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教学说诵读

2009-08-31马清林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09年4期
关键词:范读诗文文言

马清林

文言教学以古代诗文为对象,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改版后的人教版初高中语文教科书,古诗文的份量明显加重,尤其是高中,全套书收入的古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在当前文言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情况下,如何更有效地提高其教学实际效果呢?切实完成中学文言教学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的教学要求。

过去,很多教师反映文言教学难教,学生难懂,究其原因,“重讲轻读”不能不说是影响其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无论是只见词句不见篇章的将文言教学“古汉语化”,还是只析篇章不解词句的将文言教学“现代文化”,其结果都是人为地阻隔了学生与文言文句的亲密接触,使他们对生动、鲜活、蕴藉的古代语言缺乏了切身体验。理性认知与情感体验的失衡,使本来是语文学科有机组成部分的古诗文,却一步步演化成了学科结构中的一个特殊的“附着物”,变得“难教难学”了。

古诗文“难教难学”,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教法与学法不当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语文学科最大的学问说到底还是语言的学问,基于古代语言的特殊性,我想重新提倡最原始,也可以说最有效的学习古诗文的方法——诵读。

所谓诵读,就是学生出声的朗读,并熟读成诵。这是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前些年,我们对传统教学批判得较多,其中也包括把诵读看作是生吞活剥、机械记忆的代名词,是摇头晃脑“之乎者也”的书呆子的迂腐之举。《百草园》中高声吟哦、神情专注、陶然其中的老夫子成了哂笑的对象。但我们细细想来,未免失之偏颇。看不到诵读的合理性,是很不科学至少是很不客观的。我们中华民族,从古到今出现了无数的大学问家、大文学家。他们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他们才思敏捷、出口成章,他们文思缜密、文采华美,他们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的敬仰与求索。正因为他们的博闻与强志,方能博观约取。诵读,正是他们辉煌成就的基石。

中学生能熟读、背诵几十篇文质兼美的古诗文,无疑是一大收获。如果记得牢,“死记”便不可耻,如若背得准,“硬背”就更显功夫。一篇篇古诗文在十几岁的青少年肚子里存储、发酵、积淀,这是一笔一生都受用的财富,是他们尝试运用、信手拈来的前提。诵读,紧密切合了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和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突出强调“积累”的精神。

在实际操作中,系统性与开放性的统一是诵读教学最基本的特征。就课堂教学而言,诵读教学有机地融于课堂流程之中,但“范读→练读→试读→整读”作为最基本的推进层次,又鲜明地标示出诵读教学自身的系统。这个系统当然不可以从课堂中剥离,但无疑能够作单独的描述。其开放性既表现为这种兼容性——它不排斥其它课堂教学诸元,本身就是课堂教学不可缺的要素。也体现在:一方面,诵读系统的每一个层次都具有超常的灵活性,可以由多种方式来加以实施和表现。而另一方面,不论是每一个层次还是整个系统都可以出现反复。而且这种反复,是诵读教学所必须。从文言教学整体上看,诵读教学重视内容的再现,这是一种教学时空变化意义上的反复,符合遗忘规律。

那么,如何进行诵读教学呢?

首先,要高度重视范读。范读,重在示范。教师免不了要先行试读。需要在“准确流畅、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三条标准上狠下一番功夫。学生通过眼观其字、耳闻其音,初步感受古诗文的语句、音韵、节奏、气势,对诗文内容形成一定印象。年级越低,重视教师范读的程度就应越高。在范读前,教师要对学生有所要求,如:标段注音、点断句读、察知大意等等。

其次,要加大对学生诵读的指导,使之逐渐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和方法:

1. 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所学古诗文的初步了解。除范读外,很有必要介绍作者、作品风格、诗文大意等,这对学生在诵读中辨词析句有较大的帮助。

2. 做好技巧点拨。低年级常用的领读是个好办法,可以通过它来点示重音、停顿,示范语气、节奏,体会情绪、波澜、情感。这在高年级,通过学生试读后教师的评价、点拨也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

3. 强调“读思结合”。“若得熟读而又思得深,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要指导学生边读边想,逐步深入。古人读书讲究“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也就是要求读书要眼观其字、口诵其音,不丢字、不衍加、不错音、不破句,还要用心思考,体察其中蕴含的思想,咀嚼其中表达的意蕴,达成目观、口诵、耳闻、心通的综合效应,这是诵读的真谛。宋代《陆象山语录》中有诗云“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涵泳,即浸沉其中,反复吟哦、揣摩,细细加以体会。

4. 做好适度反复。人对于词义的理解,常有时在似悟非悟、欲说难说之间。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对某些词、句意义的领会,更近乎于“闪念”。反复诵读,就便于学生在吟哦之间抓住“闪念”明确语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古人创作强调“炼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是何等功力!“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又是何等心血!前人心血之作,一个中学生读上个一、两遍就能全盘贯通?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还是陆九渊说得好:“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我们应当理解为:初读不解其意,大可放过,待重新再读,反复多读几遍,读懂为止。实在读不懂,暂且存疑,留待他日。所谓“适度”,无非是提醒教师关照课堂有限时间而已。但无论如何,在学完全文后,让学生带有欣赏性地完整地诵读全篇都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要落实背记要求。熟读成诵,本就是诵读教学的基本要义。一些精短的诗文或片断,课上即可通过短时训练完成背记任务,如篇目较长,不妨放在课外,教师不忘落实即可。在背记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诗文脉络梳理、画面分解、词语串联等形式,帮助提高记诵效率。

在文言教学中,诵读之重要无需再说。“万马齐喑究可哀”,教师的讲解最终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体验。如果在课堂上,学生个别读、分组读、齐声读各呈精彩,各有纷呈,连贯读、接龙读变幻有方,读片断佳句、读整章全文屡行不厌,那么我们的校园会重新变得书声琅琅,书香充盈,我们的文言教学乃至语文教学将硕果累累。

猜你喜欢

范读诗文文言
浅谈教师范读的“放”与“收”
走遍万水千山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
叶诗文:成功的5个关键词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漫谈范读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回归本真
千金碎琴
对《文言是母语吗?——解读内地〈课程标准〉一思》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