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荔枝熊市十年未醒

2009-08-21黄享荣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09年24期
关键词:妃子笑荔枝果农

黄享荣

1999年荔枝价格出现暴跌后,全国荔枝产业可谓一落千丈,自此进入漫长的低迷期。至2009年,已是第十年。

端午节后,茂名主打荔枝品种开始大量上市,吹响了广东一年一度“卖荔枝”战役的冲锋号。由于产量下降,果农都希望果园仅存的一点荔枝能卖个好价钱。但是经销商放言,“整个荔枝市场并不缺少货源,价格越高,荔枝就越难卖出。”

事实上,去年台风“黑格比”袭击粤西和广西后,关于2009年荔枝将减产的论调已经出现。果不其然,今年广东、广西荔枝主产区绝大部分减产。全国近800万亩的荔枝,集中在粤、桂、闽、琼四省(区),而广东就有大约400万亩,今年的荔枝怎么卖?

5月27日,电白林头镇大衙。

一片荔枝园里,果实已坠满枝头。

这里是电白荔枝的传统集散地,每年的收获时节,各地客商云集。当地水果站站长陈凤权种植荔枝20余年。他回忆说,从1999年以后,这个产业从顶峰逐渐走向衰落。低廉的价格已经整整持续了10年之久。

其实,在这10年里,徘徊不前的不仅仅是价格。

栽培品种过于集中且单一,出口销路迟迟不能打开,管理技术粗放落后……种种问题困扰着这个曾经盛极一时的产业。在长期低迷的市场行情面前,果农们有的将果园弃之不管,甚至砍掉长势正旺的荔枝树。

陈凤权说,荔枝产业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到了非调整不可的时候。

十年低价

对于往事,陈风权更愿意回忆1999年之前的辉煌。

早在1986年,当时年轻力壮、干劲十足的陈风权,在林头镇大衙开荒了200亩山地,率先搞起了荔枝种植。那个时候,整个广东荔枝种植面积都还不大。陈凤权笑言:“我算是饮了头啖汤。”

之后的10多年里,荔枝收购价格扶摇直上,到1998年达到了顶峰:桂味32元/斤,白蜡25元/斤,黑叶12元/斤。相比于果农的种植成本,这样的价格简直可以说是天价。不少果农摆脱贫困,发家致富。而荔枝的种植面积,更是成倍扩大。

然而,仅仅一年过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1999年,广东荔枝迎来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丰收:总产量达到79.32万吨。前几年新种的果树进入挂果期,种植技术的改进提高了每亩单产,加上天气适宜,风调雨顺,一切的利好条件带来了大丰收。但是价格却一落千丈。

“白蜡、黑叶等品种,一下子跌落到了二三元一斤。”陈凤权翻开厚厚的记事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年荔枝价格行情的变化,但是1999年这一页却显得特别沉重。那年,许多果农的梦想被击碎,在残酷的市场面前显得手足无措。

更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这样的低价仅仅只是开始。

陈凤权的记事本上,从1999年开始,每年记录的价格都相差不大。白蜡2元/斤,黑叶1.5元/斤,妃子笑2元/斤……这些数字变成了常态。不过时而也有变动:白蜡1.2元/斤,黑叶0.5元/斤……这样的低价出现在2002、2006等年份。他回忆,这两年天气都很不错,荔枝大丰收,价格跌得更低。

陈凤权说:“总而言之,近10年间荔枝价格一直很低,丝毫没有回升的迹象。”

收购价格走低,利润减少甚至亏本,果农们曾经的扩种热情也烟消云散。据广东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在2000年,广东荔枝的种植面积为467.83万亩,达到了历史顶峰,比1995年的294.17万亩增长将近一倍。在此之后面积虽略呈下降趋势,但一直保持在较为稳定的水平:2002年385万亩,2003年391.35万亩,2005年421.21万亩,2006年413.46万亩,2007年400.32万亩。

面积基本稳定,每年的产量和价格基本由天气决定。“凡是风调雨顺的丰产年份,荔枝价格肯定大跌。”这成为不少果农总结出来的经验。

果农弃管

价格一蹶不振,果农的心态也出现了变化,不少人开始将果园弃之不管。在电白的沙琅、观珠等镇,众多果园被果农们荒废不顾,即使到了收获时节,果树上的荔枝也是零零星星。

“果农其实是左右为难。”陈风权说,不投入管理的话,果树根本没收获;如果投入成本进行管理,价钱不高甚至会亏本,真的是很难选择。

陈风权介绍,以前价格高的时候,果农很舍得下肥,但现在种植荔枝基本上很少施肥。即便如此,农药、人工等成本也是必不可少的。“喷药才能防治病虫害,采果的时候必须要请人工。折算下来,每斤荔枝至少要卖到1.2元才保本。”

其他的荔枝产区情况类似,许多果农甚至开始砍树。

饶平农业局种植股副股长余少武介绍,2008年,该县的荔枝产量接近2万吨,但是今年只有0.6万吨左右。“根本不是天气因素的影响,完全是果农平时的管理问题。”余少武提到,由于2008年当地的荔枝收购价普遍在0.5元/斤以下,果农干脆放弃了管理,才导致今年的严重减产。

在高州泗水镇,有着15年种植荔枝经验的果农张淦源细心管理着他的900多棵荔枝树。“虽然品种全部是黑叶。但是我平时该施肥就施肥,该用药就用药。”据介绍,他种植荔枝的成本,至少也要1.2元/斤。

张淦源说,要是别人也按照他这样的方式来管,根本连成本也收不回。“但是我每年会将荔枝拉到东莞、广州,每斤能卖到2元,除去运费还有点钱赚。他说,虽然这样比较辛苦,但是种了那么多年荔枝,想放弃也很难了。

不过,像张淦源这样坚持的果农,在高州已不多。高州水果局生产科科长钟天权说,在上世纪90年代,当地曾出现过好几个面积达到2万多亩的大果场,但是由于近年来价格过低,根本无法经营下去,现在只能荒废。市场饱和

鼎盛一时的“岭南果王”荔枝,为何陷入如此困境?

面积过大,产量太高,导致市场饱和,价格低迷。这是许多人的共识。

华南农业大学中国荔枝研究中心陈厚彬教授分析,目前的荔枝生产,普遍存在地域、品种、季节上的不平衡,导致季节性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这是荔枝价格10年来难以翻身的根本原因所在。

陈厚彬介绍,目前荔枝有粤西、粤中、粤东、福建、海南以及桂东南几大主产区,但其中2007年粤西与桂东南产区的荔枝面积总共有564.8万亩,产量达93.24万吨,分别占全国的64.8%和64.3%。产地过于集中,导致生产地域不平衡,从而出现了销售瓶颈。

陈厚彬说,目前各荔枝产区都有自己的主栽品种,比如桂东南以黑叶、禾荔为主,海南主产妃子笑,粤西地区主要生产黑叶、白糖罂和妃子笑。但是据统计,黑叶和怀枝两个品种共占荔枝总面积的60%左右。品种过于集中和单一,形成了品种结构的不平衡。

他还计算,我国荔枝收获期从4月下旬至8月下旬,其中6月中旬至7月下旬的产量占总产量的近70%。每年荔枝总产量140万吨,70%就是98万吨,要在短短的45天左右的时间内将那么多的荔枝销售完毕,每天的销售量就至少要达到惊人的2万吨。

专家如是计算,果农们的感受更为直观。“太多了!”陈凤权说,荔枝产量这么大,消费者早就提不起太大兴趣,价格肯定起不来。

出路何在

如何解决荔枝的销售难题,成为许多人士关心的问题。仁者见仁,不少建议摆上了台面。

一些专家提出,要想提高价格,应该适当的改善种植品种,合理搭配早、中、晚熟的品种结构,以延长销售时间,缓解压力。钟天权介绍,目前在高州的一些乡镇,已经有果农将黑叶、白蜡等品种改种桂味、妃子笑等,取得了不错的收益。

不过,陈凤权认为,通过调整荔枝品种的种植结构,只能在短期内提高价格,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比如以前妃子笑种得少价格高,不少果农都改种。但是近年来价格还不是也一样下跌?他还提到,通过母株嫁接的手段改品种,挂果往往需要两年的周期,“这段时间果农没有收入,谁会愿意花这个成本呢?”

陈凤权说,要想改变荔枝的销售难题,关键还是在于扩大市场,提高出口量。他认为,现在荔枝的出口量太少,整个茂名没有超过1万吨。“充分打开国外市场,将更多的荔枝卖到国外,我觉得才是可行的办法。”不少果农也呼吁,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建设较为先进的水果保鲜冷库,扩大出口量。许多人认为,在这一方面,政府做得明显不够。

对此,陈厚彬也认为,目前荔枝产区的冷库建设还比较落后。不过他表示,完全由政府来出资建设保鲜冷库不太可能,可以采取补贴的方式进行适当的支持。

陈厚彬说,其实这些年来,各级部门都加大了对荔枝行业的扶持力度,科研经费逐年增加。他介绍,从1995年到2005年十年间,全国荔枝产业的科技投入总共只有1700多万元,但2005年之后,国家相继启动了“国家荔枝产业技术体系”、“公益性农业行业科研专项”等多个项目。其中,仅“国家荔枝产业技术体系”这一个项目,每年的投入就达1070万元。

“在科研资金的有力支持下:荔枝产量每年都有提高。”陈厚彬说,2005年全国荔枝总产144.6万吨,到2007年提高到了169.82万吨。“各级政府还积极采取措施促销,吸引客商到果园收购,提升价格。”

猜你喜欢

妃子笑荔枝果农
日啖荔枝三百颗,会上火吗
樱桃红了,果农笑了
田间地头“惠”果农
专家当保姆 果农心里稳
天赐珍果
——妃子笑
流翔高钙为果农把脉支招
ЛИЧИ: ЭКЗОТИЧЕСКИЙ ТРОПИЧЕСКИЙ ФРУКТ
千里采荔枝的鹤
荔枝熟了
壳聚糖复合保鲜剂涂膜与MAP保鲜“妃子笑”荔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