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思考

2009-08-19吴珍红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年15期
关键词:集中核算会计事业单位

吴珍红

摘要:事业单位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还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针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

1 事业单位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过程中的问题

1.1 思想认识的偏差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改变了过去的“单位批单位报”为“单位批中心报”。会计集中核算推行前,事业单位支出只要单位领导“一支笔”就可以报销,集中核算后,事业单位领导签了字,还需要中心总会计审核后才能报销。以前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得到有效消除,单位里的每项开支都经过严格审核,超标的、不规范的票据一律亮红灯,不予报销。有少部分单位领导认为设立会计核算中心,是财政部门揽权,剥夺了他们的财路,对中心工作不支持不理解,对本单位财务支出接受会计中心的制约和监督产生了抵触情绪,有意放松甚至放弃本单位财务管理。

1.2 管理方式的简单化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中心1人管10多个或更多单位的账务,大厅式的工作模式,难以对统管事业单位实施全过程的会计监督,表现在支出的合理性,发票的真实性难以把握,造成了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分离,失去了实地实施监督的优势。事业单位报账时,会计中心难以对单位的报账员送来的原始凭证的合法性、真实性进行审查,只能根据票据来判断,一是看单位报账发票的手续是否完备;二是看票据是否规范合法。只要手续完备,票据合法有效,不管反映的经济内容是否真实,都必须报销。会计中心整天忙于报账、结账和记账,无法顾及发票内容的真实性。会计监督职能难以真正实现,造成监督流于形式。

1.3 资产监管不到位

会计中心监管的重点应该是单位的财务收支,而目前会计中心仅仅监管了支出,对各事业单位的收入监管尚未介入。实行票款分离,按规定收费收入返还的资金直接缴入国库收入户,单位自己建立台账,与会计中心不发生任何关系,会计中心不做账务处理。这就形成了收入票据在国库,支出等会计档案在会计中心,资产及明细账在单位,事业单位的会计资料的完整性被破坏。同时,会计中心只具备核算功能,而财产清查有单位实施,会计核算与财产物资管理相脱节,特别是对固定资产,会计中心只核算一级总账科目,明细账仍由单位报账会计登记,财产物资仍由原单位进行管理。

1.4 会计核算中心与财政部门对接上存在缺陷

会计核算中心主要负责大量的会计核算,并未直接参与财政部门内部职能机构工作,因此对财政部门的业务,对监督政策的变化和重点无法及时掌握,这样会计核算中心就没有能力和条件真正实施财政监督管理。在专项经费拨入时,有些单位混淆不清,会计中心又不得了解,造成单位挤占挪用,专项经费核算失真,形成专项资金“跑”“冒”“滴”“漏”,支出效率不高。而财政部门认为事业单位统进了会计核算中心,以为“一统就灵”,放松了财政监督,形成了新的监督漏洞。

2事业单位完善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相应对策

2.1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收付的相互融合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是财政部门公共财政改革的两项重要内容。其目的是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加强会计监督,有利于财政资金统一调度,降低财政资金的运行成本。会计集中核算的顺利实施和稳健运行,为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打下了良好基础,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保证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全面性及会计信息的可利用性,有利于对单位收支情况的全面了解,保证单位会计核算的完整性。

2.2 强调事业单位作为预算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和财务管理职责

会计集中核算并没有取消单位的会计主体,会计主体仍然是事业单位本身。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只是改变了单位的会计核算行为,并没有剥夺单位的财务管理权。会计核算中心拿走的是日常核算业务,但事业单位的独立核算性质不变,财务管理形式不变,收入的组织和支出的安排不变,制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组织单位收入、控制经费支出仍然是事业单位自己的事情。

2.3 强化预算管理,建立一套科学的公共支出预算管理体系

要进一步推行预算管理改革,制定科学和符合实际的定员定额标准,改进和完善预算支出科目体系,早编、细编预算,通过提前编制预算,延长预算编制时间,使预算细化到各个部门及各个项目,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事业单位所有的财政支出到要严格按照规定标准和相应的科目列入预算,预算一经审核批准,财政部门和单位都要严格按预算执行;财政部门要对各部门实行从预算编制、预算下达、资金拨付到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管,并追踪问效,切实强化预算管理,为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会计核算中心通过核对各部门预算指标情况,严格控制用款进度,对预算指标实行即时控制,杜绝超预算计划用款。

2.4 完善内外监控制度,杜绝内部腐败

由于财政性资金集中管理后,财政资金的风险也大为集中,必须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立内部制约机制,防范风险。每一笔支出都应实行事前审核,核对金额,在保证凭证真实、准确、合理和合法后,才能通知银行付款。要按照“管得住、行得通、效率高”的原则建立和健全大额费用的审批制度、超指标审批制度、超用款计划审批制度、大额借款审批制度及单位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明确责任。提高单位财务的透明度,让社会和群众来监督,形成监督合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2.5 完善财产管理机制,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

财政部门要严格界定固定资产范围,使会计中心能够统一固定资产入账口径;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审批制度;健全固定资产账务审核制度,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基础工作,做到入账时有验收,领用时有登记,保管账与实物一致;落实固定资产使用责任人制度。事业单位的领导首先要克服“重钱轻物”的思想,要安排专人对单位财产的管理。会计核算中心通过定期全面清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和单位财产管理员进行对账,及时掌握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变动情况,做到账实相符。各监督检查部门应加大对事业单位财产物资的检查监督力度,最大限度地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

2.6 事业单位应明确经费开支标准,规范经费支出渠道

尽快制定一套统一的和切实可行的经费支出标准,统一执行,从而在制度上遏制事业单位在费用支出上互相攀比和滥发钱物的现象。

总之,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是贯彻落实中纪委全会和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关于进一步加快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精神,对政府支出管理和会计核算模式的一项有益尝试。实践证明,尽管目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完善,但在加强财政资金支出管理、改变会计核算方式、预算执行情况控制等方面都已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我们应充分认识集中核算改革的重要性。明确会计中心作为预算执行机构的地位,以预算执行为主要任务,转变工作职能,理顺内外关系,尽快从以财政集中收付制为主要形式的会计核算中心改革,向规范的国库集中收付制过渡。

猜你喜欢

集中核算会计事业单位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