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文批改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009-08-31王茂华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09年4期
关键词:评语习作心理

王茂华

作文批改一直是语文教学研讨的热点。是精批细改,还是多批少改,抑或是只批不改?批,怎样批?改,怎样改?笔者认为无论怎样批改都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交给学生评改作文的权利,让学生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人。学生评改作文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语文教学目的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那如何来实施呢?

首先,作文评改应关注学生心理活动。

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有些学生拿到作文本只看分数,而对作文评语不屑一顾。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在写评语前未能了解学生对评语的心理要求和反映。即:

1. 撰写符合学生大众心理的倍受欢迎的作文评语是教师必不可少的业务素养。根据人的心理需要分析,每个人都渴望被肯定,被赞赏。当然,教师的评语更应站在赏识学生、发现学生闪光点这一高度去写鼓励性、表扬性的评语。发现学生写作优点,小到字词句,大到段落与篇章,不管哪方面,只要有进步,有闪光,都可以“拿来”。当然这种鼓励与表扬必须是恰到好处的。学生看到这类评语后心里感到高兴,乐意多看两遍。认真、细致的评语。要写出这样的评语需要教师严谨的工作态度,试想一下,评语书写工整,落落大方;眉批尾批,明确精细,会收到怎样的典范效果?学生看到这类评语,一个严谨工作的老师跃然纸上,觉得老师正在关心着自己。

2. 教师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特有心理,撰写符合学生接受心理的评语。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学生对评语的接受心理存在差异,教师在写评语时应充分考虑学生,针对学生习作,写出易让学生接受的评语。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接受评语的心理大致有以下五种:即惟命是从心理;思考心理;满不在乎心理;挑剔心理;敌对心理。究其原因,他们看到的往往是批评,责怪的评语,久而久之,学生便由悲观失望发展到对立。

以上粗略的分析不难看出,学生对教师的作文评语总会有各种心理要求和反映,教师了解这些心理要求和反映,尊重和爱护学生是评改学生习作的重要依据和前提。不让评语成为徒具形式的无用文字,使评改落到实处,就要适当了解学生的心理期待。以上措施可结合学生实际使用,探寻出改进评语,促进作文评改健康发展的具体办法,评语更贴近学生实际。

其次,放手让学生互改互评,形成集体的作文批改力量。

传统的作文教学,学生写,老师改;学生应付,教师忙碌;费时费力,劳而无功。可以根据训练目的提出具体的评改目标,再引导学生自改、互改,并建立互助组。评改时,先让作者朗诵习作,谈自己的构思,再听取其他成员对自己文章的评改意见,作者本人也可以针对别人的意见谈看法,表明写作意图。最后将有代表性的习作交给老师批阅,教师再选取典型的作品在班上组织学生评改,以点带面,提供示范。这样,学生各抒己见,在学习借鉴别人的成功之处外,还可指出别人习作中需要修改的地方,积极参与,真正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人,而不是消极应付、被动服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生活是复杂多样的,作文形式当然也不能刻板划一;可以书面作文,也可以口头作文。总之,把学生看作活的现实发展的主体,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使之精心构思,自然表达。学生喜欢把自己的成就和智慧展现在众人面前,以赢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享受成功的喜悦。这剂良药可以使学生从奴隶到将军,真正成为作文创新的主人。

第三,借助评语的作用,唤醒学生创作思维不断探索创新。

了解学生,尊重和爱护学生是评改学生习作的前提。学生对教师的作文评语总会有各种心理要求和反映,教师了解这些心理要求和反映,尊重和爱护学生是评改学生习作的重要依据和前提。不让评语成为徒具形式的无用文字,使评改落到实处,就要适当了解学生的接受心理。即:1. 个别谈话,以便深入了解学生心理;集体谈心,以便广泛地了解学生。学生总结反思写作变化状况,由此直接地了解学生心理。这样一来,可结合学生实际使用,探寻出改进评语,促进作文评改健康发展的具体办法,评语更贴近学生实际。2. 爱与尊重具体表现在评改中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即:评语语气亲切、诚恳,不使用有伤学生自尊和自信的语言;评语细致、认真,做好工作典范;适当采用面批,直接交流思想;可先让学生自评或小组互评,增强学生写作主体地位。若评改学生习作时注意到以上几点,那么师生间就形成民主、和谐、平等的关系,学生写作兴趣会得到提高,教师评语得到青睐就很自然了。

猜你喜欢

评语习作心理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正中要害的评语
教师评语
十二星座老师写评语
心理小测试
习作展示
炒股心理错觉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