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中国逐渐被冷落 在西方日益受追捧

2009-08-31

环球时报 2009-08-31
关键词:汽车

自行车热潮从中国回归西方

本报驻外记者 陆乐 纪双城 任建民 詹德斌 本报记者 钟玉华

1972年5月,一个名叫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的意大利电影导演受中国政府之邀,用22天时间拍出了一部纪录片——《中国》。影片里有种不绝于耳的声音———清脆的自行车铃声。自此,中国在世界面前又多了一个符号——庞大的、令人产生压迫感的自行车大军。大清同治年间,自行车首次进入中国,当时被叫作“洋马”,是供皇室享用的玩物。随着中国历史脚步的变化,“洋马”变成了“洋车”,当“洋车”被“自行车”的称谓取代的时候,西方人惊讶地发现,他们发明的代步工具,在中国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自行车文明。如今在外国记者笔下,中国正在成为一个高速运转的汽车社会,这是他们在大街上捕捉到的中国脉搏。在西方媒体眼中,汽车文明是西方工业文明雄霸世界的标志。它们在感叹中国变化的同时也在问,自行车热如今已在西方出现,它会在中国走向式微,并最终走向终结吗?

中国人曾为之奋斗的“三大件”之一

自行车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90年代。不过直到1888年,第一辆现代自行车才在英国诞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着邮政等事业的发展,自行车需求迅速增加。然而由于价格相对昂贵,这种时髦的“二轮”对于中国普通百姓来说却是可望不可即。只有到了解放后,自行车才在中国普及开来,特别是到了上世纪70年代,自行车和手表、缝纫机一起成了中国人心中的“三大件”,这也成了普通中国家庭追求的目标。

然而时过境迁,当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街上是塞得满满的汽车,当中国的乡村公路上跑着越来越多的摩托车,自行车越来越受冷落成了不争的事实。“那时候,中国满大街都是自行车流。现在自行车流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汽车洪流,不过速度并没有快多少,有时候甚至更慢了。”联合国前副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曾这样描述自行车这些年在中国发生的变化。不少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来过中国的外国人再次来到中国这个“自行车王国”时都发出过类似的感慨。当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毫不掩饰对汽车的狂热,自行车正悄悄离开许多人的生活。

全国自行车工业信息中心副主任余海峰日前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说,中国现在仍是自行车生产大国,也是自行车使用人数最多的国家。世界贸易中自行车70%产自中国,有1/5的中国人经常骑自行车。中国全年生产8600万到8700万辆自行车。2005年以来,随着家用轿车迅速增加,骑自行车的人相对在减少。

从交通工具变成健身工具

在中国的现代都市,为锻炼身体而骑自行车上下班的人仍有不少。在西方发达国家,骑自行车健身、娱乐的功能就更明显了。戴维在美国加州圣迭戈市一家生物公司工作,家庭年收入8万美元左右,有两个孩子,是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和许多美国家庭一样,在他家的车库里,停着两辆汽车,一辆小一点的日本佳美是妻子平时上下班用,一辆美国福特SUV是他用,也作为全家出游时的车。在车库的墙上,还挂着4辆自行车,两辆是高级山地越野自行车,还有两辆是儿童自行车。戴维说:“带着孩子一起去骑自行车,是一项很棒的全家运动。”

作为“汽车轮子上的国家”,在美国,汽车无疑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甚至从历史上看,自行车也从来没有成为美国人的主要代步工具。自行车在美国主要的功能就是休闲和健身,而非代步工具。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这几十年来,美国人早已适应了以汽车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哪怕家门旁步行十几分钟的距离,许多人也会开车前往;二是美国许多地方之间距离很远,自行车代步不方便;三是在美国的交通设计中,大部分公路没有自行车专用道,不是很安全。

在英国等欧洲发达国家,自行车同样是重要的运动工具。以英国为例,各种自行车协会和俱乐部数不胜数。此外,大量专业杂志设计、介绍适合自行车运动的路线,召集车友开展骑车竞赛、“古城游”乃至“跨国游”活动。车友上网注册后,就会有免费的《骑行假日》定期寄到家里。漫步伦敦街头,不时有款型别致的自行车从眼前掠过。在摄政公园、海德公园里,白天和傍晚都能见到全副武装的专业车手或玩自行车攀爬的少年,或穿着日常运动服、只戴顶头盔作为安全防护的业余爱好者。即便在英国的偏僻乡村,也常能邂逅自行车运动爱好者。“骑手”有时从迎面小丘上冲下,有时变魔术般从大片石楠丛后冒出。有趣的是当他们拿下头盔你会发现,很多“骑手”竟然是老先生或老太太!

“最羡慕北京人能从容地骑自行车”

与许多国家相比,在中国骑自行车的条件已经算是“得天独厚”了。有的国家受交通设施、自然气候等条件的限制,骑自行车会遇到更多的尴尬,这也进一步制约了自行车的推广。

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是典型的摩托车国家,大街上到处轰鸣着摩托车,却很少见到自行车。泰国政府近来一直大力推广自行车。前不久,曼谷市政府还放置了300辆自行车,在老城区免费供游人借用。市长不止一次亲身示范,却始终应者寥寥。《环球时报》记者自己买了辆自行车体验了一下,明白泰国人为什么不骑了。记者住在市中心地区,交通非常拥堵。第一天高高兴兴骑着刚买的自行车回家就在路上遇到了大难题。在一个大十字路口,行人走环绕式人行天桥,下面是汽车和摩托车。红绿灯变换了好几轮,记者反复观察了十多分钟,也没有找到骑自行车安全通过路口的途径。没办法,只能扛着车上了人行天桥。从设计上来说,曼谷市内的路只分汽车道和人行道,摩托车挤在汽车缝里,钻来钻去,根本没几条自行车道。

一位泰国朋友曾在北京生活过一段时间,他说,当时最羡慕的就是,北京人能在宽敞的马路上从容地骑自行车。当记者说现在由于汽车太多,有时候自行车只能在汽车间穿行时,他表示很可惜,但说总比在泰国强多了。记者请教了一位泰国老人,他说,自行车在泰国一直就很少。这里常年炎热、骄阳似火,以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不晒掉一层皮也得热一身汗。泰国人的性格喜欢热闹。城里人家家买汽车,郊区和农村的,则家家有摩托车。曾经有大陆和台湾来的厂商努力推行电动自行车,但都无功而返。

在韩国这样正在向发达国家迈进的国家,作为交通工具的自行车同样不太受欢迎。据调查,韩国目前共有自行车约800万辆,普及率只有16.6%,与1995年的650万辆相比有了大幅增加。周末或晚上去首尔汉江公园可以看到,骑自行车的人也比以前多了不少。尽管自行车的数量在增加,骑自行车的人也在增加,但是自行车对交通的分担率却在下降。韩国行政自治部的统计称,1996年自行车的交通分担率是1.8%,最近上升到了3%。但有媒体报道说,韩国自行车对交通的分担率实际上只有1.2%。

首尔市2006年9月17日就宣布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自行车计划”。在公布的名为《提高自行车使用率》的方案中,首尔计划从2007年开始到2010年,总共投入1190亿韩元(约10亿人民币)的资金,扩充和增加建设385公里的自行车道。虽然政府努力推广,但实际效果非常有限。原因很简单,因为汽车增加的速度比自行车增加的速度要快得多。

“自行车还会重新兴旺起来”

自行车在西方虽然不像在中国曾经如此辉煌,但是近年却正有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骑自行车,并且把它作为短途上下班的交通工具。从绝对数量来说,近年来,美国自行车销量已超过汽车。目前,美国人一共拥有近1亿辆自行车,每天有1500多万人骑自行车上班、上学。去年,全美自行车行业组织对150家自行车经销商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当年自行车及配件销量比2007年有了大幅提高。有95%的经销商认为消费者大多是因高油价而转买自行车做交通替代品。

在推广自行车的活动中,美国各级政府的态度也很关键。目前,有80%的美国城市准备修建新的自行车道,有30多个城市在建设自行车专用停车场。每年5月,美国都有一天“骑车上班日”,许多人把汽车留在家里,骑自行车去上班,许多公司也会对骑车上班的员工物质鼓励。

6月10日的伦敦地铁48小时大罢工,让记者认识了家住伦敦东部地区的上班族保罗。当天清晨,他和数百名上班族一样,戴上头盔,挎上背包骑着自行车向市中心的办公室进发。“骑自行车原本在英国主要还是一个健身运动,我的自行车在3年前买的时候,也仅仅是在周日早上锻炼身体用的,但现在天天都不离身了。”保罗说,“我和太太的日常工作都是在办公室里面对电脑,长时间伏案工作让我们不仅缺乏锻炼,还缺少新鲜氧气的吸入,我们都觉得身体不太舒服,这是我们从去年开始决定骑车上下班的原因。每天往返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是个不错的锻炼机会。”保罗还介绍,自从骑车上班后,汽油费节约了不少,他把节约下来的钱给夫妻俩订了盛夏去巴巴多斯海边度假的机票和酒店住宿。当听说记者想做一个“自行车度过鼎盛期”的调查时,保罗夫妇都大笑摇头,连说这样的情况在英国恰恰相反,自行车在英国近年不仅没有被冷落,相反越来越受欢迎。

英国的交通规则和交通标志设计也从没把自行车落下。大大小小的书店都卖交通规则手册,里面有专门的篇章,图文并茂地指导骑车族如何出行。伦敦交通局专门在网站上设置了自行车专题页面,用大号字体标出“主题”——“骑自行车使你更棒!”

余海峰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国每年生产的自行车中出口占5400万辆,主要出口对象是美国、日本和欧洲。它们经历了从汽车发展,自行车被冷落到重新兴旺的过程。现在西方人讲究健康生活,注重环保,所以骑自行车的人又多起来。在一些西方人眼中,不开汽车并不代表贫穷,“他们非常羡慕我们有那么好的自行车骑行道路条件和环境”。余海峰还介绍,在中国的东南沿海等相对发达地区,喜欢骑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多。在广州、上海这样的城市都有自行车骑游队和竞技队,每周都组织自行车骑行活动。“自行车不仅不会消亡,而且还会重新兴旺起来”。▲

猜你喜欢

汽车
2019年8月汽车产销环比增长 同比仍呈下降
2019年7月汽车产销同比继续收窄
2019年4月汽车产销环比和同比均呈较快下降
不抢道
买汽车
汽车的“出卖”
汽车
汽车们的喜怒哀乐
3D 打印汽车等
会飞的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