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诗教和古诗词教学结合起来

2009-09-01胡吟梅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诗教押韵赏析

胡吟梅

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粹,提高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语文素养,活跃校园的文化氛围,诗歌走进校园早已是很普遍的现象。对于初中生来说,因为学习的科目较多,而且还有升学的任务,想要特别抽出一些时间来进行诗教活动机会是比较少的。在此情况下我们可以把诗教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把诗教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结合起来。

一、诵读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新课标要求要对古诗词进行背诵。我们要在教学中着实抓好这个环节,让学生尽最大的努力把课标要求的课内外古诗词背诵出来,或者能默写出来。首先这是课标对背诵要求。另外在背诵过程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积累。积累语感,可以认识押韵规律;注意诵读节奏,可以认识诗歌的一般节奏规律;在诵读中还可以认识平仄规律和律诗中的二、三两联的对偶规律。例如学生诵读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骚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中的“深、心、金、簪”四个字在古语中是押韵(即律诗中二、四、六、八句最后一个字的韵母相同),可以告诉学生在古诗(绝句和律诗)中一般要求一、二、四、六、八句要押韵,有时第一句也可以不押韵,但二、四、六、八句一定要押韵。通过诵读的节奏,可知此诗节奏是“二、三”,而在古诗中一般五言的都是“二、三”节奏,七言的则有“二、二、三”或“四、三”。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教学生学点平仄,古字的平仄和现代汉语不同,对古汉语我们现在比较难分辨,但在创作时我们可以按现代汉语来分辨,现代汉语的声调一般第一、二声的字为平声,第三、四声的字为仄声(现在叫做新韵)。在诵读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注意第二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和第三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两联成为两个对偶句,非常工整。律诗的第二、第三联就是要求成对偶,创作的时候要注意。

二、欣赏

(一)在理解、赏析古诗词中学习古诗词的结构方法

首先我们不妨先来欣赏一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前三句写了九种景物的自然组合,天衣无缝。极力渲染了秋天的悲凉气氛。后两句笔锋一转,把游子思乡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作者是先写景后抒情,以景引情,情景交融。再看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此诗前两句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后两句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志。此诗以景传情,以景达志。还有曹操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此诗则通过写自己到东海边的碣石山上观沧海,再以奇特的想象写沧海波澜壮阔,呑吐日月的景象,展示了自己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此诗先叙事再写景抒情,景由事起,情由景生。由以上分析看来,古人常说“诗言志,诗缘情”其实就和我们写文章中借物言志、借景抒情或借事抒情之类同理。只不过诗借用的景、物有时会多些想象夸张的成分,运用的语言极其精炼含蓄罢了。我们创作此类诗时可以把内容按照这样的结构去构思。

不同的诗有不同的特点,如《赤壁》《山坡羊·潼关怀古》等怀古诗也有其特点。这种诗内容特点一般是先写临古地、思古人、忆古事、再抒情怀等。如果写怀古诗,也可以仿此法。

总之,不同类型的诗有其不同的构思特点,我们在对古诗词的赏析过程中,把握好其特点,对我们的创作会有很大的指导性作用。

(二)在理解、赏析古诗词中进行情感培养

诗人的情感世界是丰富的。在诗歌里留存着诗人们的情怀和希望,透过诗歌我们依稀可以看到他们的人格和操守、志趣和追求。诗歌中的“志”和“情”是诗歌的灵魂,是主旨。我们赏析不同的诗词会感受到不同的诗词有不同的情感抒发。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抒发了自己要报效祖国,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又如温庭筠的《望江南》“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融会了叙事、写景、抒情各种手法创造了一个含蓄蕴藉的意境,表达了一种望穿秋水的眼神,一种由希望到失望的交替过程。而崔颢的《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总之,不管抒写的是乡国情怀、亲情、爱情、友情,还是对自然或人生的感悟,都是诗歌的主题,是诗人情感的升华和结晶。我们在赏析诗词时,要注意尽可能让学生进入诗“境”,感受诗“情”,以培养他们丰富的情感,进行情感积累,因为只有情感丰富,眼光敏锐,文笔好的人才具备诗人的基本特质。如果一个人对于身边的事物总是无动于衷,泰然处之,他根本写不出诗来。

(三)在诵读赏析诗词中进行语言积累

语言是诗歌的表现形式,要写出好的诗来,必须善于运用语言。诗歌的语言字数有限,而又要表现出丰富无穷的意蕴,就必须讲究含蓄和精练。所以,我们要创作诗歌就必须要有相当的语言储备,而我们要积累精妙、优美的语言,就必须多诵读好的诗歌,多品味诗歌中精彩的语言。古人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说明多读、多欣赏名人的好诗,就能从中学到许多东西。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多背古诗词,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既能达到教学目标,又得到语言方面的积累,为诗教的诗歌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仿写

与课程同步的《学习手册》或有些课后有时会有仿写几句诗(包括现代诗)的练习题,这些习题一般作为思维拓展的题目出现,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花一点时间和精力去启发引导学生重视它,做好它。当然有的课后没有这样的练习,我们为了提高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也可以自拟一些拓展题,让学生动脑筋练练,多练就能写好了。其实做好拓展仿写有利于诗歌创作,它跟诗教的初始阶段的仿写是一致的。

四、创作

俗话说,“乐此不疲”。要学好诗,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获得知识进行创造性创作的一种自觉动机,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鼓励学生创作,培养他们创作的兴趣,而推荐发表习作是激发学生创作的一个好办法,让学生尝尝自己作品变成铅字的甜头。或者,我们可以开展诗歌创作比赛、办诗歌创作墙报等引起学生兴趣。另外,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参加课外活动,关心时事,这样能开阔视野,陶冶性情,丰富生活,拓宽题材。要求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悟生活的小事,关注社会的发展,把自己在其中的收获感悟写成诗。或者在平日的观察或感悟中,突然有某些思想、佳句、妙语等不妨记录下来,在课余的时间整理、推敲、完成。课余创作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而且在诗教中引入社会生活这个源头活水,还能使校园诗教充满生活的气息和时代的色彩。

(责编 覃亮生)

猜你喜欢

诗教押韵赏析
诗教为何与何为
诗教传统与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关系探微
Learning English By Reading Books
我给小鸡起名字
忧世要深,择术要慎
步辇图赏析
Watch Out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