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就业增长的结构效应分析

2009-09-01漆向东

中州学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就业结构

漆向东

摘 要:结构效应表现为系统结构的优化能够使系统产出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就业结构是一国经济结构中的一个子系统,优化的就业结构能够发挥结构效应,促进有效就业规模扩大。就业结构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产业就业结构、城乡就业结构、所有制就业结构和技术性就业结构。改革以来的实践表明,就业结构的优化促进了我国的就业增长。

关键词:就业结构;结构效应;就业增长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9)04—0064—03

改革以来,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2008年第4季度达4.2%,加上农村流动于城乡之间的农民工大军(他们中大多职业不稳定,经常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全国实际的失业率可能更高。但实际情况又表明,在高失业率下,我国的实际就业量却显著增长,就业质量大大改善。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过去城乡实际存在的大量无效就業转化为有效就业,表现为隐性失业显性化。在这些增长的就业量中,一部分源自经济总量的增长,即尽管存在着奥肯定律失灵问题,但经济增长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带动了就业增长;另一部分源自结构转换,即经济结构的转换推动了就业结构的优化,而优化的就业结构所发挥的结构效应带动了有效就业规模扩大,这就是结构效应所引致的就业增长。因此,对改革以来就业增长的结构效应进行分析,探讨从优化就业结构入手增加就业总量的路径和方法,对于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缓解当前就业困局并继续扩大就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产业就业结构优化的结构效应

从产业就业结构看,1978年我国GDP构成中一二三产业产值结构比为28.2∶47.9∶23.9,相应的就业结构比为70.5∶17.3∶12.2,到2007年,我国GDP构成中三大产业产值结构比演进为11.3∶48.6∶40.1,就业结构比为40.8∶26.8∶32.4。经过近30年的发展,产值结构方面,第二产业产值比重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略有上升,但总体上变化不大,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降幅很大,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升幅很大,二者的升降幅度基本上呈相互替代关系;就业结构方面,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有了大幅下降,下降了近30个百分点,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快速上升,上升了近30个百分点。这主要是改革所引发的长期以来沉淀在农业内部的边际生产力为零或接近于零的剩余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所致。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转移就业使农村长期存在的隐性失业显性化,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从无效状态转变为有效状态。表面看,农村劳动力的失业倾向有所增强,而实际上农村劳动力的有效就业量却大大增加了。因此,改革以来,产业就业结构的优化,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社会的生产力,扩大了实际的有效就业规模,增加了就业总量,促进了劳动力在各产业间就业的比例安排不断趋于合理,推动了改革以来我国有效就业量的显著增长。

进入到21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化发展进入到中期阶段。在这一阶段,虽然根据库兹涅茨的研究结论,三次产业中劳动力部门份额变动与产值部门份额变动在方向上趋于一致(改革以来我国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的部门份额在方向上与此基本吻合),而其变动的百分比可以不完全相同,但还是应当充分注意到现阶段上述两种结构间的比例均衡问题。

因为根据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理论,是产业结构水平影响和决定就业结构水平。在经济发展初期往往表现为就业结构水平落后于产业结构水平,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两种结构间的比例逐步趋向一致。如果两种结构间的比例差距过大,特别是出现就业结构水平大大滞后于产业结构水平的情况,就会产生两种结构间的协调问题,其结果是落后的就业水平(表现为实际的或潜在的高失业率)制约了经济的健康成长,进而影响到整个宏观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现阶段我国三大产业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间存在着重大的结构水平偏差,2007年,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仍相差3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相差24.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相差5.1个百分点。数据同时显示,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也还在不断增长(从1978年的17.3%增加到2007年的24.6%),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的持续下降与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的持续上升尚未形成一种替代关系。这些都表明,我国就业结构转换的水平还在较大程度上落后于产值结构水平,就业结构的优化还有很大的调整空间。而就业结构趋向优化的空间越大,表明三大产业间就业均衡与协调增长的空间也越大,在三大产业间扩大就业就还有充分的回旋余地。

二、城乡就业结构和所有制就业结构优化的结构效应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数据,从城乡就业结构看,1978年我国城镇就业人数为9514万人,乡村就业人数为30638万人,城乡合计就业人数为40152万人,城乡就业结构比为23.7∶76.3;到2007年,我国城镇就业人数为29 350万人,乡村就业人数为47 640万人,城乡合计就业人数为40 152万人,城乡就业结构比为38.1∶61.9。与1978年相比,2007年我国城镇就业人数增长了3倍多,实际增加近2亿人,乡村就业人数增加1.7亿人,城乡就业人数总计增加了近3.7亿人。这表明改革以来,除了城乡人口和就业人口的自然增长因素外,城镇就业人口数量在近30年时间内的迅猛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及城镇二三产业的规模扩张对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吸纳。或者说,正是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城镇化转移与非农化就业引发了乡村就业比重的下降和城镇就业比重的攀升,城乡就业结构得到优化,结构效应得以发挥,导致有效就业总量增加。

从所有制就业结构看,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数据测算,我国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职工人数,1993年(此前数据不全或前后无可比性)城镇国有单位10 920万人,城镇集体单位3 393万人,其他包括私营、个体、外资、股份合作制单位、联营单位、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等在内的非公有经济单位共536万人,三大类型不同性质的城镇经济单位共安排就业人员14 849万人,就业结构比为73.5∶22.9∶3.6。显然,国有经济单位就业份额占较大比例,表明这时的国有经济部门仍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而到了2007年即演变为,城镇国有单位职工6 148万人,城镇集体单位职工684万人,除此以外其他各种非公形式的经济单位职工4 595万人,三大类型城镇经济单位共安排就业人员11 427万人,就业结构比为53.8∶6.0∶40.2。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发展,城镇国有单位和集体单位的就业份额有了大幅下降,非公经济单位吸纳就业取得了长足进展,城镇国有单位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地位受到挑战。

应当看到,所有制就业结构的上述变化是市场经济取向改革的结果,也是结构优化的体现。表面上看,所有制就业结构的这种变化并没有引起就业总量的扩大。相反,如果单纯从数据上考察,就业量还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萎缩(2007年比1993年减少3 422万人)。但就业质量却得以提升,整个有效就业规模扩大了。而这正是充分就业所追求的政策目标。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各大产业振兴计划的实施、国有经济规模的扩大以及在国内外竞争中素质的逐步提高,随着国家发展非公经济政策的大力实施,各种所有制经济共荣协调发展的局面一定能够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就一定能够各展其长,在更大规模上和更大程度上实现就业的均衡增长,就业结构效应也就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充分发挥。

三、技术性就业结构的结构效应

就业的技术结构是就业者所应拥有的从业所必需的专业技能及其层次,就业的技术结构就可分为技术的专业结构和技术的层次结构。

专业结构上,改革以前,一方面由于我国的学科专业划分过细过窄,导致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过于单一,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另一方面一些老牌学科专业培养的人才在专业和数量上与社会需求结构不相适应,而随着改革和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对众多新兴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学科与专业调整的任务就提了出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科与专业调整就成为就业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其内容主要包括:调整合并原有的学科专业、创办交叉综合学科专业、跨学科整合已有优势资源形成新的学科专业,特别是增设了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兴和应用性强的社会科学和高新技术学科专业,并有计划地缩减了一些社会需求量低的老牌传统学科专业。经过调整,人才的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实现了对接,劳动者的专业就业结构得到优化,结构效应得以发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就业增长。

层次结构上,由于劳动者接受一定层次的专业教育或职业技能培训一般都是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等机构实施的,所以在考察劳动者就业的技能或技术层次结构时暂用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生数来表示。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数据,1978年,我国普通高校在校生85.6万人,普通中学6 548.3万人,普通小学14 624.0万人,大学、中学和小学三级普通学校在校生结构比为0.4∶30.8∶68.8;到了2007年,我国普通高校在校生1 884.9万人,中学(含职业中学)8 983.8万人,小学10 564.0万人,大、中、小三级学校在校生结构比为8.8∶41.9∶49.3。显然,经过近30年的改革调整,我国教育的层次结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结构比例正不断取向均衡合理,特别是接受与就业相衔接的中高等教育培训的人员比例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二者分别上升了11.1和8.4个百分点),更好地满足了社会就业岗位对劳动者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较高层次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就业增长。

当前,我国突出的结构性失业问题既表现为劳动力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上的专业性结构失调,又表现为供求双方的技术层次性结构失调。一方面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力资源大国,另一方面却又是人才短缺、人力资本匮乏的国家;一方面,为了实现就业增长,我们大力推动劳务输出,另一方面,为了国家建设,我们又大量引进人才。实际上,在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管理与发展的各个领域几乎都面临着高级人才的全面短缺。据预测,当前和今后我国最急需最紧缺的专门人才从层次上看主要是学术技术带头人、高新技术复合型创新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艺人才;从类型看主要有:(1)与新技术革命浪潮有关的人才,包括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及再生能源技术、空间科技、海洋科技、环保技术、新材料技术和软科学技术人才等;(2)与入世有关的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人才,包括精通外语、学有专长的复合型人才,具有涉外知识、擅长商务谈判的人才,金融、保险、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律师、注册会计师及国际化的经贸人才等;(3)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关的人才,包括具有竞争优势、比较产业优势的人才及与产业调整、发展趋势相关的人才;(4)与现代社会发展有关的人才,如信息人才、教育工作者、心理医生、家庭健康指导师、园艺师、幼儿托管人才、旅游人才等。

但我国劳动者的技术层次结构水平总体上是偏低的。据教育部2003年公布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分析,2000年我国15岁以上国民受教育年限为7.85年,25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42年,两项平均还不到初中二年级的水平,与美国100年前的水平相仿,比韩国低近4年。2000年我国从业人员中仍以具有初中和小学受教育水平的人员为主,占75%左右,而受过高中和职业技术教育者占12.7%,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占4.7%,高层次专业人员和劳动熟练技术工人严重缺乏。这种结构水平,远不能满足现代经济对劳动者知识和技能的需求。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和从业技能水平的任务繁重而紧迫。因此,注重继续提高整体劳动者从业技能的结构水平,通过优化就业的技术结构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以实现就业增长大有可为。

五、结束语

结构是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间相互联系的状态及其比例关系。结构均衡与优化是系统存在的理想状态。优化的结构能够导致系统产出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这便是结构效应。就业结构是一国经济结构中的一个子系统,优化的就业结构能够提高就业质量和增加就业总量。改革以来的实际表明,就业结构效应有效促进了我国就业增长。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带动就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以充分发挥就业结构效应更好更快地推动就业增长是值得继续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通过本文的分析,在充分发挥结构效应促进就业增长方面还可以引出如下政策思路:

第一,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动产业就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逐步缩小以至最终消除产业产值结构与产业就业结构间现实存在的重大偏差,使两结构间的比例逐步趋于均衡和协调,特别是要大幅提高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份额,如在第二产业重点发展生产服务业,第三产业提高新兴服务业的就业比重等。

第二,继续调整和优化城乡就业结构。重点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向二三产业转移,使城鄉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逐步实现均衡。在当前全球性经济危机造成经济增长下滑失业加重情况下,加大政府调控支持力度,多方鼓励进城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引导农民就地非农化就业。同时支持和鼓励城镇新增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在城乡间拓展就业空间。

第三,在所有制就业结构优化方面,以国家实施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为契机,全面振兴重点国有工业和服务业,广泛吸纳就业人员;同时继续落实各项发展非公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充分发挥非公经济在安排就业方面的优势作用,逐步扩大非公经济就业比重。

第四,全面优化技术性就业结构,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在技术的专业结构和层次结构方面稳步实现与市场需求结构的对接,以降低结构性失业率。这就要求就业教育在继续做好专业结构调整的同时,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努力提高劳动者的从业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居占杰.产业结构演进问题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2]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中译本序)[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卢荣善.农业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农民从身份到职业的转换[J].经济学家,2006,(6):64—71.

[4]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伊 人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关系的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青岛市就业人口素质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
陕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实证研究
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和就业结构的影响
贵州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同关系研究
我国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招生规模研究——基于产业、就业结构偏离理论
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测度研究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中国就业结构预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