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敬命诗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借鉴

2009-09-01石云涛

中州学刊 2009年4期

石云涛

摘 要:作为朝鲜李朝著名诗人的高敬命,其深受中国传统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其咏史诗、咏物诗和写景诗以及反映时事的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有着很好的继承和借鉴,他注意学习中国优秀诗歌经验和表现手法,受益良多,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与特色。但由于受明代诗坛,特别是“前后七子”诗风影响,其诗作有时表现出明显的拟古痕迹,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中国传统和时代风气对于朝鲜诗人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高敬命;朝鲜汉文诗;中国古典诗歌传统

中图分类号:I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9)04—0217—06

在朝鲜抗击日本侵略的壬辰卫国战争中,涌现出一位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高敬命。1592年4月,朝鲜全罗道人民组织抗日义兵,推举高敬命为大将。高敬命率军进击恩津,试图经过忠清、京畿、黄海诸道北上勤王。日军集军于锦山,欲南下占领全州。7月,高敬命率领义兵协同官军攻打锦山,重创日军,为壬辰卫国战争立下卓越功勋。高敬命抗击倭寇,为国捐躯,历来受到朝鲜人民的敬仰。

高敬命又是李朝著名诗人,一生勤奋创作,现存诗五卷,736题,1150首;补遗一卷,42首。计1192首①。其诗采用汉文和中国古典诗歌形式写作,他的思想中受到中国传统儒学、道家、佛学思想的深刻影响,这些在其诗中也有鲜明的表现。他的人格、精神和文学成就是中韩两国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和宝贵的文学遗产。因此,高敬命其人其诗,在中朝两国都享有盛誉。朝鲜诗论家李恒福评曰:“若霁峰者,遇屯而处,天下诵其诗;当事而出,远近嘉其积;事去而死,古今其义。因其所遇名随以适。”又云:“世言南中多诗人,高霁峰为之雄鸣”②。柳根评曰:“其诗之播人口者,俊逸圆转,人皆以为不可及。”③李睟光《芝峰类说》卷十四云:“顷世诗人多出地湖南,如……高苔轩敬命者,皆表表者也。”④明万历九年(1581年)高敬命之子高用厚携父文集入明,名士庄应会、徐光启、孙元化等人皆为之序,对高敬命人格和诗格给予高度评价⑤。

高敬命诗研究对于探讨高敬命先生的思想具有重要意义。高敬命能够在民族危难中挺身而出,英勇抗击入侵之敌,蹈死不顾,为国捐躯,其忠君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在诗中有突出表现。高敬命诗研究对探讨中韩文学关系具有重要意义。高敬命诗采用中国古典诗歌形式写作,有古体诗和格律诗;在思想情感、诗歌形式、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等方面都表现出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学习和借鉴,对于唐宋名家他都普遍地学习。从内容看,高敬命的诗有抒情诗、咏史诗、咏物史,也有写景诗。这些诗由于抒写情感不同,对中国古代诗人的取舍也有不同,但共同的特色是有意学习和借鉴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特别注意对唐宋诗歌的学习和借鉴。本文想对此略加探讨。

如果从《诗经》时代算起,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宋,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古典诗人的努力探索和辛勤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这些对后来的诗人来说无疑是宝贵的文学遗产,高敬命从这些遗产中受益良多。

一、咏史怀古,寄慨良深

咏史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之一,诗人们借咏叹历史人物和故事,寄托个人的政治怀抱和今昔兴亡之感,表达对现实的批判。唐代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宋王安石这方面成就很高,高敬命写了不少咏史怀古诗,这些诗都是咏叹中国古人古事,在艺术上则明显受到唐宋诗人的影响。

杜牧的咏史诗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独到的议论,而以绝句形式出现,这种诗常常富有哲理色彩。这种论史绝句形式后来为许多文人所效仿。高敬命的《读留侯传》便具有这种特点:“歼楚夷秦志已酬,暮年还学赤松游。平生只为韩仇出,岂向高皇浪运筹。”一般认为,张良退隐乃是出于功成身退以避祸远害的目的,此诗则独出机杼,认为张良出世的目的是为韩国复仇,刘邦却不过是他复仇利用的工具,既然大仇已报,自然远离刘氏。不然他是不会轻易出山辅佐刘氏的。《题四皓围棋》:“强役精神竞出奇,只能忘世未忘机。晚来谬画安刘策,绿(应作缘)是当年下手卑”。过去都大家都赞美四皓的高隐和奇策,这里诗人却批判他“未忘机”,为刘氏画计亦是手段卑劣。此诗与《题四皓围棋图》寓意相同:“四老商颜齿发齐,纹楸一局静中携。星移洞府樵柯烂,雹散晴空玉子迷。蜩甲坐忘酣战垒,松花不动锁岩栖。方知小数天机浅,竟下安刘一着低。”《谒夷齐庙》:“西伯当年养老时,太公心事合相知。不应待到鹰扬地,方是区区叩马为。”对历来受赞扬的伯夷和叔齐进行批评,认为伯夷与叔齐未能及時劝阻姜太公灭商的行为。

咏史诗常常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感慨今昔,写兴亡之感,在诗人的感叹中,深寓历史的教训,以为现实的殷鉴。这在中国古代咏史诗中是一个传统,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王安石等人的诗皆有这种特点,高敬命《次刘贡父金陵怀古韵》二首便是继承了这一传统。刘贡父是北宋时代的诗人,此诗所次却是王安石《金陵怀古》四首诗韵,这可能是此诗传入朝鲜误为刘贡父之作。诗的内容与历来咏史怀古之中寓历史教训的主题相同,其一云:

金戈百战有兹江,仅为孱孙办乞降。不信舟人曾是敌,漫将天险倚无双。

春荒草木深空苑,雨长莓苔上玉窗。三百年前无限恨,且寻青幔问新缸。

其二诗中更多化用刘禹锡诗语句,如“一片残旗”、“夜雨蚊雷”、“秦淮明月”云云。诗表达的主题是“天险不足凭,兴亡由人事”的主题,与刘禹锡同题之作相同。《满月台》:“落木声中万壑哀,前朝欲问事悠哉。兴亡无迹水东去,宫殿有基山北来。几遣诗人歌秀麦,尚余残月傍空台。槎牙老石荒风雨,留与千秋鉴祸胎。”《神农氏》歌咏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中华远祖神农氏,表达了诗人的仁政理想:

不周初坼世鸿荒,天降神人曲阜乡。朴俗仅能茹草木,淳风维解事农桑。生民所养诚多阙,累圣相传盖未遑。化育亦应须辅相,时宜咸仰妙推详。制成耒耜方资用,药辨君臣已遍尝。岂但苍生知粒食,还教赤子免夭伤。列廛居货民生遂,应瑞名官火运昌。肇迹旧从姜水盛,不庭宁数夙沙强。赭鞭影里神切遍,土鼓声中化日长。圣德极天犹永赖,当时榆罔未为亡。

又如《劳军细柳营》咏叹西汉名将周亚夫的故事,用唐朝高仙芝的遭遇作对照。汉天子亲入军营,重用周亚夫,一举夺取战争胜利。高敬命推崇汉高祖说自己善于“将将”。唐玄宗相信宦官监军边令诚,诛杀名将高仙芝。诗云:“如何后世昧将将,弄诸股掌庸奴同。君不见,阉竖观军竟舆尸,三叹汉文青史中。”说明要夺取战争胜利,作天子的要善于“将将”的道理。《读北史》:“落日台城旅雁嘶,嵩云回首几含悲。金环却是无情物,肠断江南旧玉儿。”咏侯景之乱中梁武帝的可悲下场。《山海关》:“真人定鼎金陵日,老将登坛碣石时。地处必争须制胜,世虽方泰可忘危!谁何言服贻谋远,控扼襟喉设险奇。钤辖即今归督府,圣朝神算策无遗”。歌颂明太祖朱元璋的深谋远虑,表达居安思危的政治见解。

中国古代诗人亦常借咏怀古迹、吟咏古人古事,间接表达个人情怀和身世之感。在高敬命的此类诗中也表现出这一特色。《独乐园》咏北宋司马光故事,则寄托了个人怀抱。司马光退隐,筑独乐园以自娱,写《独乐园记》一篇。高敬命写此诗正是个人遭贬之际,所以诗结尾说:“我读遗篇感叹频,欲寻乐处嗟难臻。君不见,钟山投老值邅屯,岁晚归路迷霜筠。”《周王得钓璜》咏姜太公遇文王故事,结尾云:“怪来渊中璜,神物谁能识。清渭月空藏,千秋三叹息”,抒发了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感叹。《洞宾游岳阳》咏道教八仙之一吕洞宾遭贬下世神异非常故事,末尾说:“浊世人谁识,清都路不迂。骖鸾看冉冉,天澹月轮孤”,其实是抒发个人遭贬中的孤高自傲。《六马犹知善鼓琴》诗咏伯牙弹琴故事,感叹世无知音:“声音感物理何疑,琴妙从教六马知。仰秣未应谙节奏,长鸣自是契心思。鱼听巴瑟言非怪,兽舞虞庭事亦奇。独恨世人徒竖耳,断弦初不为钟期。”《布被钓名》诗咏司马光故事,表达了对司马光人格的仰慕。司马光一生节俭,“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千名”。临终时嘱咐家人将写有《布衾铭》的布衾盖在身上,曰:“颜东箪瓢,万世楷模;纣居琼石,死为独夫。君子经俭为德,小人艺侈丧躯。然则斯衾之陋其可忽诸?”这首诗说:“千古愧衾人几许,马公铭里仰冰清。”《读邓攸传有感》盛赞邓攸存弟后而弃己子的义气,并表示深深同情。《发北京到城东路左有三忠祠乃诸葛武侯、岳武穆、文丞相,此燕地也,于文丞相大有所感焉》咏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事迹,对文天祥救国无力表示遗憾。

高敬命此类诗也有发思古之幽情之作,如《黄陵庙》咏古帝大舜故事:“寂寞黄陵庙,枫林绕幔坡。重华游不返,帝子恨如何。楚塞昏蛮雨,湘流咽暮波。汀洲愁极目,凄断采萍歌。”《乘槎犯斗牛》咏张华《博物志》记载张骞出西域故事,末尾云:“吾思霄壤迥不侔,有路阶天真谬悠。千秋不经传者畴,汝家茂先言不羞,绉绉志怪争效尤。我欲质之于前修,圣不语怪君知不!”《偶忆唐皇广陵观灯故事垒前韵》乃游仙之作,咏叶法善施法故事。《谒箕子庙》:“浿岸凄迷真气收,荒凉井地夷先畴。长城大野宛如昨,蔓草寒烟经几秋。南渡采云剪荆棘,北山霜露栖梧楸。佯狂陈范意谁识,万古英灵东海陬。”《箕子庙》:“玉马东来启我先,至今遗泽诵仁贤。敢将韬晦为身地,最在坚贞不愧天。千古封疆檀木下,一方香火浿江边。星轺此日经祠庙,读罢丰碑泪迸泉。”

在高敬命的诗集中,咏怀古迹的只有几首少量的诗是咏叹与朝鲜历史有关的作品,如《鸡林咏》组诗中之《芬皇废寺》、《五陵悲吊》、《闻玉笛声》、《满月台》、《东明王》。

二、托物言志,比兴寓意

咏物是中国古代诗歌重要题材,中国古代诗人常托物言志,间接表达个人情怀和身世之感。《诗经》已多赋物名句,楚辞中有《橘颂》一篇,齐梁以后咏物诗更是连篇累牍,盛唐以后,始有即物达情之作,唐宋名家多咏物之作。中国古代咏物诗有两种品格,一是为咏物而咏物,一是借咏物以达情。高敬命继承了这种传统,写有不少咏物诗。他自谦“第恨拙于诗学,咏物尤非其长”⑥,实际上其咏物之作不仅数量极多,而且成就亦高。其《应制御屏六十二咏》曾蒙国王赐豹皮一张、黄毛笔十支、丹山乌玉五笏,说明极受赏识。

高敬命的咏物诗有的为咏物而咏物,表达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趣。《春雪》是一首咏物诗,写春雪的光、形、声,笔触极其细腻,表现了诗人对自然观察的细致和用心,一片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跃然纸上。《谢郑正安惠鱼》:“丙穴生春浪,新又雪未残。情知传尺素,恩荷跃金盘。三鬣冰犹冻,纤鳞锦有斑。小盆堪静玩,风雨不须搏!”则把对小鱼的怜爱之情抒写得淋漓尽致。《中台川上遇雨雹》写冰雹,把中途忽遇雹的情状写得生动有趣。又如《春盘细菜》:“春盘登细菜,候节变阶冥。生意掀残雪,新芽撷嫩青。年华添物色,野兴绕林迥。想见东湖岸,倾筐簇晚汀。”《见新橘偶题》:“飞霜一夜殒青林,夕照玲珑满树金。书后新题惊数颗,馔人香雾湿衣襟。”《咏白团扇赠云上人》应答酬和之作,都写得饶有兴味。有的诗品画论乐,也可作为咏物诗欣赏。如《听应吉琴席上走呈》、《题谪仙骑鲸图》、《题牧牛图》、《题四皓围棋图》、《山水图》、《古木图》、《芦雁图》,对音乐、绘画的品赏意趣盎然。

有的托物言志,借咏物寄托怀抱。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把花木傲霜耐寒的自然特性比作人的品德精神,很早就出现了,《诗经》中已经产生,屈原、司马迁的文章中也有表现。中国古代诗人于植物中喜欢梅兰竹菊“四君子”和松竹梅“岁寒三友”,诗中多所吟咏。这种风气北宋时始盛,那时文人在诗画中常表现这些题材,诗画中这些植物形象常常是有寓意的,是诗人画家人格的象征和寄托。高敬命诗中多咏松、竹、梅、菊之作,其《咏黄白二菊》历来受到称赏:

正色黄为贵,天姿白亦奇。世人看自别,均是傲霜枝。

诗借霜菊寄托坚贞自洁之节操,洪万宗《诗评补遗》上篇记载:“高敬命霁峰,长兴人,文工议。尝访奇高峰大升,题盆中菊,盆中植黄白二菊开花,霁峰濡笔题一绝曰(略),盖寓物托意也。”

他在《有怀石川先生复用前韵示刚叔》诗中表达自己的情趣说:“爱竹时穿壑,看松不出庭。俗尘亢迥隔,林锁白云扃。”他有数首咏松之作,五言古诗《咏老松》写百寻之高的老松,历经风雨,饱经苍桑,如今“蝼蚁已收霜后穴,莓苔不蚀岁寒心”。诗人喜爱老松的精神,因此“笑倚枯藤尽夕阴”。《题朴景明家古松》写古松的脱俗不凡:“昆山有古松,世言千岁物,偃蹇几风霜,曾见三韩日。……会待丹凤巢,肯容玄岂穴……凛然岁寒姿,可以蜕凡骨。”《望蟠松》写苍然老松:“森森龙虎壑中卧,殷殷风雷空际回”。都在歌颂一种顽强不屈的精神。《敬次松川梅花堂韵》七律三首咏梅花,既写梅花形态之美:“竹外小枝临水好,月边疏影带霜加”;也颂扬梅花品格之高:“标格可堪人物比,风流休把品题加。”《次友生梅竹斋韵》写梅与竹:“唤作兄弟知不浅,岁寒持此作生涯。”《笛材赠申尧瑞》写竹:“袅袅江南碧玉茎,中虚合制紫鸾笙。殷勤暂寄薪村老,留与前溪弄月明。”《东轩见新竹有感再叠荒韵》:“爱竹偏怜旧业荒,客窗相对意苍茫。风飘嫩箨时侵坐,雾罢新篁已过墙。寒拂雨檐森鹤胫,巧穿苔砌绕羊肠。掀帘岸帻微凉度,不信怀州是瘴乡。”观赏新篁嫩竹令诗人神清气爽,忘记了自己身处异乡,忘记了自己艰难处境。《见新竹有感》:“夏篁衣解粉飞残,池上清阴满袖寒。使我居夷傲炎瘴,烟中玉立澹相看。”《题半刺画竹图》是一组题画诗,但因为画的内容是竹,因此实际上是咏竹组诗,共四首,分别咏《三竹》、《月下雪竹》、《枯篁新笋》、《三竹两笋》,其中把陶渊明、伯夷、叔齐等隐士比作三竹,寄托了自己的人格追求。

其他咏物之作也常常可以见出诗人人品和精神的流露。《砥柱》用七言歌行体写,颇具李白诗壮浪奔放的风格,结尾说:“天柱将倾尔扶颠,呜呼!莫随东海为桑田”。诗借中流砥柱而自相期许。《次玉堂咏鹤韵》写仙鹤的卓然不凡:“几向尘笼望远天,秋风偷眼海云边。灵姿定化江州橘,逸翮应追太乙莲。霜绢漫看留素影,碧空何处驾飞仙。苍茫华表音踪断,奇事犹传翰墨筵。”《至月念日夜雪》咏雪,表达了“庶幾验丰熟,斯民亡瘠捐”的愿望。《喜雨叠韵》写雨,表现出诗人对百姓生活幸福的祈望:“九重忧旱剧汤年,一雨中宵忽沛然。屋溜暗流闻决决,稻畦新叶想翩翩。凉生六幕炎尘净,喜入三农好语传。却忆故园添物色,麦醪初熟竹生鞭。”有的则发今昔之感,或抒个人郁抑。如《闻玉笛声》:“古国兴亡几夕晖,山川良是昔人非。深秋古垒休三弄,长使英雄泪满衣。”《见榴花开有感》二首其一:“浓绿千林一点红,羞看绝艳照衰翁。可怜风韵无人识,开谢年年蜒雨中。”字面上写榴花的幽独,实际上感叹个人的身世遭遇。

三、融情入景,意境清新

写景言情,情景交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色,中国古代诗歌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描写自然景物的作品,建安诗人曹操《观沧海》已经是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经过魏晋对自然美的发现,在文学艺术领域便出现了山水画和山水诗。晋宋之际的陶渊明,南朝诗人谢灵运、谢朓都是描写自然美的高手。盛唐诗坛上形成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派,他们的诗描写田园风光和自然美景,富于诗情画意,而且又往往把个人情怀融入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形成情景交融的美的意境。上述诗人都是高敬命服膺且努力效仿和学习的对象,这种传统为高敬命所继承和借鉴。

高敬命写有大量写景诗,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由于长期的乡居生活,使高敬命能够与大自然保持亲密的接触,对大自然的美好有深切观察和体悟,因此他的写景诗大多写得具有真情实感。他的写景诗有的歌咏美好的自然风光,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如《雪晴晚眺》:“乱山残雪澹斜晖,径绝行人鸟不飞。灞岸诗情驴子背,山阴归兴钓鱼矶。沙头冻释知幽涧,桧顶风筛认翠微。望尽琼瑶开活眼,天机元熟有鸦归。”又如《山花浸水红》写得非常有意境。《茅山八景》组诗学习王维《辋川集》诗,用五绝形式写景,《春湖十咏》用七绝形式写景,都是一诗一景。《钱塘晚照》咏浙江钱塘江:“灵胥吼怒势吞空,千叠银山喷薄中。江浙宛然天下胜,涌金门外昔阳红。”写出了钱塘江潮的声势和壮观。《南窗四趣》用七律形式分别写山光、喧气、竹月、菊风。这些诗写得气韵生动,景象鲜明,富有诗情画意。明人庄应会把他跟唐代诗人元白韦刘相提并论,评曰:“余览其咏物抚景,生韵流动,如蜀江春日文君濯锦,又如摩诘辋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⑦

中国古典诗人很早就注意诗中情与景的关系。刘勰论诗歌创作云:“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⑧在中国古代诗人笔下,景物描写常融入了个人情感,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⑨。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⑩刘熙载《艺概》云:“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高敬命不少写景诗并非为写景而写景,而是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关系是复杂的,美好的景物令人心旷神怡,但有时也触起对美好往事的追忆,令人生今昔之感,反而产生哀愁;阴晦肃杀的景物令人悲伤,但达观的诗人又能摆脱旧套,抒写乐观昂扬的情绪。因此在中国古代诗人笔下便出现以乐景写乐情、以乐景写悲情、以悲景写悲情和以悲景写乐情等不同情况。乐景、悲景固然能够渲染乐情、悲情,而乐景、悲景又常常能反衬相反的情绪,正如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11)。高敬命写景诗也非常善于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注意让景物描写为抒情服务。《触怀吟》组诗六首,在不同情景中景与情的关系便是变化的。其一“茅屋寒灯永夜清,星稀月落曙河清。愁人元自不知睡,听尽山城长短更”。月明星稀之夜与不眠的诗人成为对衬,突出了诗人愁苦难眠之情态。其四“风划顽云雪势颠,衾棱如铁夜如年。窗前有竹偏萧散,撩却愁人睡不圆。”窗前萧洒的竹影,反让诗人更加难以入睡。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其五:“骨拙灰深火拨红,起看窗外雪漫空。前林日堕狞风黑,骇兽惊禽战薄中。”写深秋严寒狂风疾雪,渲染诗人深夜不寐心惊胆寒之情态,是以哀景写哀情。《漫成》:“山雨帘纤不湿莺,桄榔叶暗乳鸠鸣。苇帘垂地苔侵坐,一柱炉香相对清”。写春雨美景,在春风细雨中黄莺、乳鸠照常歌唱,诗人心情怡然,面对一缕清香,独自享受这宁静的春日。这是以乐景写乐情。《偶吟》:“高秋寒雨也能晴,霜后园林柿颊桢。水尽沟塍原陆秀,数家烟火夕阳明”。深秋黄昏,这在古代诗人笔下常常是渲染悲愁的景物,但诗人自信雨过天晴,经霜的柿子红得更加可爱。举目四望,平川秀美,夕阳晚照,农村数家,炊烟袅袅,心境格外清爽。这是以悲景写乐情。又如《题李正仲龟峰别墅》也是以乐景写乐情:“羿彀曾惊触骇机,晚携家具返鱼矶。沙鸥送喜馆船出,窗竹多情待我归。红稻村边疏雨过,绿萍洲外片帆飞。十年梦绕江西路,白首京尘未拂衣。”这首诗写出经历了政治上的打击之后,乡村平静的生活抚慰了诗人心灵的折绉,他在大自然中感受到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由美好,充满生机。

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有的写景是成系列的,往往写成组诗形式。例如王维《辋川集》写景组诗,多达20首之多。高敬命写有好几组大型的写景诗,有的写得清新可喜,如《俯仰亭三十咏》30首五言绝句,分别咏秋月、晚云、落照、暮雨、奇峰、杳霭、晴云、古迹、樵歌、渔笛、疏钟、归雁、晓雾、修竹、早角、春花、细径、清风、霁雾、炊烟、黄稻、平沙、小桥、幽鸟、跳鱼、眠鹭、红蓼等,颇具情韵。《晚翠亭十咏》分别咏晴云、晓月、暮雪、夜雨、清风、苍松、秋砧、村灯、晨钟、钓鱼,《息影亭二十咏》、《沧浪六咏》也很有美感。但也有奉酬应制之作,缺乏情韵,如《應制御屏六十二咏》则呈才使气,可以看作文字游戏;《息影亭四时咏和高峰》、《四时咏再和高峰示刚叔》咏春、夏、秋、冬,虽然也寄寓志士之悲,但给人的感觉是无病呻吟强作愁。

四、指言时事,关心现实

高敬命的诗反映时事的并不多,一般情况下,像杜甫、白居易的诗揭露时弊、反映时局和民生疾苦的题材,高敬命不甚关注。壬辰倭乱发生后,他开始用诗的形式反映国事变化,表现他对国家局势民族危亡的忧虑。此类诗数量不多,如《盘山道上闻圣节使还自北京以虏警留宁远卫》、《渡大凌河》、《红螺山》、《宁远城上夜望迤北山外赤气蟠空人以为虏营火光所烛》、《宁远卫见游击将军提兵赴征》、《晚发宁远》、《过故总兵杨忠壮公照墓》、《关下得边报虏骑二十余万入广宁下营近郊游兵四出抢掠云时吾行经由不久危哉危哉》。这些诗大多用律诗形式写,而以律诗写时事的传统,在中国古代诗人以杜甫为最早,晚唐李商隐的诗表现得也很突出。杜甫和李商隐都是高敬命注意学习的诗人,他的这类事诗受到杜甫和李商隐的影响。其《效夔州杂诗》便是学习杜甫诗将时局与个人遭遇结合,抒写忧国忧民兼复忧己的情怀,在构思上明显受杜甫《登岳阳楼》诗的影响。

高敬命诗歌创作取得巨大成就,这是不容否定的,这跟他向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学习有关,也与他勤于钻研勇于创新有关,《次湖阴》诗云:“行藏正与诗相似,不逐前人落窠臼。”(12)他的独特的经历、复杂的思想情感以及老练稳重的汉语表达风格,使他的许多诗自出机杼,独具面目,置于中国古代诗坛也自可立于大诗人之列。文学传统的继承和文学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在处理继承与革新的关系方面,高敬命也存一些不足之处。在中国过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诗已经从产生、发展到辉煌,到了日过中天的时候。高敬命的时代,相当于中国明朝中期,在中国诗歌已经从文学领域退出主流地位,日益为小说、戏剧的辉煌所掩盖。诗歌的发展已经过于成熟,后人难以超越。受明代诗坛,特别是“前后七子”诗风影响,高敬命极力学习盛唐,有的几近模拟抄袭,有一些假古董之类的作品,如《浮碧楼》模拟崔颢《黄鹤楼》、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之类。这让读熟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人用咀嚼生厌之感。

由于特殊的经历,高敬命也有台阁体的诗,奉答酬和,无病呻吟,如《召对》、《长安清明》、《宴洛滨》、《召对后内廊赐酒》、《应制御屏六十二咏》、《寒日禁庭别赐酒》、《端阳赐椒药》。虽然有人说他“久在馆阁,每当应制,随事立意,以寓讽规”(13)。但看他传世之作,多奉酬赠答歌功颂德之词,并无所谓规讽之意。由于长期不得志,有时他也产生消极失意的情绪,这在诗中也有流露,如《大槐国》:“幻出封疆蚁穴中,向来唯许黑甜通。冥心便化庄周蝶,驭气何烦列寇风。混沌乾坤迷罔象,鸿蒙日月太虚空。浮生一样黄梁梦,莫向痴人较异同。”表达的就是人生若梦的感慨。

朝鲜李朝时期的诗人对中国文化倾心认同。李朝奉明朝中国为宗主国,自认为大明王朝藩王国,称中国为天朝、中朝,当时朝鲜文人便形成与明朝中国天下一家的观念。李朝建立后,有意强化朱子学在朝鲜意识形成中的主导地位,因此他们不仅输入大量中国典籍,还大量刊印中国书籍。四书、五经是朝鲜文士必读典籍,儒学伦理道德在朝鲜深入人心,这些大大强化了朝鲜文士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这在高敬命诗中也有反映。《渡大同江》:“此邦箕子有遗风,莫道山川非禹迹”。《凤山道中遇雪》:“山灵故催诗,不愁沾汉节。”《上太平楼》:“寰海如今属一家,东来不恨故园赊。亲擎万历元年诏,远泛三韩八月槎。快睹共惊仪彩凤,宠章无计报琼华。登楼不尽元龙兴,豪气时看吐作霞。”

明朝中国与朝鲜国来往频繁,双方使节往还赋诗唱和成为风气。为了应对明使的诗歌唱酬,朝鲜诗人精心阅读中国古典诗歌钻研诗艺,中国古典诗歌是朝鲜国诗人精心阅读的内容,这些都使他们直接间接地受到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影响。高敬命也有与明使酬唱之作,如《奉谢正使大人黄翰林赠扇》、《奉别正使大人》。《奉别副使大人王给事》其一云:“尘壤岂能留彩凤,雪泥无复印冥鸿”。其二:“未有一言堪奖拔,晚承佳作更清新”。语气极其谦逊。高敬命曾出使明京,沿途留有诗作。高敬命诗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都可以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和明朝诗坛、诗风中找到根源。

注释

①据《国译霁峰全书》,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1980年。

②李恒福:《苔轩集序》,转引自朴银淑《高敬命诗研究》,集文堂,1999年,第55、94页。

③柳根:《霁峰集跋》,转引自朴银淑《高敬命诗研究》,集文堂,1999年,第119页。

④李睟光:《芝峰类说》卷十四《文章部》“诗艺”,庚寅文化社,1970年。

⑤《霁下汇录》,《国译霁峰全书》下册,第26—29页。

⑥高敬命:《应制御屏六十二咏》跋,前揭《国译霁峰全书》,第129页。

⑦庄应会:《朝鲜故赠礼曹判书霁峰高君文集序》,前揭《国译霁峰全书•霁下汇录》,第27页。

⑧刘勰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693页。

⑨王国维:《人间词话》,《历代词话》本,中华书局,1986年,第4257页。

⑩王夫之:《薑斋诗话》卷下,《清诗话》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1页。

(11)王夫之:《薑斋诗话》卷上,《清诗话》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4页。

(12)高敬命:《国译霁峰全书》,韩国精神文化院,1980年,第100页。

(13)郑惟吉:《林塘遗稿》,《韩国文集丛刊》第35种。

责任编辑:凯 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