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股市震荡考验中国宏观调控

2009-08-19

环球时报 2009-08-19
关键词:隔阂政治家从政

要反思的不是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王尚达

有民族认同的地方就有民族隔阂,中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间不可能没有一点问题。即使在汉族内部,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还会出现相互排斥的同乡会及宗族团体。因此新疆出了一次骚乱,不能说没有民族隔阂的因素,但这是不是主导因素,需要实事求是的分析。

新疆的民族隔阂在世界范围内看,并不是严重的。新疆有多民族定居,民族团结受到官方的强力推动,成为新疆以及全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新疆独立不是维吾尔民族的集体政治诉求,只是这个民族中极少数人的政治幻想,这在世界很多民族地区都存在。“东突”组织主张武力对抗中国政府,但他们是极少数人,这样的武装恐怖组织在英国、西班牙也都有。

新疆自治区成立几十年,稳定和民族团结是新疆社会大多数时间里的政治主调。出过一些问题,但制造问题的人社会支持度太低,因此社会很快又走回到稳定的正轨。与新疆周边的情况比一下,这个倾向可以看得更清楚。新疆周边的很多小国最近20年都陷入动荡,经济凋蔽,新疆是整个中亚地区经济发展最活跃的亮点,这很大程度上也是受益于政治稳定。

新疆也有一个不利因素,那就是中国太受世界关注,一些境外敌对势力把眼睛盯上了新疆。新疆成为西方攻击中国人权的一个靶子,这会使境内一些想闹事的人受到鼓励,使他们产生他们是正义的错觉。这些外部势力不可能把新疆怎么样,但却有可能给新疆的稳定制造一些麻烦。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成功的。它保证了全中国境内民族团结的主流意识形态,保证了各民族文化传统的延续,保证了国家对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也保证了各民族的个体成员都可以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但再好的民族政策都不可能彻底消除民族隔阂,一个单位里有不同民族,本民族间的员工肯定更容易成为朋友。不同的民族社区,肯定会有互相看不上的地方。就像北京人和上海人之间,也经常互相瞧不上。重要的是不能让这些隔阂的情绪扩大化,尖锐化。但这不是国家政策层面,而更多是社会治安层面的任务。

维护新疆稳定,以及维护所有民族地区的稳定,最重要的就是要随时抑制将民族隔阂情绪尖锐化的那些因素。毫无疑问的是,任何地方都有想制造混乱的人,在新疆也是一样。这其中有的是有组织和明确政治目标的“疆独”分子,随时找机会破坏民族和谐是他们的主要手段。也有普通想发泄对社会不满的人,他们也很愿意沾上民族问题的边,以便对社会的报复更有力量。对这些人,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强打击力度,在全社会真正建立法律的权威。要让他们每一次的破坏行为都付出沉重的代价。

还有境外的“疆独”和支持“疆独”的势力。对他们要准备进行长期的斗争。中国要利用自己不断增强的国力,在全球范围内打压、封杀他们,并尽可能消除、隔断他们对新疆地区的影响力。要采取更开放、更有实效的手段在新疆各族人民当中揭露他们的真面目,压缩他们的影响空间。

总之,我们必须坚信自己的民族区域政策,尤其要尊重这一政策长期执行带来的政治和社会现实,实事求是地解决新疆维稳尚存的各种问题。我们要知道,中国这么大,总会出一点问题,但我们决不能一出问题就自乱阵脚。解决问题的最大前提是要能承受这些问题。▲(作者是兰州大学世界历史与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

日本:“当官”不等于“从政”

【日本】加藤嘉一

曾有许多中国长辈对我说:“你应该当政治家,那就当官吧,尽快进你们的外务省。” 此话成问题,缺乏对日本政治的基本理解。

日本人说的“当官”与中国人说的“当官”有所不同。前者指的是,一个人进省厅,包括外务省、财务省等,在那里工作的人被称为“公务员”,也称“官僚”或“役人”。

为进入省厅,所有人都必须面对“国家公务员考试”,通过笔试和10轮左右的面试,才能被录取。最后被保留下来的人,就是“当官”的。所有工作者都是“考进去”的。“役人”们依靠时间和业绩,慢慢往上走,升职速度几乎与年龄相等。在所有省厅里,升到最高也就是中国政府部门的“副部长”级别,通常被称为“次官”。如果还要往上走,就要换个战术和途径了。

中国的“当官”则比较“暧昧”。凡是进入行政部门的,比如外交部、财政部、商务部等,应该叫做“当官”,但去中联部、中央办公厅,甚至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官方研究机构的,也可以说“当官”。

在日本,所有省厅的老板叫做“大臣”,如外务大臣、财务大臣、经产大臣等。他们都是组成内阁的“阁僚”,阁僚的顶点是内阁总理大臣,也叫首相。不过,所有阁僚都不是“官僚”,而是“政治家”。两者的区别何在?

相对于官僚是“考进去”的,所有政治家都是“被选进去”的,就是被选民通过成为议员后再开始从政历程的。施政的“决策权”在议员手上,而官僚有的只是“执行权”。在日本,真正的精英倾向于当官,因为只要你很聪明,能应考,就能有资格成为官僚。

相比之下,当政治家是需要很深政治背景的,不是门槛很高,而是门槛很窄,在很大程度上只会面向那些“太子党”,即靠自己家族背景上的资源优势,接着当政治家。小泉、安倍、福田、麻生,都是如此。它意味当政治家与所谓“背景”密不可分。官僚系统“机会均等”,就像大学考试一样。

既然把进省厅称为“当官”,被选为政治家是怎么叫的呢?用汉语说,就是“从政”。“当官”与“从政”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对于这一日本政治体制的基本特征,许多中国人,包括对日本政治很感兴趣的媒体记者们,也有着很深误解。

但在中国,许多人都把“当官”与“从政”混在一起。原因无非来自于中国人生存的政治环境,当官和从政之概念模糊不清,甚至从未意识到其区别何在。因为他们觉得所有跟党、政府有关的职位,都可以称为“当官”。

最近,中国媒体对于麻生太郎解散众议院后,迈向投票、开票期间的有关报道惊人的多。估计只有美国总统选举或与中国有关的特别方案在议会表决时,才会有类似详细的报道。若是英国、德国、法国等绝不可能。

问题是,那么多有关日本的详细报道被传送到读者面前,报道对受众的“对日观念”必然产生很大影响。

因此,中国媒体的记者作为信息的输送者,就非常有必要去主动了解日本的政治体制、经济结构以及社会文化等的种种现象和现状。很少有人看到一篇报道之后,立刻思考此报道的准确性、客观性如何。正因如此,媒体人的责任相当重大。

准确理解日本政治体制内的“当官”与“从政”这两个术语间的基本区别,对信息传播者来说,最好不要错过。▲(作者系日本旅华青年作家。)

猜你喜欢

隔阂政治家从政
范仲淹画粥苦读
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
从政敬业
如何上好小学高年级的音乐课
联通世界里的孤独与失落:对《通天塔》现实意义的探讨
中国现代文学中“墙”的意象
周公作礼
挽衣留谏
画语录
政治家与鞋 ——艾马德(约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