈套里的个性化讲述
中国告诫日本“非诚勿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