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课上的“提问”策略

2009-08-31赵玉洁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09年4期
关键词:新旧双曲线椭圆

郭 华 赵玉洁

设计合理而巧妙的“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关键;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素质的保证。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时要讲究策略和艺术性。

一、提问要有目标性

问题的清晰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定位,影响学生回答问题的水平。因此教师要明确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导入新课?是为了新旧知识联系?是为了突出课堂重点?……要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目标模糊不清的提问,保留针对性强、有实际意义的提问。如在学习双曲线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定义,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要注明“平面内”;为什么定义中要加“距离的绝对值”,能否把“绝对值”去掉;为什么c>a,若c0,如果a=0会是怎样的轨迹,等等。通过对精心设计的问题的回答,学生对定义的理解会更加清晰明了。

二、提问要有科学性

提问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太易,脱口而出,无法引起思考;太难,无从下手,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适得其反。因此提问的难易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如:在教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时,设置以下问题:1. 学过了椭圆的哪些简单几何性质?2. 椭圆的这些性质是用图象还是方程加以研究的?如何研究?3. 类比研究椭圆性质,如何研究双曲线的性质?由此,不但回顾了椭圆的几何性质,也体现了椭圆与双曲线的几何性质的内在联系。如此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计提问,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可以运用旧知识探究新知识。

三、提问要有针对性

教师在课堂提问时都让成绩好的学生回答,而忽略了学习困难的学生,就会造成两极分化。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注意提问的层次和梯度,并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从而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时,问学习困难的学生“求和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还不如问“求和公式是什么?”这样的提问难度小,他们都能够回答出来。这样就能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促使他们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同时,教师及时表扬他们的进步,使学习困难的学生尝到学习的“甜头”,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提问要有启发性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师生交流的过程。“不愤不悱,不启不发”,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愤悱”之处,不失时机的用问题开启学生的思维大门。教师要心中有“课标”(课程标准),目中有“人”(班级情况),这样,具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能创造性地设计出来。

五、提问要有趣味性

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有好奇心。根据这种心理,设计内容新颖别致,富有情趣的提问,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知识。如讲任意三角形的知识时,提出问题,“你能否不过河就可以测出河宽?不上山测出山高?不接近敌人阵地而测出敌我之间的距离?”从而引起全班学生的悬念,感到极大的兴趣。教师因势利导,“这些问题都可以在本节课得到解决。”这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提问,能够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并展开联想,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使学生积极投身到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

六、评价要有鼓励性

学生正确的回答,教师应当给予积极的肯定和赞赏,特别是很少举手发言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大胆发言。一句赞赏对学生来说是莫大的鼓舞,思维会变的活跃。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必将相信自己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对答错的学生切不可“白眼”相待、讽刺挖苦;也不能无原则的加以赞美,赞赏应该实事求是。教师应该给每个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同时又指明努力的方向。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答疑解惑的智者、传道授业的长者,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课堂提问,激发学生参与意识,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猜你喜欢

新旧双曲线椭圆
基于新课标的高中地理新旧教材对比研究
b=c的椭圆与圆
巧用点在椭圆内解题
人间最美半新旧
新旧《中小学生守则》透析
当NSX遇上NSX
双曲线的一个性质与应用
双曲线的一个美妙性质及应用
椭圆的三类切点弦的包络
极限思想在椭圆问题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