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新定位及业务创新

2009-09-01赵喜朝

中州学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农业银行三农

赵喜朝

摘 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然而农业作为弱势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对资本的吸引具有明显的低水平特征,致使近几年对农业的金融支持不足。在“面向三农,商业运作”的新的市场定位下,农业银行怎样才能做到服务“三农”和商业运作的有效结合?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针对性地创新措施和政策建议,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农业银行;“三农”;业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9)04—0046—03

2007年初,按照国有商业银行“一行一策”的改革思路,党中央、国务院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明确了农业银行“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股份制改革原则,强化农业银行在支持“三农”中的定位和责任。这是国家对农业银行给出的新的市场定位。在农业银行全面推进股改的今天,以河南农业银行为例,对其“三农”业务进行研究分析,准确把握新时期农村经济的新变化、农村金融需求的新特点,结合当前农业银行“三农”业务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新市场定位下“三农”业务创新的策略选择和政策建议,极具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农业银行服务“三农”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河南农业银行“三农”业务有所发展,但与“三农”金融需求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更多地表现为“三农”金融供给与需求的失衡与错位。

1.总量错位。2004—2006年,河南县域农行贷款年均增长7.4%,远低于同期县域GDP年均增速20.38%、低于县域全部金融机构贷款年均增速12.09%、低于全国农行贷款年均增速10.96%,低于县域农行存款年均增速19.6%。当年县域农行存贷比仅54.22%,比全国农行平均存贷比低11.59个百分点,比县域全部金融机构平均存贷比低1.03个百分点。

2.结构错位。一是信贷额度结构错位。根据对河南某市17个乡镇47个村1341户农户的调查,目前农业银行对农户的贷款额度多为0.5—1万元。但随着农户规模化、特色化种养殖的迅速发展,农户的贷款需求也越来越大,大多集中在1—5万元。这部分农户因多种因素限制,难以满足正常生产资金周转需要。二是贷款期限结构错位。目前农户在农行的贷款期限多数在1年以内,而农户实际需求是在1—3年内,只有中长期贷款才能与农业生产周期相一致。

3.服务对象错位。由于商业银行集约化经营和利润最大化的需要,农行的“三农”贷款集中投向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电网改造,而这类企业一般是金融机构营销的对象,其信贷需求最容易满足。而最急需资金的农户和县域小企业却由于多种因素,信贷需求最难以满足,使期望中的普惠制变为少数人群和企业的独惠制。以河南省为例,县域农行2004—2006年新发放的113.91亿元贷款中,农户贷款只有0.43亿元,占比仅0.38%,小企业贷款只有9.51亿元,占比仅8.35%;而大中型企业贷款却达98.1亿元,占比达86.12%。 4.产品错位。农户除了通过贷款增加经济收入的强烈动机外,从事种养殖业的农户由于承担较大的风险而相应产生农业保险需求,部分资金富裕的农户产生了证券、基金以及国债等投资需求。然而,一方面农户贷款满足率不高,一方面代理保险、综合理财等新产品下乡滞后,农户多元化金融需求难以满足。农行在农村提供的主要是储蓄、抵押类贷款等产品,致使“三農”业务在产品上错位。

5.区域布局错位。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金融市场发育程度的共同作用,农行“三农”金融供给在区域布局上呈现一定的非均衡性。总体特征是东部沿海地区快于东北和中部地区,东北和中部地区快于西部地区。2006年末,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县域农行贷款余额5244亿元,比2004年增长25.1%,增速比全国县域农行高出9.8个百分点;占全国县域农行的38.2%,比2004年提高4.2个百分点。结果是资金最为充裕的地区获得贷款最多,最急需贷款的地区获得贷款最少,从而形成资金“逆向配置的恶性循环”。

6.服务主体错位。人员和机构是服务“三农”的主体和阵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业银行县域网点被撤并,撤点减员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而已经饱和的城市网点却在不断增加。2006年末,全国县域农行机构、人员分别占县域全部金融机构的16.4%和21.6%,比2004年分别下降2.2和0.3个百分点。

二、农业银行“三农”业务创新策略选择

围绕新的市场定位,农业银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

(一)功能定位与业务流程再造

围绕“以客户为中心”、“小管理、大经营”的原则,应重新构建县支行经营架构,将县支行由管理型转型为经营管理型,网点由交易核算型转型为交易营销服务型。为简化县支行的管理职能,强化其经营职能,应将支行的审计、人事、工会、监察等保障职能上收到二级分行;将支行的现金押运、物业管理、车辆管理、接待等安保和总务工作实行社会化运作。

营业网点的基本功能是个人业务的交易营销服务平台和对公业务的交易服务平台,办理相应的金融业务。具体可以分为五类:综合型网点、单一型网点、专业型网点、自助银行网点、流动网点。

梳理整合现有个人业务流程,提高柜面业务处理时效,减少客户等候时间,提升客户满意度。一是打破现有职能界限,将直接与客户有关的操作和间接与客户有关的操作相分离,将前台操作与批量操作、后台监控相分离,将市场营销与核算管理相分离,理顺前台营销流程和后台维护保障流程的内部关系。二是简化柜面操作流程。将高风险业务与低风险业务、批量业务与零售业务、前台业务与后台业务等分别设计业务流程,分别进行处理。三是将各部门业务、各种类业务、各渠道业务进行分类与整合,强化综合营销和多渠道服务能力。为客户提供一人包办式的金融服务,使客户不再面临众多的业务柜台,提高客户的便利程度。实行客户与网点单点接触策略,要求网点能在一个地方为客户提供全面服务,而不需要客户为了一笔业务在不同的部门之间穿梭。

完善县域营业网点客户分层服务流程,实行前后台业务分离、客户分层管理、网点功能分区、服务引导分流以及优化劳动组合,实现“对大众客户推行标准化产品、规范化服务,对中端客户实行标准化产品、个性化服务,对高端客户实行个性化产品、差异化服务”,创新县域营业网点的服务与营销模式,提升县域网点为“三农”的服务效率和营销能力。

(二)设计新的业务流程

1.建立农户(微贷)业务体系,服务好农民生产生活。以服务农民增收为核心,为种养大户、基地农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农户、务工农民、个体工商户、微小企业提供微贷服务,帮助微小客户群体发展生产、工商经营、就业培训、回乡创业;为富裕农民提供消费信贷、新居建设、投资理财和网上银行等服务;为传统农户和贫困农民提供额度较小的普惠型贷款,解决其简单再生产和脱贫致富资金需要。

2.建立农业金融业务体系,服务好现代农业发展。开发农产品季节性收购贷款、农产品存货质押贷款、农产品仓单质押贷款、订单贷款、农产品加工项目贷款、农产品科技创新项目贷款、农产品市场改造贷款、农机具抵押贷款、农用设施融资租赁、大宗农产品国际贸易融资等特色产品。提供农产品期货交易服务、农副产品电子商务交易支付平台、农产品市场信息咨询服务、农产品和农资供应链综合解决方案、大型产业化企业和批发市场金融服务方案、国家农业高科技园区综合服务方案等特色服务。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整个链条,梳理和完善现有贷款品种、资金结算、现金管理、公司理财、投资服务、电子银行、投资银行等公司类通用产品,结合开发的特色产品和服务,建立农业银行农业金融特色产品服务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各个领域和环节的关键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3.建立农村建设金融业务体系,服务好新农村建设。围绕系统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基础设施改造、科教文卫事业发展、房地产开发和农民新居建设四大领域,重点支持农村路网工程项目、农村电网工程项目、“金农”工程项目、农村清洁能源建设项目、小城镇基础设施综合整治项目、县重点医院、县重点学校、房地产开发项目、村庄整治和农民新居建设项目等九类客户(项目)建设。推出单一型项目融资、综合还贷型项目融资、转移支付型项目融资、结构性项目融资等醒目融资服务。

(三)产品研发规划

1.开发针对“三农”和县域特点的融资产品。创新适用农村地区的新型融资产品。一是创新融资担保方式。加强与专业担保公司的合作,解决小企业及个体经营户、农业生产养殖户的担保难题。对市场化运作、有稳定收益、还贷有保证的企业,推出林权质押、动产(存货)质押和收购资金贷款“封闭运行”等多种担保方式;试办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抵押贷款和养殖水面使用权质押贷款;探索多样化的组合增信方式,创新质押、抵押、保证以及保险多种组合的担保方式,研究农户及小企业多户联保、协会担保等担保方式。二是和保险公司合作,创新融资产品。可合作开发农业保险项下贷款。三是开发政策性融资新产品。如与中央和地方政府合作,推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配套贷款等。四是开发出口劳务保证金贷款。

2.创新面向“三农”的存款与理财产品。设计开发一系列与农产品价格指数、涉农类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等挂钩的投资产品,成为国内银行业涉农理财产品开发的领先者和引导者。对于已在城市应用成熟的低风险理财产品,根据农村和县域客户特点进行适应性改造后推广。

3.开发独具“三农”特色的电子渠道产品。开发面向一般农户的以电话、电视为载体的渠道类银行产品。开发专门面向农村高端客户的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功能。向农村和县域市场投放独具特色的自助设备,向偏远农村提供汽车银行等流动金融服务。

4.提供丰富的支付结算服务。向农村和县域客户大力推广已经在城市应用成熟的银行卡、漫游汇款、电话汇款等支付结算产品,提供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

(四)信贷管理体系

1.建立服务“三农”的全新信贷管理制度体系。一是建立针对“三农”及县域客户特点的信贷准入体系,实行差异化准入管理。二是适应服务“三农”的要求,针对微型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构建新的评级体系。三是创新客户授信额度核定方法,完善客户授信管理。增加微型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农户授信额度核定方法。对农户,可以采用担保测算法和定额法两种方法核定授信额度。对于能够提供符合农行担保办法规定的各类担保的农户,可以根据担保的一定比例或额度对客户核定授信额度。对于已经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并符合准入标准的农户,将信用等级与授信挂钩,直接根据信用等级确定授信额度,实行定额管理。四是改进“三农”信贷业务授权管理。原则上,大部分的“三農”和县域贷款,授权二级分行和县支行审批。通过科学、合理和适度放权,下沉经营重心,激发经营活力。五是再造“三农”信贷业务决策机制。改革现行贷审会制度,区分不同客户、不同业务,采用专家审批、双人会签、会签审批和贷审会集体审批等灵活高效的决策方式,提高审批质量与效率。

2.构建服务“三农”的风险控制体系。一是健全风险控制组织体系。实行风险经理派驻制,建立确保垂直化管理有效执行的配套制度,提高风险控制的独立性和及时性。二是设定合理的风险控制目标。在此基础上,加大到期贷款现金收回率在风险衡量指标中的比重,辅以新增贷款不良率、贷款损失率、贷款周转率、信贷结构、案件发生率等指标。三是改进风险控制方法。对所有的风险信号实行分级管理,对不同级别的风险赋予不同的处理方法和流程,确保每类风险得到正确处理,提高风险处置的有效性。四是创新风险控制手段。编制“三农”信贷操作手册并植入CMS系统,详细规定各类业务调查、审查、审批的要素、方法、程序,揭示主要风险点,方便一线员工随时查阅,提升操作人员业务水平。加强对辖内县域经济运行特点和状况的研究,编制当地的区域经济技术参数。五是在农业银行内部建立“三农”信贷业务风险补偿机制。加大小额贷款利率上浮幅度,用高利率对风险进行覆盖。

(五)资源配置和绩效管理机制

1.构建服务“三农”业务的资源配置机制。坚持机构层级管理为主、部门(产品)条线管理为辅的原则,实施“五个单独”的资源配置政策。一是单独编制“三农”和县域业务综合经营计划。二是单独安排信贷计划。全行县域组织的资金,总体上都要用于“三农”和县域。全行县域机构的增量存贷比不低于全行平均水平,“三农”贷款的增速高于全行平均水平。三是单独安排营业费用。四是单独安排固定资产投入。安排专项资源,集中时间、集中财力、集中建设和改造一批县域经营网点。五是单独配置经济资本。建立经济资本战略储备制度,优先保障“三农”和县域业务的经济资本需求。适当降低农村微小信贷业务和农户贷款的经济资本要求。实施分类指导,对不同县域支行确定不同的经济资本回报要求。

2.构建服务“三农”业务的组织绩效管理机制。首先,创新等级评定指标体系,以等级评定结果为基础,对县域支行实施差异化的业务指导和资源配置模式。其次,再造机构为主、部门为辅的县域绩效考核体系。以平衡计分卡管理系统为战略传导平台,从城市业务和“三农”业务两个方面、纵向机构和横向部门两个维度,全面构建矩阵型的综合绩效考核体系。在机构绩效方面,根据“一行两制”的总体方针,建立城市业务与“三农”业务并重的“双百分制”绩效考核体系。在部门绩效方面,以“三农”事业部制为切入点,依托管理信息系统,从落实部门职责、增强部门协作、提升战略执行力等方面,建立部门(条线)绩效考评机制。建立健全内部服务计价体系,完善部门、行际间的服务支持激励和利益分摊机制,通过引入虚拟收入和虚拟利润等先进的绩效管理工具,推动非“三农”部门、城市机构不断加大对“三农”和县域业务的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1]李建英.转轨期农村金融新体系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749个村庄调查[J].农村金融研究,2007,(8):10—23.

[3]韩俊,罗丹,程郁.农村金融现状调查[J].农村金融研究,2007,(9):9—20.

[4]农业银行研究室课题组.农业银行面向“三农”的产品与服务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07,(12):36—41.

责任编辑:伊 人

猜你喜欢

农业银行三农
农业银行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五个坚持”做好“三农”工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农业银行在“三农”领域的互联网金融服务路径探究
农业银行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