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谈散文教学中的“咏物言志”

2009-08-31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09年4期
关键词:茶花礼赞言志

薛 峰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散文占有很大部分。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把握抒情散文中“咏物言志”的艺术表现手法,深刻理解作者将生活中对某一客观景物的感触,把自己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寄寓在这一景物之中,从而传达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至关重要。

一、搜求物象,刻划特征

作者在选择一种能够闪耀出某些思想光芒的事物作为吟诵对象时,要准确地把握这一事物的特征;在写作时,首先要刻划出它的外形特征,给人以具体的印象。《银杏》的作者在写银杏的特征时,先介绍它有纯白如银的核皮,富有营养的核仁,花粉和胚株具有动物般的性态等;再指出它是人力保存下来的奇珍,是中国特有的“国树”;又描述它那端直的株干,蓬勃的枝条,青翠、莹洁的扇形的叶片等等,有形有色,给人以视觉美。

二、寄情于物,赋予个性

作者在所咏对象的外部特征之中还要表现它的内在气质,或者说是要把景物作为人的品格来写。客观事物经过作者主观改造后,必然会染上某种主观的感情色彩。如《白杨礼赞》通过白杨树的干、枝、叶等形态的描述,表现了它的内在品格。作者在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时,说它在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从而突出它的坚强性格和反抗精神,显示着它的鲜明的个性特征。郭沫若在写银杏时,除了介绍它的外部的生态特征之外,还把它放到时令中来歌颂它的美好品格:在赤日炎炎的酷暑,它为劳苦大众撑出清凉的华盖;在落木萧萧的深秋,它却叶溢金辉,透出无限生机;在寒风霜雪的严冬,它枝挺太空,凛然卓立。这些描写往往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那白杨对的叶“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象征“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写白杨树不屈不挠地抗击着高原上的西北风,暗示出北方军民抗击日寇和国民党顽固派猖狂进攻的不屈精神,从而表示出文章的时代色彩和战斗意义。郭老在描绘银杏的各种姿态之中赋予它“独立不迁,秉德无私”的高洁品格,鲜明个性。作品的外景和内情、形象性和暗示性、绘画美和抒情美达到了高度和谐的统一,创造出富于诗味的艺术境界。

三、由比入兴,开拓意境

咏物言志的抒情散文,“形容摹写”某一景物的特征的目的,是为了由比入兴,“反复讽咏”,抒情释理,充分展开艺术想象,挖掘所咏之物的内在思想意义。“咏吟所发,志惟深远;体物为妙,功在密附。”因此在讽咏、释理过程中,必须寄情理于景物,使两者密切沟通,从而开拓出深远的意境。如《白杨礼赞》把白杨树比作“树中的伟丈夫”,说它具有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坚强、挺拔等品质,进一步展开联想,在阐发它的象征意义中抒情释理: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由自然景物转到社会现实,字字咏树,又句句颂人,不仅物情密附,而且开拓文意,发人联想。又如《茶花赋》在写具有娇丽资质的茶花之美中通过巧妙的构思赋予它种种新的意义。作者托茶花艳美姿态,咏祖国朝气蓬勃,欣欣向荣;托茶花旺盛的生命力,咏祖国永保青春;托一枝火红的“童子面”茶花,咏祖国美好的未来。托物言志,小中见大,开拓了文章的意境,给人以深远的回味。

四、正反比照,深化主题

作者正面描述和反面衬托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往往能使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推进一层,它有助于主题向纵深方向发展。如《银杏》在歌颂了银杏的姿态美和品质美之后还抨击了到处都是的洋槐和幽加里树的丑恶景象,笔锋直刺当时重庆的黑暗现实,迸发出战斗的火花。又如《白杨礼赞》更是采用多层次的比照手法来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不仅给人以鲜明的印象而且充分开掘出文章的主题。先是把白杨树与它生长的环境相对比。黄土高原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虽雄壮伟大但久观之后总显得单调乏味,令人生厌;一当白杨树出现眼前,立即令人精神为之一振,惊奇呼叫,从而突出白杨树的不同凡响。把白杨树的姿态与其它树木相比,说明它虽不是“树中的好女子”,“却是伟岸,正直,质朴,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从而歌颂了白杨内在的美好精神品质。后又把白杨树与楠木作了对比,对那些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敌人作了有力的斥责,尽情赞颂了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显示了作者的强烈的爱憎感情,进一步深化了作品的思想意义。

猜你喜欢

茶花礼赞言志
我眼中的茶花
中考作文写作指导之 托物言志法
延续风雅
茶花
当青葱恋遭遇校园霸凌:少年的你啊沉重的痛
十月礼赞
礼赞新中国七十华诞
五月礼赞
张进(一首)
茶花泉探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