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观

2009-09-01梁远金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人格美的教材

梁远金

笔者认为,在当今和谐社会文化模式中,人格和谐是基础,人际和谐是关键,美育的目标是培育健康的心理,使学生懂得什么是美,如何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语文教学的美,是一种潜在审美交流,这一特性有利于人的深层沟通,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文化品位,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语文教材是审美教育的最好载体

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不仅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自然美,还有催人奋进的人物美,令人震撼的音韵美和语言美。这些文章以其独特的魅力,发挥着审美的教育功能。因此,语文教学应当渗透审美教育,通过语文教学把美学知识、审美经验、审美理想、审美成果传给学生,使他们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不断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应当是一种精神享受的过程,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课程。可是由于传统应试教育泯灭了语文本质的美,变成枯燥无味的基本知识技能训练课。所以,在语文课程的教学当中,我们应当把审美教育与发展学生的语言和认知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感受美、领悟美、欣赏美、创造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分辨美与丑、善与恶、真与伪,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从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当前《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语文教学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这一教学理念下,我们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主阵地,用课文中蕴含的伦理道德美、人间真情美、人文境界美、民族尊严美等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感知、理解、鉴赏美的同时,知识、能力、情感得到发展。

二、利用语文教学过程的内容构建审美观

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构建审美内容是关键环节。首先,研究教材,发掘教材中蕴含的美。美像春风,吹醒万物,令世界充满生机;美又像春雨,润物细无声,深刻影响着人的精神世界。初中语文教材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自然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创造了高山峡谷、大海平湖、莽原森林、苍茫大漠这样激动人心、美丽无比的世界。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云:“真正的最高的美正是人在现实世界中所遇到的美。”现实世界中的美被作家敏锐的眼睛捕捉,再通过作家的艺术匠心流露于笔端。如《山居秋瞑》、《绿》等尤为突出。

古诗的美很经典了,“诗是无形画”,古诗特别讲究意境的加工和创造。诵读之后,思索想象的广阔空间里获得意境美的享受。如王维的《山居秋瞑》选取了“山”、“雨”、“月”、“松”、“泉”、“石”、“竹”、“浣女”、“莲”、“舟”这许多的意象,写出了空旷而有灵气,幽静而有生机的诗境。展示了他所追求的那种远离尘俗,幽静醇美的理想境界。总之,初中课文描绘了黄山的秀美,西湖的艳丽,长江三峡的雄奇险峻,荷塘月色的恬静淡雅,处处显示出大自然的迷人景色。无不充满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在教学中用美唤醒爱,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通过作品所描绘的美,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感知美、热爱美、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熏陶,获得美感,产生正确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素质。

第二,人性美和人格美。人物美包括了人性美和人格美。这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品格相当重要。文学是入学,文学艺术是千姿百态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所以人性美时时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人性美主要表现为三方面:爱情、仁爱、人伦亲情。

爱情方面,《关雎》是描写青年男女的恋爱的作品,表现了他们纯洁的爱情。《蒹葭》是一首怀念恋人的诗,爱情是人性中最永恒的话题,通过分析主人公爱情感受,塑造学生正确的爱情观。《给女儿的信》通过童话故事让女儿从中理解到: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与力量,真正的爱情包含着美好的理想,共同的劳动延续后代,忠贞不渝。仁性方面,《论语》是集中体现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孔子主张“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昭示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巍巍高山般的道德情怀。孔子的表达看似简朴随俗,但这一饱含“仁爱”特质的人性却闪现着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所具有的无比智慧的灵性。教育培养学生美好品德。

在表现人伦亲情方面,爱情、仁爱、人伦亲情等方面当然不可能穷尽表述。但是我们如果能够仔细地分析文学作品中包含的人性之美,毫无疑问会对学生灵魂美好、善良、情感世界的重塑和责任意识的激起,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人格包含在人性之中,但人格不同于人性,所谓人格美,就是指人的思想品格,首先是情操的美,她既表现为内在的心灵美,又表现在外在的行为美,我们初中生很需要这方面的教育。我们需要高尚的人格给学生心灵深处的愉悦,需要美的人格引导学生灵魂的涅槃。激发情感是审美教育的前提,情之相通,美寓其中。揭示文章中表达的高尚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以情育情。《孟子》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指出取得成功的途径不是平坦的,要修身养性,锻造人格,经受挫折,吃大苦。教材中有各种各样人格魅力的表现,教师要抓住这些特点,培养学生的人格美。

第三,音韵美。语文历来讲究通顺、流畅、轻松、愉快为美文,讲究抑扬顿挫,这就是韵律美。散文、古诗尤为突出。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语言高度凝练,在反复的朗读中学生会受到音韵美和节奏美的熏陶。古诗特有的音韵,往往也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终生记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读,“字要念得字字响亮,句要读得朗朗上口”,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悲壮处还他个悲壮,让学生体味其中的韵律美。这不仅能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而且由于范读者首先深入理解了古诗的内容,展开了联想和想象,不仅能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乐”的艺术效果,还能传递融入教者艺术理解的非语言信息(神情、手势等)有利于形成作品艺术性的整体感觉。例如读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命词《虞美人》,更是“字字真情,以血书之”(王国维《人间词话》):“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读着,读着,真感到字字流淌着词人的血泪。他由南唐君主变为宋朝阶下囚这一残酷现实,词中表现了他失去曾经拥有的王国、权力、享乐生活而发的痛苦哀叹,也包含了对故国河山的思念和对自己逸乐亡国的悔恨。特别是“向东流”三字节拍拖长,更给人以滚滚不尽的悲愁所吞没了。通过范读,使学生懂得去感触人物的心灵世界,正确处理人生的情感。文学中的音韵美给学生带来丰富的美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第四,语言美。语言美包括用词的美及修辞的美。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常常凭借精巧言语的极大魅力,给人以多方位的美感,如杜甫的《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本来祠堂周围的景色是碧草青青,鸟语花香的美景,可是作者却用“自”和“空”字,使得所描写的景物突然变得萧瑟,带着悲哀的情调。真是一字千金!语言美的力量是巨大的,通过分析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欣赏到中华语言魅力,从而提高审美素质。

总之,初中教材充满五彩缤纷的诗情画意,具有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或雄奇,或壮阔,或浓郁,或淡雅,或悲壮,或寄寓深远的境界。语文教师,作为教材美的挖掘者,在不断提高自身美学修养的同时,要善于铺路搭桥,以独特的教学艺术,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充分挖掘美感因素,将学生带入美中,从婀娜多姿的美质里领略美的风姿,从而实现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结合与统一,使学生按照“美的规律”去发现美,提高审美素质,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

(责编 李 晔)

猜你喜欢

人格美的教材
以鸟喻人
教材精读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打破平衡
美的校 美的人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漫画之页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