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基本技术方法探析

2009-08-19郭学军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年15期
关键词:土地整理技术方法内涵

郭学军 陈 琼

摘要:土地整理项目是土地整理工作开展的主要形式,具有多目标、多管理层次、多管理部门等特点。本文介绍了土地整理的内涵,重点探讨了适应于我国国情的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原则和技术方法。

关键词:土地整理;内涵;规划设计原则;技术方法

1 土地整理的内涵

土地整理的实质是通过对土地利用环境的建设,消除土地利用中的制约或限制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保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土地资源的要求。其内涵包括以下方面:

土地整理强调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相互结合。土地整理必须以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基础;而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要有良好的土地生态环境作前提。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必须以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为前提;而土地资源保护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上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也是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土地整理必须把开发利用与保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土地整理本质是不断提高土地资源的经济供给能力。上地整理是通过影响土地的经济供给因素,如提高土地经济能力和数量,从而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土地整理来提高土地资源的经济供给能力,是解决上地利用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土地需求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

土地整理追求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的协调统一。土地整理应追求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做到生态上平衡,经济上有效,社会上可行。

2 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原则

2.1 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荃本国情,如何靠有限的土地养活占全球约1/5的人口,唯一有效的途径就是努力提高我国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从这种意义上讲,我国土地整理的实质就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整理前后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是否得到提高,提高是否明显,都是衡量土地整理成功与否的关键.土地经营粗放是我国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提高土地利用率就是要减少未利用的荒地以及闲置低效用地的数量,扩大可利用土地的规模。土地产出率是土地质量的根本体现,提高土地产出率是我国土地整理的根本目的。提高土地产出率就是要通过改善和提高土坡肥力,建设和发展农业生产的外部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增加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农作物产量。因此,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应该本着上述原则,指定科学有效的土地整理方案和措施,通过对项目区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达到整理后土地投入适当、土地利用充分、土地产出可观的目标。

2.2 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较长规划时期内,根据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以及土地本身的适宜性,对一定区域内土地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与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进行统筹安排的战略性措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综合性、战略性、指导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土地整理项目规划则不同,它是在对某一项目区土地整理潜力分析的基础上,统筹安排区内各业用地面积,并制定土地整理的具体实施方法与措施的过程。

2.3 杜会、经济和生态效应相统一

短时期内,土地整理的三大效益可能产生矛盾,但从长远来看,三大效益是保持一致的,且都能够从经济效益上得到体现,即土地整理对生态、社会的影响总能够从土地整理的长期经济效益变化中找到答案。在综合三大效益的同时,编制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还应该结合地区实际情况与土地整理发展时期的不同,确定整理效益的侧重点,制定满足要求的规划方案。

2.4 与相关部门规划相协调

土地整理项目规划首先应该在土地用途等方面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部门规划协调一致,然后才能在这个大方向上进行具体项目规划的细化与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较长规划时期内的土地用途必须通过土地整理项目规划对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得到实现,同时项目规划也不能随意更改用途。要达到土地整理项目规划的合规性,就必须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持一致。

3 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基本技术方法

3.1 系统设计方法

土地整理涉及地形地貌、土壤土地利用、产权调整、路渠沟建设等一系列内容,要达到可持续土地整理目的,必须把土地整理作为一个系统,将这些因素统筹考虑、使之协调一致,整体最佳,具体应包括:

面向问题设计。以因地制宜、最大限度满足土地利用要求和发展需要为原则,并通过可持续土地整理项目工程设计和施工,最大限度地消除那些影响土地合理、高效和方便利用的限制性因素。

整体性设计。土地整理过程中不仅要涉及整理区内的地形、地貌、土壤、气候、水文条件、水资源状况、道路、沟渠、土地利用方式和习惯、社会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还会与整理区外很多因素如道路、水系、地形、城镇分布等有关。整理区内的地形地貌影响甚至决定田块、沟渠、道路的设计,气候、水文条件和水资源状况、社会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或决定土地利用方式设计、沟渠路的设计,整理区外道路、水系、地形等因素会影响整理区内主干沟渠路的线路设计,城镇布局会影响整理区内的土地利用设计,而且很多因素之间还有相互影响。因此,土地整理项目工程设计中,必须把这些因素作为一个整体来全面考虑,使土地利用系统内部及其与环境之间能相互祸合,以避免不良情形的发生。

与自然相融性设计。土地利用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工程设计产品应与自然成为伙伴,与自然相互协调、相互融洽。这就要求我们对生物多样性进行最大限度的保护,即要求项目工程设计产品必须是生态型的。

系统优化设计。土地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土地整理就是对这个复杂的系统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工程施工实现整理区整个土地系统及其环境的最优化.土地整理项目的系统优化设计包括田块优化设计、路沟渠线路和结构优化设计、土地利用方式及其环境优化设计、产权调整方案的优化设计,同时还要求经济合理和投入产出的最大化。

3.2 工程勘测方法

地形测量;一般要求按1:2000的比例尺量测整理区内的地形地物,明确地貌形态、每个田块的高程、土地利用现状、现有道路沟渠的准确位置。这为规划路渠沟位置的确定和形式尺寸的设计、田块的设计和土地利用设计提供必不可少的依据;土地整理现状调查勘测:包括土城调查、测定,水资源供需调查,水文、气象状况调查,原有水利设施数量、类型、结构、可利用程度和农田灌排水状况及道路勘测,土地权属调查、量测、登记,土地质量调查评价等内容。

3.3 土地整理项目工程设计方法

公众识别法。注意对公众感兴趣的工程或存在问题的识别,重视、考虑土地利用本身的发展问题,而不是来自与整理项目有密切关系的委托人或用户的意见;广泛合作法。在整个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联合各个领域的专家,组合各个学科的知识,应用各种先进的经验;创造性设想法。可持续土地理项目工程设计中重视鼓励专业人员与项目区公众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交换观念法。用各种形式的媒体以及三维设计,交换各种设计的观点和设想;普及知识法.对于那些成功的或不成功的可持续土地整理项目工程设计及其己知的设计过程,应让每位公众和决策者知道。

参考文献

[1]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北京:中国农业版社,2002.

[2]王军.土地整理研究综述,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

[3]高向军.土地整理理论与实践,地质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土地整理技术方法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土木工程灌浆技术的应用实践及实施要点分析
基于制度变迁视角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研究
网球运动员双手握拍反手击球技术及训练方法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