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导之法 贵在善问

2009-09-01张达汉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教学方法思维语文

张达汉

初中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是初中课堂教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讨学习的双边活动。这其中,教师的“导”起着关键的作用。这里的“导”很大程度上靠设疑提问来实现。古语说:“道问学。”学问学问,问在学先。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重要得多。”可见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才能优化教学效果,帮助学生走进新课程,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从教十余年,纵观自己和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成千上万次的提问,发现真正善于提问的教师少之又少。根据我多年的调查,发现目前的提问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和误区:

1.提问过于频繁,问题数量较多。一堂45分钟的课,如果问题过多,学生就会被问题牵着鼻子走,他们哪有时间思考下一个问题呢?最终,只能不假思索地忙着回答和应付。

2.简单的问和简单的答,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在课堂上老是用“行不行”、“能不能”、“可不可以”这些简单的问题来问学生,而学生也千篇一律地回答“不行”、“不能”、“不可以”。其实,这些老师的初衷是好的,是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但结果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

3.选择相同的学生回答问题。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敢正面回答老师的问题,而老师为了追求形式,在有限的时间内总是选择相同的学生(通常是能力强和学业成绩突出)回答问题。久而久之,其他学生对学业越来越没兴趣,在课堂上开小差,从而导致集体斗志的丧失。

4.答案的唯一性。语文学科是一门相当灵活的学科,而一些老师在传授知识时认真地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自己回答,结果整个课堂只能听见教师的观点,而没有学生的观点。教师的这些行为使学生感到万分沮丧,学生难以形成自己回答问题的逻辑系统,从而使学生消极地对待学习。

以上这些做法,严重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限制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使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方法的优势得不到体现,导致的后果令人担忧。鉴于以上种种后果,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课堂教学中应特别注意提问技巧,教师也应根据学情不断变换提问的方式:

1.象征性的提问。象征性提问一般具有向全体学生提出比较简单的问题,目的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促使学生通过联想增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比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教师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鲁迅的原名叫什么?我们从《呐喊》与《朝花夕拾》中学了哪些文章?这两本选集在文体上有什么不同?”这样,在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中,课堂教学就会很自然地进入相应的教学情境。

2.抓住关键词发问。为了避免问题的空泛和学生思考问题的笼统,把学生的思维逻辑引入“家里行问”,教师应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发问。我在教学《陋室铭》时,为了让学生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就让学生在“陋”与“德”字上做文章:“陋”体现在哪些句子?“德”体现在什么方面?“陋”与“德”又是如何统一起来的?经过这样的提问,学生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打通了全文的脉络,更好地体会到刘禹锡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3.寻找比较因素提问。语文教学中的比较因素是很多的,有作者的比较,文体的比较,内容的比较,主题立意的比较,写作技巧的比较等等。八年级下册有两篇课文:《孔乙己》《范进中举》。孔乙己和范进这两个人物都是封建社会的悲剧人物,都反映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命运的主宰,但两人的最终结局为什么不同呢?学生通过比较,对主题立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所以说,通过比较足以建立起信息之间的横向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养成思辩的习惯。

4.平中见奇。语文的学习内容是母语,语文材料明白如话,学生从小学就接触到语文,对课文似乎不学就懂,因此在课堂上失去学习的兴趣,老师在提问时就要做到平中见奇。如教学《愚公移山》一文,学生在小学时就已经接触到这则寓言,如果我们按传统教学模式按部就班地讲下去,就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和热烈讨论。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只做到单向发问诚然不够,提问应该起到投石激浪,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学生展开激烈讨论:“如果你是愚公,你会这样做吗?”在讨论中互问,与教师对问,使语文教学真正呈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而引导之法,贵在善问。“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这是人们对孔子教学方法的赞美。如果每堂课教师都能根据教材实际和学生所惑之处,精心设计思考的问题,恰当选择提问的形式,掌握提问技巧,就能引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掌握思维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责编 覃亮生)

猜你喜欢

教学方法思维语文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