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请往糖水里加点盐

2009-08-31王志强张惠敏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09年4期
关键词:挫折孩子教育

王志强 张惠敏

如果你往糖水里加点盐,结果会怎样?

答案一:糖水变咸了;答案二:糖水变甜了;答案三:不甜也不咸,没作用。

这样一道从来也没做过的题目让我们一家颇费周折,大伤脑筋。最后妻子说,猜不出就试验一下吧!儿子拿来白糖水、盐一试,大嚷道,变得更甜了!我们一家全尝了一遍,真的变甜了!这样的结果令我们谁也想不到,也令我陷入了深思:要想甜,加点盐!近年来我们对孩子们的教育怎么了,为什么动辄赏识、鼓励、赞扬,为什么在他们成长过程中不能给他们一点小的挫折,让他们以健康的心理从容应对,从而更加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成长的快乐呢?

一、何为挫折教育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障碍或干扰其目的不能实现,需求欲望不能满足时的消极心理状态,被规定为挫折;进行克服个体需求未满足时消极的心理的教育,被称为挫折教育。挫折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思想品德教育,它是一种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信心、恒心,增强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应变力、克服力,培养其完善人格的心理素质教育。

二、挫折教育的作用

1. 激发学生的潜能

在正常的现实生活中,人总有一种潜能不能被激发,这种潜能只有在一些非常的情况下才能被激发。对于学生而言,当其遭受挫折时,便容易激发学生的潜能,越不容易找到答案,就越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和探究精神,从而进行研究性学习,切实掌握知识。

2. 打击学生的骄傲情绪

有些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经历、学识等的影响,往往会产生一些不应当有的错误,如:粗心大意、骄傲自满等。在这种情况下,人为地设置一些挫折让其遭受以打击其骄傲情绪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这种挫折应当有一定的限度,应当在事后给学生说明,并且不是以真正打击学生为目的,而只能是通过这种人为设置的挫折,让学生受到教育,使其明确挫折对自己的作用,并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排除自己的骄傲情绪,戒骄戒躁,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

3. 让学生真正享受成功的喜悦

学生如果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完一个难题时,那种喜悦是不言而喻的,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那要比从师长或书本里学到知识更让其感到欣喜。因为从师长或书本里得来的知识,是别人已经整理好的,没有什么趣味性与探究性而言,学生的识记是枯燥无味的,而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与探究掌握的知识才是对自己来说更有意义的学习。“纸上得来终觉浅,要想绝知须躬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4. 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不遭受挫折是不可能的。如果学生在学校中没有遭受挫折的洗礼,没有正确对待挫折的思想,就好象是温室里的花朵,是不可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而只有学生在学校中就遭受许多挫折,无论这种挫折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掌握了应付挫折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讲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挫折教育的方法

1. 向学生贯彻遭受挫折的思想

在现实生活中,不遭受挫折是不可能的,没有知识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会处处碰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贯彻遭受挫折的思想,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至于遭到挫折便束手无策。教师要教育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有敢于面对现实的勇气,在逆境中也能够顺利走出来,满怀激情地拥抱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讲解那些身处逆境仍然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人生经历,如:在一个漆黑的山洞中,在没有任何亮光可以凭借的情况下,意志顽强的人是如何走出这个山洞的;在地震过后的废墟中,没有水,缺乏氧气,无助且坚强的人是怎样坚持直到获救的等等,这对于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是有帮助的,并且让学生终生受益。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的探究精神,从而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2. 人为地制造适度的挫折

针对有些学生比较聪明,而且由于家庭、经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生活中遭到挫折的机会可能很少。这种学生在顺境中应对自如,但一旦遭到挫折,便一撅不振,对生活失去信心。对于这样的学生应人为地设置障碍制造挫折,以训练其对逆境的忍受能力,以求更好地适应生活。如可以在考试中出一些比较难的题目让学生去做,学生可能费了好大的劲却无法得出正确的答案,让其人为地遭受挫折,学生在遭受挫折的同时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这对于培养学生忍受挫折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四、开展对挫折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教师在创设困难情境,利用挫折这一教育资源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必须注意适度和适量

为孩子设置的困难情境必须有一定的难度,能引起学生的挫折感,但又不能太难,应是通过努力可以克服的。同时,一次面临的难题也不能太多。适度和适量的挫折能使学生自我调节心态,正确地选择外部行为,克服困难,追求下一个目标;过度的挫折会损伤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学生产生严重的挫折感、恐惧感,最后丧失兴趣和信心。

2. 适时鼓励

在学生遇到困难而退缩时要鼓励学生,让他(她)认识到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挫折,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它,只有鼓起勇气努力向前,才能最终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另外,在学生做出很大努力取得一定成绩时,要及时肯定,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能力,从而更有信心地去面对新的困难。

3. 对陷入挫折情境中的学生要及时进行疏导

帮助分析遭受挫折的主客观原因,找出失败的症结所在等。在必要时可帮助学生一步步地实现目标,让学生体会只有战胜了困难才能前进一步,而进步、达标的全过程就是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

4. 要多为学生创设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与同伴交往可以使学生发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更好地认识他人和自己,克服自我中心。在同伴群体中,有的学生往往会经历一些挫折,如观点不一致,屈从于被领导的地位等,这样他必然要在不断地磨练中学会如何友好相处,如何合作,从而更好地在同伴中保持自己的地位。而这种磨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耐挫力。另一方面,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指导,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五、挫折教育不等于吃苦教育

不少家长认为,学生的耐挫力差是因为家庭溺爱造成的,所以只要让他们吃点苦就能解决问题,其实这并不正确。挫折教育应该是抗挫折能力教育,人为地让孩子吃苦并非挫折教育的本质。

曾有一名因高考落榜而想走绝路的中学生在接受心理治疗时说,常年来,她都不如表姐优秀,家人得出的结论总是妹妹比较笨。她想通过考上名牌大学证明自己的实力,结果却落榜了,她认为自己真的是笨,不如死了算了。如果当初家人能多给这位女生一点鼓励,增强她的自信,她的耐挫力可能不会像现在那么差。

溺爱未必是孩子耐挫力差的主要原因,家庭对孩子期望太高,造成其压力过大的精神伤害远大于溺爱,如果又不加以鼓励引导,就会使孩子的耐挫力不断降低。

要增强孩子的耐挫力,就该从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有力量面对将来的挫折。挫折教育应该贯穿在一个人成长的始终,单靠吃几天苦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西方教育和心理卫生专家几乎公认,对挫折的良好心态是从童年和青少年时不断受挫和解决困难中学来的。父母和教师在培养孩子耐挫力品质方面起重要作用。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让我们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在孩子甜美的人生旅途中适量、科学地加点盐,让他们去体味幸福的感觉、成功的喜悦,培养起健康的心理,积极的心态,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实为幸事!

猜你喜欢

挫折孩子教育
Holism in Education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挫折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孩子的画
终身不遇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