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温法治疗痰饮的临证治疗体会

2009-09-01陈福友徐志灯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09年1期

陈福友 徐志灯

【摘 要】: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中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痰饮病治疗原则,为后世痰饮学说奠定了基础,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和临床价值。脏腑之阳气不足无力运化水饮,是引起痰饮病的主要原因,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候,温通阳气为治本之法。笔者临床上采用温阳之法治疗痰饮之证,疗效甚佳。

【关键词】:痰饮病;温法;临证体会

【中图分类号】R255.8【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1-0061-01

痰饮是指三焦气化失常,水液在体内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饮证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痰饮”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是指四饮中的一饮,即饮聚于肠胃的一种病证,广义包括所有的痰证与饮证。痰和饮都是津液在体内不能正常运化的病理产物,“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痰饮同出一源。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中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痰饮病治疗原则。笔者在领会其要旨的基础上,将该治法应用于与痰饮发病机理相似的疾病,如肾积水、风湿病等的治疗,多能收到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1 肾结石伴少量积水

患者陈某,深圳市罗湖区人,男性,40岁,自觉左侧腰部反复隐痛4年,偶感疼痛加剧放射至同侧小腹、腹股沟处,一星期前感小腹胀满,小便不畅,腰部寒凉,舌暗红,舌苔白滑,脉弦。B超示内左肾内可见一约0.7cm×0.5cm强回声光团,伴声影,左肾集合系统分离,外形略增大;诊断为左肾结石伴少量积水。中医辨证属石阻气滞,痰饮水停,治宜温阳利水、理气排石止痛,予五苓散合肾气丸加减,处方:茯苓30g、猪苓30g、白芍20g、熟地黄20g、山药20g、牡丹皮15g、白术15g、桂枝15g、川椒l0、延胡索12g、乌药15g、赤芍20g、3剂后痛减,再服5剂后症状消失。B超复查结石移至输尿尿管下段,肾水消失。

【按】本证患者因长期石阻、肾气亏损而使痰饮积聚。以温阳之法除之,主以五苓散,功善温化水饮而可直达肾,利水渗湿,使痰饮邪有去路而得除;肾气丸温助肾中阳气,肾气足而气化得其所,痰饮化生之源自除;佐加川椒及乌药鼓舞肾气;延胡索及赤芍行气止痛,效果良好。

2 风湿病腰膝疼痛

患者吴某,45岁,深圳市罗湖区人,2008年6月初诊,患者素来肥胖,近半年来常感腰部顽麻冷痛,双膝关节疼痛,手足重坠,屡发不愈。经查抗“O”、血沉、类风湿因子及腰椎核磁共振均未见异常,服多种中西药效果不显而求治,查舌质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濡,中医辩证属肝肾不足、痰湿痹阻,治宜温补肝肾,豁痰祛湿,予独活寄生汤加减,处方:独活15g、桑寄生10g、防己10g、秦艽10g、细辛6g、当归10g、桂枝10g、羌活10g、川芎10g、牛膝10g、威灵仙20g、甘草10g。

【按】《三因极-病证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本证即属风寒湿痹日久不愈累及肝肾而痰湿痹阻而成,可遵仲景之温法治之。本方以温为主,方中独活辛苦微温,善驱肢体筋脉深部之久痹;细辛除阴经之寒湿;桂枝、麻黄同用善温经散寒,发表除风;秦艽、防己、桑寄生、羌活威灵仙能驱湿通经;加川芎、牛膝、当归等补益肝肾,温通筋脉。本方能使筋脉温通而肢体之痰湿自除。

3 体会

痰饮是指体内水液拾布运化失常,停积于人体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笔者认为临证中肾积水、关节疼痛积液等疾病同样符合痰饮理论概念,亦为体内水液停蓄所致,故其治疗亦遵“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大法。笔者体会,临床中不应受四饮证候的限制,凡有体内水液异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疾病,大多可参照痰饮之治法论治,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收稿日期:2008.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