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访“微观”西藏农村

2009-08-19西

西藏人文地理 2009年3期
关键词:安居工程马匹微观

扎 西

受访人张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采访整理扎西

西藏农民的开放性体现在何处?

张;一些日常微观的东西上很能说明西藏农民的开放性。

比如义务教育模式对西藏农、牧区生活习俗转变是有影响的。现在西藏自治区学校的教育学习和生活条件,横向比较也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另外,学校里的三餐是汉藏结合,专门请厨师来做,小孩回到学校以后,也要求家里做像学校一样的食物。这样时间长了以后,饮食结构也变化了。大部分家庭的饮食口味都有因为这个原因带来的一种变迁。

西藏人吃蔬菜以前大量的是从内地运,现在是自己种,西藏农村生产内容随之发生变化,而且冬天也想吃蔬菜,就有了大棚,生产季节也变了。种植的内容上,过去是以青稞和冬小麦为主,现在,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了。这应该被积极地视为追求生活变化的一个自然体现。

还比如西藏农村对马匹需要的转变。以前马是重要的交通工具,现在都是机动车,比如常见的拖拉机和小四轮。马匹都闲置了。因为马匹对草场有一定的要求,再进行喂养已经是个负担。有了市场经济后,现在马匹可以卖出去。

其实西藏农民宗教信仰上的一些改变也能说明问题。过去自然灾害频繁,无霜期很短,在冰雹来临、黑云压城时,人们是通过宗教祈求化解,现在用高炮打上去就解决了。以往的宗教生活也是需要很高花费的,人们现在也意识到这一点。比如,现在用电取代了酥油灯;过去家里有什么事,念经要请喇嘛,现在可以在家里放念经的CD。人们意识到可以用更经济的手段来维系信仰,并且,也有了更多的时间来用于生产活动。

西藏农民的观念中还有哪些固守的层面?

张:导致“固守观念”存在的原因主要还是受宗教影响。比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观念。对发展来说,有不小的障碍,弊端是容易满足。

固守观念也是长期封闭的结果,交流缺乏的结果,这也涉及到封建农奴制时期对人的禁锢。现在藏族男性几乎都穿汉装,出行和储物等都方便。即使民族服装也有好几套,更多是在节庆时穿戴。固守观念虽然有影响,但生活和文化并不是铁板一块,他们也在不断选择,在选择中改变。

从货币的使用上很看出观念的变化。藏族以前多是以物换物,以茶、盐为主,这些形式还在延续,现在,冬天也还是有用盐换青稞。但是,自两个“长期不变”以来,藏族人对货币的认识,以及投资的意识,改革开放以后更日见明显,开始买拖拉机、买大型牲口的一轮浪潮可以视为一个标志。这期间藏族人经营的开商店和机械化糌粑磨坊也增长明显。

西藏农民与内地农民的异同体现?

张:其实是相同的,仍然还是“等、靠、要”的惯性。相比来说西藏要严重一些,对国家的要求依赖更强烈一些。

同样把西藏和内地的农民看成是劳动力,他们的市场是不一样的。内地劳动力市场很大,人们可以去沿海打工。西藏的市场就很有限,让西藏农牧民到内地打工的社会成本很高,再比如,有语言上的交流障碍。另外,他们在实际劳动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也有过牧民发生高山反应。这是因为以前牧民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劳动强度,也没有相应的身体适应能力和劳动技能。比如运石头,都只能是用抱,就像体育比赛上抱石头一样。

如何看待安居工程对于西藏的影响?

张:安居工程是在考察西藏农、牧区近年生活变化时,应该着重认识的一个点。这是对西藏农、牧区影响都很大的一项行为,对于认识现在“新农村生活”具有重要性。虽然安居工程每年是在逐年推广,但是需求仍很大,以至于在指标有限的情况下,村民还需要通过抓阉来分配。

安居工程基本完成了人畜的相对分离。生活习惯也有转变。

城郊型农业在整个西藏农业体系中占什么样的位置?有何特点?

张:城郊型农业主要是以种植蔬菜为主,现在已经完全是商品经济的面貌了。非城郊型农业地区,主要还是自给自足,只有少量的农畜产品上市。

城郊型农业集约化成本比较高,但完全是面向市场的,管理水平高一些。可以说,代表西藏农业的一种未来。农产品也在出现新品种,很多东西不是西藏原有的,城郊品种以引种为主,大棚就是一个场所。而且西藏的东西颗粒饱满,水分多,口感好。并且刚好与内地反季,很有发展前途。

乡规村俗对西藏农民的约束有何体现?

张:“不能说谎,有难同当”的意识仍然起作用。比如,现在村子里面已经多见小商店,本村人去买东西,有钱付钱,没钱付粮,等秋收后再付账。由卖方记账,说多少是多少,但是都比较诚实守信。

猜你喜欢

安居工程马匹微观
光彩安居工程 点亮幸福之光
安居乐业逢幸事 喜迁新居过大年——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构建“安居工程”实现城乡扶贫一体化
盛装舞步竞赛马匹的设施和管理
马匹喝水
一种新的结合面微观接触模型
微观的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