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下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有效提问

2009-09-01农文高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韩麦尔死海一节课

农文高

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推动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是沟通师生教与学的桥梁。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问呢?

一、在教材内容中的“主问题”处提问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它是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提问或问题。抓住这些内容提问,往往可以带动学生对其他内容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最后一课》,教师在指导学生了解文中故事背景后提出一个问题: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根据思考题表达见解,自由发言的要点可以归纳为:A、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他是镇上的一位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B、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最后一次上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说不下去;教了一节课又一节课……C、韩麦尔先生是一个爱国的人: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自责及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内心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这一节课的“主问题”就在见解C上,通过对“主问题”的讨论分析,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从而带动学生对全篇内容的理解。

二、在文章中关键词句、段落处提问

课文中常常有许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句、段落,抓住这些句子提问,能够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不懈探究的能力。如学习《羚羊木雕》时,可抓住文章末句“这能全怪我吗”,围绕“到底该怪谁”这一话题,探索各人的过错,使学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友情,如何面对现实,处理好“伤心事”“烦恼事”,如何以沟通的方式化解家庭矛盾等问题。这样的话题,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在的探究欲,使他们以充沛的热情、高度的兴奋投入到问题讨论中。

三、在内容矛盾处提问

有些课文的内容看起来自相矛盾,实际上却正是文章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在这些地方提问,不仅可以化解学生的疑惑,而且也可以使他们领会写作意图并学习到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寻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四、在情节的“空白”处、平淡处提问

文章中有些地方看似平淡、细细一回味,发觉含意比较深,有些地方作者什么也没说,却一切尽在不言中。这些地方,学生很容易忽视,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做有心人,多想一想为什么。在这些情节的“空白”处、平淡处设置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力,给他们留下自由发挥的余地。如在教学《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不看课文,自己独立思考,想出办法反驳楚王的问题,从而诱导学生深入理解晏子的反驳技巧,也同时实现学生思维的发展创新。又如在教《最后一课》时,教师提问:“小弗郎士在放学以后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这样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新的思维情境,让他们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多种可能性中去分析、思考和判断。这样的问题可以增加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给学生通过思考,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思维能力,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总之,教无定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能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文章的不同体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情合理、科学有效地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就达到了语文的教学目标。

(责编 覃亮生)

猜你喜欢

韩麦尔死海一节课
死海可以被“救活”吗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死海不“死”等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勒特上尉的信》随堂练习
下课之后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死海不死
死海可以救“活”吗?
《最后一课》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再议《最后一课》的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