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概念、特点及策略

2009-08-31莫奎新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09年4期
关键词:探究性环节情境

莫奎新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概念

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在科学探究教学思想、理论指导下,教师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展开的稳定、具体的教学框架结构。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创设情境、积极思维、交流合作、主动探究、评价激励为主要教学策略,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和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的,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

二、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1. 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探究式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由学生自己设计并控制学习的整个过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学习方法,设计并控制学习的整个过程。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思想观点的尊重和鼓励,使学生能够以小主人的身份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强调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自行探索问题、自主解决问题、重视自我发现和自我体验的过程,注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考虑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提倡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化,尊重并鼓励不同的学生在解决相同问题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

2. 要以问题为中心创造、有效的学习环境

“探究式学习”和“发现学习”相似,要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知识,而不是将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这种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须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中,使学生在民主、和谐、开放、灵活的氛围中通过各种途径,如实验、观察、阅读教材、交流讨论等发现和提出问题,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认知。

3. 明确探究目标,提高探究教学效率

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每次探究活动的时间有限,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应达到的探究技能水平,结合数学知识的教学进程和学生的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帮助和指导学生明确每次探究活动的学习目标,使探究教学沿着教学目标的轨道不断向前延伸。

4. 指导学生的探究过程要相对完整

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这八个步骤是探究教学的一个完整过程。但对于有限的教学时间来说,对于某个特定的教学内容来说,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完成所有的探究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仔细分析某个环节的能力因素和可以培养的目标,取其中一两个环节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某个环节相对完整,让学生经历一个相对完整的探究环节。这样在学生的潜意识里就会把多次不同的探究环节逐渐整合成为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意识,自然而然地,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水平就会达到质的飞跃。

三、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策略

1. 创设的问题情景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我们的探究式教学,重在对学生进行引导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探讨。以实际生活为出发点,适合与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更能切近学生,使得生活与学习结合起来,更富有情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引发学生的已有经验或相关认识。即从教学实际出发,在遵循教学原理的基础上,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利用学生对现有知识的了解,结合以外经验进行思考探究,发现新问题。正如孔子说“温故而知新”。

3. 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发展思维能力为核心,多给予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的机会。《新课程标准》指出,开展探究性学习,应当建立再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性学习是保障探究性学习顺利开展的前提,只有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精神,才能积极探究。

4. 对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或一些学生自己探究起来非常困难的教学内容,无需花费较多的时间探究。这是探究性学习应当遵循的原则,任何问题都不能背离。虽然探究性学习是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它应当适度,过分的探究不是探究;否则,探究性学习不能落到实处,不能发挥探究性学习的效应。

猜你喜欢

探究性环节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探究性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的应然诉求
依托过渡环节 构建游戏化微课程——解决幼儿园过渡环节“消极等待”的策略
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探究性拓展实验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由一道习题引发的探究性学习
谚语趣画
五环节助学教学设计案例
多环节可变主体行为监管的行为观测力度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