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危机视域下珠三角产业升级研究

2009-08-17魏丽华

商业研究 2009年7期
关键词:产业升级金融危机

魏丽华

摘要:我国珠三角制造业以劳动密集型、低成本、低利润、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缺乏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弱为基本特征。随着国内原材料成本上升、政策环境日趋严厉,珠三角制造业的困境日益明显,而金融风暴的袭击更是加剧了制造业的生存危机。因此,推动珠三角制造业产业升级,已经是迫在眉睫。

关键词:金融危机;产业升级;制造业创新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Upgrade Industries under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Pearl River Delta

WEI Li-hua

(Economics Department,Hebei Provincial Party School,Shijiazhuang 050061,China)

Abstract:Our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akes labour-intensive industry,low costprofit echnology content and additional value,absent self-brand,and weak core competitive power as the basic features.With the rising raw material cost and more and more severe policy,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dilemma is increasingly clear.Meanwhile,the financial storm make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risis more acute.Therefore,upgrade industries is urgent.

Key words:financial crisis; upgrade industrie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novation

产业升级是指产业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换过程,它不仅包括产业产出总量的增长,而且包括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其中,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可以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一、二、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权重的演化;(2)产业结构在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之间依次演变;(3)产业结构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演化;(4)产业结构从低加工水平向深加工水平的演变。

产业升级的中心可以包括价值环节内在属性和外在组合等两个方面的变动,这两方面都连接在同一链条中或不同链条之间相互关联中。全球价值链所关注的产业升级主要落实到以下四个具体方面: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产业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工艺流程升级是通过提升价值链条中某环节的生产加工工艺流程的效益,由此达到超越竞争对手的目的。产品升级是通过提升引进新产品或改进已有产品的效率来达到超越竞争对手的目的。产业功能升级是通过重新组合价值链中的环节来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升级方式。价值链条升级是从一产业链条转换到另外一条产业链条的升级方式。对以上四种产业升级方式,众多研究表明其内部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Gereffi,1999)。学者们普遍认为,产业升级一般都依循从工艺流程升级到产品升级再到产业功能升级最后到链条升级。这一升级规律基本上可以通过东亚众多国家工业化进程来加以佐证。此外,产业升级过程中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随着产业升级的不断深化,其也是参与价值链中实体经济活动的环节变得越来越稀少的一个过程。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全球产业转移实际上是高低不同附加值的价值环节,在空间上的一次优化调整和再配置。

珠三角制造业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简单加工制造,现在制造产业主要集聚在纺织、家电和电子产业。近年来,随着珠三角制造业的发展,这里俨然成为了“世界工厂”,其对地方经济的繁荣,产业的发展,功不可没。然而,伴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演变,尤其是金融风暴的袭击,使其现有的产业发展遭遇到了严重冲击。在当前严峻的形势下,转变过去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推动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使其按照一定的升级路径依次演进,已经是迫在眉睫。

一、珠三角地区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一)“加工厂”的角色定位使其发展日益艰难

尽管珠三角已经初步成为全球性消费商品制造业基地,建立了数以万计的工厂,组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消费品制造体系。如东莞生产的电脑主板、扫描仪、显像管、微型马达等,已占到全球市场份额的15%-40%,深圳的钟表占全球市场的四成以上。但珠三角企业及其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度和影响力甚微。由于其模仿能力强,创新能力差,所以在技术密集型产业和一些资本密集型产业,产业升级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制造基地。而跨国公司正是根据成本和市场优势,选择了珠三角在其产业分工体系中承担起全球加工厂的角色,“技术在外、资本在外、市场在外,生产在内”就成为了珠三角制造业的主要特点。

(二)徘徊于“产业升级”或“产业转移”之间

正是由于珠三角地区充当了世界加工厂的角色,在“劳工荒”、“电荒”、“油荒”、原材料涨价、通胀、人民币升值、环保、税收及其他产业政策调整等诸多压力下,珠三角的制造企业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中,昔日繁荣的珠三角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日子越来越难过。目前,许多企业面临“产业升级”抑或“产业转移”的两难抉择。

就实现产业转移而言,已有部分企业迁移到江西赣州等内地城市,就目前来看,珠三角企业未来主要的迁移地可能是中部地区,这也符合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的国家调控思路。由于中部地区的土地及人工成本较珠三角廉价,再加上有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工贸易企业从珠三角迁移到中部地区,可以节约不少成本。但决定企业是否迁移的因素很多,珠三角已经形成了加工贸易完整的产业链及服务配套,并且珠三角靠近海外目标市场,具备信息、物流等方面优势,这些都是企业内迁需要考虑的。因此,珠三角加工贸易企业的这些新选择仍然是在“穿新鞋走老路”——靠成本优势,而不是提高产品附加值来获得利润。因此,“转移”或可解一时之痛,但难解长期之忧。

“产业升级”对珠三角的企业来说,也颇为艰难。目前在珠三角,有关产业的转型更多体现在政府的大动作上:香港政府为了支持在珠三角港企的转型,将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深圳政府在一面提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也开始注重当地重工业的发展;广东省则在”十一五”期间将致力于打造重工业强省作为发展目标。从以上的种种举措来看,珠三角无疑将加大对重工业的投入,具体落实到企业层面,特别是对大多数制造企业来说,由于前期缺乏相应的积累,跟上这样的升级转型脚步并不容易,因此升级和转型方向的选择显得至关重要。

(三)形势严峻,众多企业发展日益艰难

正当珠三角的制造业在这一尴尬的两难境地徘徊之时,从2007年末由美国次贷危机吲爆的全球金融危机更是把珠三角的制造业推到了风口浪尖。有数据显示,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广东的五六千家鞋厂中关闭的大中型厂家就有一千多家。在惠东的三千多家鞋厂中,在两三个月内中小型的工厂就关闭了四五百家。珠三角地区遭遇困境的,不仅是制鞋企业,其它像制衣、玩具加工、电子加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都出现了同样的状况。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第三季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减缓至9%,比去年同期锐减2.8个百分点,对中国的出口商造成了影响,由于出口增长减缓,一些企业陷入困境。其实早在来自国际的金融危机向这里袭来之前,在过去的一年里,在东莞和附近城市开始感觉到来自用地的种种局限以及越来越多大环境问题之时,来自其它方面的一场“风暴”也向这里的私营企业主袭来,包括劳动力短缺、电价上涨、劳动法从严、人民币的稳步升值以及原材料成本上涨等等。而如今,这些企业则更必须应对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和订单减少。

据广州海关统计,2008年1-5月份,珠三角地区鞋类出口企业有2428家,比去年同期锐减2331家,接近一半的珠三角鞋类出口企业今年已经没有出口实绩。1-5月份珠三角地区出口各类鞋9.4亿双,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25.7%。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其在冲击金融体系的同时,也深深的冲击了实体经济。在以外向型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珠三角地区,这一危机已对地方经济产生不良影响。以港澳台资企业为主的外企迁离及关停现象与早年外资企业大举进入珠三角的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二、珠三角地区制造业面临困境的原因

珠三角地区的现行经济增长方式有两个主要的特征。一是典型的外资导入性增长模式,尤其是港资、台资和华侨资本在广东的工业中占有极大的比重。外向带动在过去的20年间是广东的主体发展战略,这个发展战略带来的主要矛盾是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外资,缺乏自主和内部创新的发展动力。另一个主要特征是资源投入性增长,尤其是资本投入,其具体表现和结果是典型的速度型效益。港商在珠三角地区的投资主要是来料加工型企业为主,主要涉及纺织服装、鞋业、电子等行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居多,虽然得改革开放先机,以加工型企业形式率先分享了改革开放的成果,然而其长期安居于产业链低端,十几年都没有提升产业层次,以投资求速度,以速度求效益,使得经济成长基于资本资源投入更高速的增长上,最终形成粗放、高耗以及纯粹以外延扩展为主的发展方式。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产品,并面临全球化竞争,它们已经率先尝到了产业发展长期处于价值链和产业链低端的苦果。

(一)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产业链的低端

当前,珠三角参与国际分工比较优势仍然是丰富劳动力要素供给;相对而言,资本、技术、知识要素的供给不具有比较优势,尤其是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不具有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按照比较优势定位的国际分工位次,珠三角多数产业仍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位次上。主要体现在:(1)相对于货物贸易,广东服务贸易还比较落后。由于服务产品主要是技术、知识密集使用的生产部门,珠三角的比较优势不明显;(2)在工业生产中,作为资本技术要素密集型的装备制造业不具有优势,产品也缺乏竞争力。因此,在出口产品中,成套机械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精密仪器、数控机床等产品的比重还很小。

就珠三角引以自豪的高新技术产业而言,也面临着出口量大与产业竞争力弱、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大而获利能力低的矛盾。如广东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总量居全国首位,但这种以OEM为特征、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导、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仍然依赖进口,主要依靠吸纳IT产业转移和外资企业提供的技术服务实现技术进步,自主研发与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自有品牌发展滞后的产业发展格局,不仅导致本地企业与外资企业的技术差距不断扩大,而且使得产业一直停滞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进而形成技术创新的所谓“路径依赖”。

(二)在全球价值链的定位中处于低端

尽管近些年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不断扩大,但总的说来,珠三角目前仍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垂直分工阶段,虽然这种分工格局可以发挥接近无限供给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但却使珠三角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现代产业发展是一条环环相扣的价值链,包括研发、设计、制造、组装、采购、库存、营销、运输等环节。在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技术含量不同,所包含的价值也就不同。一般说来,研发、设计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较高,制造其次,而组装加工环节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最低。在加工制造业中,通过外商投资和国际化生产建立的生产基地和生产环节,多数还属于中低技术和劳动密集型的生产,主要是搞贴牌加工生产,进行模仿、组装,处于世界制造业价值链体系的低端环节,研发、制造等产业链的中端和高端环节往往不掌握在我们手中,相当部分加工贸易产品的要素报酬较低,加上跨国公司研发和品牌经营两端的挤压,产业的附加值很小。中国加入WTO以及后配额时代的到来,给珠三角外经贸发展带来巨大历史机遇,但贸易摩擦多发期的接踵而至又使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体的珠三角制造业的外贸出口面临严峻考验。

(三)宏观形势与政策环境日益趋于严峻

就国内宏观环境而言,出口退税率降低、人民币不断升值、最低工资标准不断提升、原材料价格上涨、加工贸易政策调整、两税合一、《劳动合同法》实施、社保劳保标准提高,以及环保要求提高、劳动力短缺、水电紧张等等十余个因素,导致大批制造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

此前,从2007年7月1日起,中国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被取消,服装等2268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也被调低;紧随其后的7月23日,我国又公布了新的《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限制类商品目录中新增商品类别涉及塑料原料及制品、纺织纱线、布匹、家具、金属粗加工产品等多个行业。对列入限制类的商品将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实转管理,并配合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对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实行差别政策。贸易新政的影响力也是非常巨大。

以玩具产业为例,其今日的困境就是上述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国的玩具产业起步较早、国内购料比重高、融入本土经济程度深,已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条。但近期宏观政策调整和国内外经济环境趋紧相互叠加,使玩具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玩具产业中的小企业居多,对政策和环境变化适应能力薄弱,其利润低、融资难,对成本上涨的消化能力差。而人民币升值速度、通货膨胀加剧程度等均超出此前市场预期,自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幅度接近20%,为防止经济过热去年央行连续6次上调贷款利率,成本急剧上升导致许多玩具小企业大量倒闭,也引发今年以来大批玩具出口小企业退出竞争。另外,我国玩具产业长期以来停留在低层次加工阶段,品种集中在附加值较低的普通塑料和填充玩具,且大多采取贴牌方式,今年欧美、日本等近40个国家或地区纷纷出台新安全环保标准,进入门槛抬高将继续增加玩具出口难度。

可以说,珠三角危机折射出中国制造业的现状,那就是低成本、低利润、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缺乏自主品牌为基本特征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一旦低成本的比较优势丧失,面临的危机就不单纯是生产危机,而是生存危机。制造业内忧外困的发展背后的经济信号就是制造业已经到了进行产业升级的关键点。企业必须放弃过去的”人海战术”,反思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塑造来提升生产效率,并加快生产技术的升级换代。引导制造业提高技术含量,提升品牌意识和创新意识,加速产业升级,已经成为必然。

三、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的战略选择

珠三角的加工制造型企业在丧失了低成本的优势以后,未来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研发和创新为动力,努力提高制造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动产业升级,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加快产业的战略转型,向技术等内生性优势转变。

(一)以危机为契机,不失时机的调整企业战略,以技术、创新与品牌为核心推动产业升级

随着珠三角的发展,产业结构高技术化需求日趋明显。面对此次金融危机的袭击,企业应深刻吸取以往粗放式发展带来严峻后果的教训,并以此为契机,不失时机的推动传统制造业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从制造业转向高新技术和服务业进行升级。而在产业升级的进程中,传统制造企业积极适应经营环境的变化,主动的调整自身发展战略,以市场化需求为导向,以企业长远生存发展为目标,以技术、创新与品牌为核心,积极寻求内生型发展之路,通过提高技术水平或多元化经营,实现产业升级。

具体来说就是:(1)加大技术研发力度,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并把改进产品与改造企业并重。更新设备,改造工艺,完善产品功能,改造企业的研发、设计、加工和装配、管理、销售、使用乃至回收的全过程,将高新技术注入产品本身,实现机械、电子、信息的融合和一体化。特别要注重用软件技术对老设备、传统生产过程的改造。同时,还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选用先进、适用、成熟的技术进行改造,力求减少投资的风险。(2)选择切实可行的自主创新战略,以技术创新为推动力,打造节约型、环保型的制造业技术基础。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升级的最直接推动力,也是节能降耗的关键。坚持高效益、高技术、低消耗、广就业的发展价值取向,推进制造业发展与环境的和谐性。(3)实施品牌战略,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转变。在整个国际分工链条中,发达国家凭借资本、技术、人才、营销等优势或先机,占据了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和服务市场,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国际分工链条的末端,成为全球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国际分工收益严重不对称。因此,我们要摆脱过去的发展模式积极探索新出路、新空间,着力培育产品的自有品牌,并把握产品的前瞻性趋势,将现代文明和文化遗产结合进行产品定位,设计和挖掘自己的文化特色品牌,实现从贴牌到创牌(从OEM到ODM、OBM)的转变。在完成产业升级的同时,实现在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上的高端定位。

长远来说,中国的优势不能永远是劳动力成本低,而应是有更多的创新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说,珠三角的产业升级转型开启了”中国制造”的新时代。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企业提高品牌意识、加大研发投入,也需要地方政府升级产业配套的相关政策措施。

(二)政府的战略引导与政策措施不可或缺

在积极推进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其主要体现在:(1)从长期、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关停并转一批粗放型经营、附加值低的企业,整合企业发展规模,实现规模化、集群化、效益化的产业生产方式;(2)创新外贸发展方式,多元化拓展进出口市场,积极引进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优化加工贸易产业的区域布局,延伸加工贸易产业链;(3)从政策角度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开拓国内市场,创立内销品牌,推动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化经营和资源合作开发,支持一批企业发展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品牌的跨国经营企业;(4)加大政府对技术研发的投入,通过建立政府主导的研发中心,为本地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降低自主研发的风险,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回报。多措并举的实现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实现内外需联动的开放型经济战略转型升级。

就珠三角区域而言,这里的土地已经满负荷运转,刚性的土地供给使得区域内众多企业面临产业升级和转型,以提升价值链。地方政府陆续提出了一系列整改计划,清除一些不受欢迎的工厂、能耗大户以及污染严重的企业,为高端产业发展留出发展空间。过去几年,向外迁移的还主要是电镀、皮革、印染等污染型企业,而现在,一些制鞋、玩具、服装、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也走上了迁移之路。目前,珠三角工业集中的宝安、龙岗两区,东莞的许多镇,广州番禺市、佛山的南海、顺德等地区,企业向外转移现象最为明显。

根据深圳贸工局的不完全统计,自2005年以来,共有500多家企业迁出深圳,年产值约150亿元,占全市2006年工业总产值的1.3%。外迁企业所从事的行业主要是电子元器件、塑料制品、金属类、玩具制造和服装类企业,占全市外迁总产值的80%。事实上,中小型企业的倒闭或迁离为大企业赢得了发展空间。如东莞市政府提出“腾笼换鸟”总体思路,即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把劳动密集型低端产业转移出去,腾出发展空间,吸引和承接高端产业和人才。深圳市则划定“生态控制线”,控制线以内的工业企业必须全部退出。也是地方政府在促进产业升级转型与保证地方经济发展二者并重的典范。

参考文献:

[1] 张辉.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转型和升级[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 徐春梅.2008珠三角制造业去留两难[N].中国经营报,2008-07-13.

[3] 胡笑红.出口难度增加 中国玩具出口企业数量骤降过半[N].京华时报,2008-10-14.

[4] 曹正.资源约束下中国制造业的战略转型[J].中国经济问题,2008(5):46-50.

(责任编辑:李江)

猜你喜欢

产业升级金融危机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培育探究
江苏省OFDI产业升级效应浅析
我国生产性物流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升级的策略分析
濉溪县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
中国未来两年内是否会发生金融危机?
关于福建自由贸易区发展理念和辐射带动海西产业升级模式的探究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商贸流通业集聚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