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开头 引下文

2009-08-27

作文周刊·小学六年级版 2009年43期
关键词:伏笔勾勒出场

真 雅

《少年闰土》一文的开头是这样的:“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跨下逃走了。”这是对少年闰土看瓜刺猹的景物和人物的细致描写,在全文中具有特殊的作用。

1.烘托人物出场。在看戏时,常常是“兵马未出场,战鼓咚咚响”。而课文一开始就勾勒了“蓝”天,勾勒了“碧绿”的西瓜地,而在它们之间,又勾画出一轮“金黄”的圆月。这里的“蓝”“绿”“黄”三色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优美的月夜田园图,对一位勇敢机智的少年形象的展现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

2.勾画人物形象。少年闰土长什么样子?在这一段话里,用手“捏”钢叉,向一匹猹“刺去”的动作描写,写出了月夜少年刺猹的情态,而这个机敏勇敢的人物正是少年闰土。

3.设置诱人悬念。课文开头如同一幅画卷,有景有人,营造了一种气氛,给人留下了许多悬念:这个十一二岁的少年是谁?家住在何处?“我”是怎样和他相识的?诸多疑问吸引读者迫不及待地要把故事读完。

4.埋下照应伏笔。开头就描写了少年闰土是在海边长大的农村孩子,因此他见多识广、知识丰富,是“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的“我”无法相比的。这为后文闰土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知道无穷无尽的稀奇事埋下了伏笔。而“项带银圈”与后面对闰土的第二次外貌描写——“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也是一个呼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配合人教新课标版六年级上册第17课《少年闰土》)

猜你喜欢

伏笔勾勒出场
勾勒立体的古都“脊梁”
刺绣:一针一线勾勒中国魅力
用简单线条勾勒一个“王朝”
设置伏笔,增加细节描写
退路
腰带勾勒最美线条
看这不寻常的出场
瞒天过海
微澜尽处是狂涛——《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伏笔手法漫谈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谈《斑羚飞渡》中的伏笔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