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扬电影的影像表达与镜像生存

2009-09-03杨嘉栩

电影文学 2009年13期
关键词:构图人性

杨嘉栩

[摘要]李扬,一位留学国外多年的年轻导演。2003年,李扬导演凭借着电影处女作《盲井》一举摘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国人开始知道这个“德国海归”的导演,四年后再次以《盲山》亮相国际电影节。他的影像以纪录片的形式,讲述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选择一些比较敏感的社会话题进行叙述,用一些名不经传的小人物来折射当今社会上很现实的问题。尽管只是一些小人物,可他们在影片中的话语主导与身份体认,往往能够激起观影人的强烈的正义感。

[关键词]人性;构图;《盲井》

“近年来,当代中国的艺术电影在题材选择上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格局。不过,在多元格局中,仍然可以看出一些规律性。第五代后的导演先是集中于摇滚青年等个人化的当下经验或者政治年月的成长经验等题材,然后一些导演走出了个人经验,试图表现更为广阔的当代现实,包括被遮蔽的底层题材”。挖掘底层题材不仅可以拓宽题材的多样性,还能为电影的表现提供更为广阔的多样化元素。李扬通过他的作品引起人们对社会百态的深层次关怀和关注,立体地展现人性和灵魂,为实现艺术的高层次境界打开一扇大门。

2003年,李杨导演的《盲井》上映后不久便激起了来自社会各界不同的声音,影片频频获得国际性的大奖:获得了第53届柏林国际电影“艺术贡献银熊奖”、纽约Tribeca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第44届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第57届英国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优秀电影等诸多奖项。“作为李扬的首部剧情长片,该片的获奖可以说是继贾樟柯后‘纪实美学在国际影展中的又一次胜利”。影片《盲井》是用纪录片式的风格将丑恶人性和未泯良知的混杂呈现给观众。

“长久以来中国就是缺少这样观察性的电影,缺少真正在关爱社会进程中受伤害人物的作品。而往往纪实风格叙事片却又由于淡化情节,淡化冲突,往往带有‘生活流手法的那种冗长、单调的沉闷感,表演也偏于自然主义的琐碎、乏味,但是《盲井》这部有思想的电影却以它特定的视角吸引到了一批观众。”

2007年。李扬的第二部影片《盲山》和观众见面了,与之前的处女作《盲井》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它是人性的“盲点”这个意识的延续,导演同样用纪录片式的手法讲述了女大学生白雪梅被骗至某法盲山区,在一次次的逃跑失败与成功的怪圈中展现了人性的麻木和无知。对于白雪梅,也许有人会觉得她很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确实是真实存在的事情。《盲山》的镜头言语不偏不倚地表现了山区农民的思维方式和处世态度。李扬带着“盲系列”的第二部影片《盲山》人围戛纳电影节,只是这次他没有上次那么“走运”。虽没能再次捧起戛纳的奖杯,但是影片所揭示的社会主题却不能不发人深省。

有人说,李扬导演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因为他敢于面对残酷的现实,并且能惟妙惟肖地将社会的阴暗面揭露出来。李扬的影片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他的影片都是建立在大量的走访和调查的基础上的,采用了纪录片的方式,将真实的人和真实的事展现给社会。

之所以说《盲山》和《盲井》是一脉相承的,是基于它们反映了“人性的盲点”与“人性的复苏”,都张扬着李扬电影的思想主题与影像风格。

电影《盲山》说的大学生被拐卖的故事,而《盲井》说的是在煤矿区中一条人命的价钱,通常的“标价”是3万元,有的时候甚至还会打个“折扣”。这两部电影中所说的事就如它们的名字一样,所有的一切都是不能见光的,都是在背地里、黑暗里所进行的动作。两部电影都用一个相同的“盲”字一针见血地向观众展示开来。李扬曾经说:“很多时候我是有意为之的低调,很多事没必要澄清。可以说的是这两部电影并非揭露社会阴暗面,也与政治无关。反映的是人性的泯灭与复苏。影片中最大的进步就是人性的复苏。片中小孩的善良、诚实是闪光的,孩子就是希望。”

《盲井》中阐述的事件,可谓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即使是这样,看完《盲井》之后,那种骇人的罪恶还是会让人震惊。有人居然可以为了金钱,胡乱认亲,介绍其去矿井下工作,再趁其不备时杀害对方。最后竟然能够堂而皇之地以死者家属的身份向那些愿意花钱消灾的矿主们索取赔偿金。之后再一次重复他们这种疯狂而罪恶的行为。那么,在他们眼里,“人性”究竟是什么?

“《盲井》当中那些杀人犯和被害者,他们有着同样的身份和目的,都是农民,都想赚钱。唐朝阳和宋金明他们赚了钱都会寄回家,供家人生活和孩子上学。他们在街上走路会像流氓一样吹着口哨,但他们也曾经掏钱帮助失学的孩子。可后来的那句‘你同情别人,谁来可怜我们深刻的反映了人性的扭曲,他们被社会结构中的断裂地带这个巨大的‘盲井所吞噬着。”对于这些疯狂和凶残的农民,就算他们真的愚昧、无知、不懂法律,但这种用别人生命换来的钱,他们真的能花的安心吗?在影片的结尾,元凤鸣并没有将自己的身份坦白出来,而是带着些许含糊的接受了矿主的赔偿金,看着自己的“叔叔”被火化后化为飞烟飘散在天空之中。看着这个时候的元凤鸣,谁能保证在若干年后的今天,他还能如此的纯洁?又有谁能保证他不会变成第二个唐朝阳或是宋金明?当元凤鸣含糊接过赔偿金的那一瞬间,他的人性似乎也开始变“盲”了。

影片《盲山》的盲点也是在人性,在这个小山村中,每一个村民都有这种“盲”性,在他们的脑海中,自身的利益永远都是最重要的。黄德贵花钱买老婆回来,这件事情谁也管不着,谁也不会去管。在大家眼里,无论这个老婆是由什么方式得来的,他娶老婆成家立业那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仅是这座小山村中的村民。就连送信的邮递员都是一样的愚昧无知。像白雪梅这样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无知地被人贩子卖到不存在任何文明知识的大深山里,她曾无数次的试图逃跑,但换回来的却是无数次的毒打,她一次次的相信其他村民,同时却一次次的被人出卖。这里的人们除了冷漠还是冷漠。关于这种种人性上的自私、无知和盲目是多么的可怕。

在这个村子里,被拐卖来的又何止白雪梅一个人,这里有着一大帮人都是被拐卖过来的,但是她们却在漫长的岁月里,渐渐绝望,最后选择了妥协。在她们眼里,只要乖乖听话,至少还能吃得上饭。当一个又一个妇女被拐卖过来时,她们不但没有团结起来想办法解救自己,还盲目的去劝说刚被拐来的人,让大家一起困在这个“盲圈”里浑浑噩噩地过一辈子。

白雪梅一次次逃跑失败,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整个村子里人们的“盲”。如果说白雪梅成功逃走了,那么对于黄德贵个人来说,他就失去了花了巨款买来的媳妇儿;对于黄家来说,就是失去了传宗接代的工具;而对于这个村子的人来说,他们是害怕这种恶习不能够延续下去,说到底就是他们是打心底地在抵触思想道德和法律。不能接受社会的进步。所以他们才会一起阻止白雪梅逃跑。

这些人的思想观念,并不仅仅指黄德贵,在他们村,妇女们在很大程度上都被认为是一种劳动工具、泄欲工具、生育工具。就因为这种观念根深蒂固,所以黄德贵才会经

常说白雪梅是个赔钱货,她除了看书其他什么都不会做。在他的眼里,女人就如一件物品一样,只有使用价值,却没有“价值”。

之前有提到《盲井》中人性的扭曲,这在影片《盲山》中也是存在的。黄德贵是个老光棍。平时也会受到村子里其他人的欺负,他结婚的时候连小孩子都编着歌谣来唱,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他的地位和身份了。最起码他并不是一开始就强暴了白雪梅,白雪梅的一声“滚”,他就出去了。但是,在这样一个闭塞的山村,黄德贵自有繁衍后代的需要。也有村子里舆论的压力。他有着自己的想法:“我买了你不是吗?你说走就走,我的损失谁来负责”?这些需要和压力推动了影片的发展也就是后面白雪梅被强暴及毒打、囚禁场面的出现。

李扬作品思想主题上的共同性,促使他在深层心理上有某些共同的情节构成。在卑劣人性与影像构图中反复关注、反复演绎的沉重的思想主题。

“《盲井》中的乌黑破败的小煤窑,孕育着这个时代最底层的罪恶,物化的生活需要他们用生命作为交换的筹码。”将人物置于这样的环境中对展现主题、揭示人物内心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盲井》中,李扬把唐朝阳和宋金明泯灭的人性限定在狭小黑暗的小煤窑中来表现,人物的灵魂契合了人物身处的背景环境,随着那罪恶的锤子一锤锤地抡向受害者,他们的人性也在被一点点的销蚀。影片中有很多地方都描绘了漆黑的矿洞、黑乎乎的人物面孔。似乎黑暗就必然要和罪恶相联系一样,但凡是在黑暗的矿井中,就时刻伴随人物内心恶毒阴谋的企划。影片中的矿洞犹如心灵的“黑洞”,将人物置身于“黑洞”画面中。黑暗掩饰了罪恶也隐藏着罪恶。同时,“黑暗的井下世界被粗粝、赤裸地展现出来,最大限度地逼近生活的真实,导演的意图。”

李扬是聪明的,他用自己的影像风格讲述他自己心中的故事,《盲山》就是这样的。生活在文明世界并受到高等教育的白雪梅,在一觉醒来之后发现自己已身处闭塞的贫穷山村,文明与落后的冲突缔构了白雪梅被骗、被侮辱的悲剧意象。在那个封闭的小山村里,买卖夫妻已经合法化。因此才有了黄德贵买妻,甚至是他父亲亲自帮助他采用暴力实施强奸白雪梅。白雪梅自从落入虎口后就采用了不同的逃跑方式。但每次都被“盲”的人性拉回到了“囚徒”的原点,希望就这样被无情的现实所吞噬。只有选择屈服。无力改变环境造就的人性。

“影片中反复出现的‘门和‘窗,形成一个口字形的构图,而白雪梅作为一个人居于其中便自然成为‘囚,‘囚字构图与人物命运的不能自主就成为影片所要揭示的主题之一。”黄家来了几个自称“干部”的人,被锁着的白雪梅以为自己可以脱离虎口,拼命地敲着窗户,呼喊救命,在满怀希望的脸部的特写镜头中。前景却是一个个森严的窗棂,而坐在门内织布的婆婆。总是透过那扇门监视着白雪梅的一举一动。“‘门和‘窗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它帮助人类的眼睛拓展了视域。但在这个‘盲逻辑主宰下的世界,它却变味地成为‘囚的代名词。”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李扬的影片主题和影像风格的大致轮廓,作为一位“海归派”电影导演。他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叙事范式和叙事风格。听说他的第三部电影也就是《盲流》也正在紧张的拍摄中,这部电影也将延续李扬的“盲”的主题,我们期待在这部影片中能有更好的表现,也期望能够欣赏李扬更多、更好的电影。

猜你喜欢

构图人性
逼近人性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
浅析中国山水画构图与平面构成的关系
浅谈中国民间艺术门神的造型研究
解读阿恩海姆的艺术“张力”理论
论中国国画构图中的构成元素
功能与人性
雕塑应反映人性的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