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求格调的城市

2009-08-17

中华手工 2009年8期
关键词:田子坊石库门莫干山

蔡 少

[土壤]

丰裕的物质条件,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以及上海人高品质的生活情趣,为上海的创意之花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格调是这座城市的血液

有人说,如果缺少了有格调的上海,或者缺少了上海的格调,不知道会少去多少谈资。

格调,是上海的态度。

这是一个从滩涂上建设起来,一开始就由西方文化主导的城市。著名的宝庆路3号,曾经是上海“染料大王”周宗良的私人宅邸。这座看似寂寥的陈旧宅邸里,每逢周末,一群“老克勒”从四面八方涌来,在巨型客厅里举行舞会,用他们的话说:“这叫nomeparty,40多年前,我们每周都举办。”“老克勒”,class的谐音,表示上流阶层,象征着品位与格调。

这些家世显赫的“老克勒”,是西方流行文化的拥趸。儿时培养出的生活习惯和喜好保留至今:刻意修饰装扮,恪守绅士淑女言行,精通吃喝玩乐。这些明显异于同龄人的洋派言行,致使他们成了一个只存在于上海的特殊群体。

著名作家叶孝慎便撞见过这样的场景。他有一位初中同学高尚德,是杜月笙手下的八大金刚之一高鑫宝之后。“文革”中,高尚德被打成牛鬼神蛇,每天扫厕所干脏活。当时上海人都没有喝咖啡的习惯,一块1毛多的咖啡糖都是奢侈品。但他总要去通源食品商店买4毛钱一斤的咖啡渣。有一天,叶孝慎去高家,家刚被查抄过,唯一的茶几被收走,沙发也被抬走几个,剩下的个也被破坏得残破不堪。高尚德穿着破旧但整齐的中山装,喝两口咖啡,再慢吞吞地朝后仰着坐到那面连外包布都没有了的弹簧沙发上去。“似乎,高尚德的一生,都在那种满足里了。”

“老克勒”无愧海派一绝,那份肆无忌惮蔓延着的怀旧情绪,那些根深蒂固的习惯,正随着时代变迁逐渐淡去。但那种渗透血液的对生活品位、格调、情趣和体面生活方式的追求,依然为这座城市保留了一番别样的味道。

冒险家的乐园,从来不缺仰慕者

在世界的眼中,上海好比传说中的福地香格里拉。

无论是上个世纪30年代,还是改革开放30年来,这座城市不断吸纳来自四面八方的人马。他们带着各自的故事前来,也丰富着上海的故事。

黄埔江边,充满着时光沉淀的美感。和平饭店是其中最亮眼的一个,多少年来,这幢A字型的坚实建筑,

直是名流出八的殿堂。从那个黄铜旋转门外转进来了美国的马歇尔、司徒雷登、卓别林,法国的萧伯纳,中国的鲁迅。在这里喝咖啡是一种独特的感受,氤氲的咖啡香气,那是多少年来点点滴滴留下来的气息。

因独特的历史关系,上海聚集了众多名门。东平路—号的席家花园是一幢独立的西班牙式别墅,它原先是民国政府中央银行行长席德贤的寓所。经过精心的装修,这里成为最具上海风隋的餐厅,一开张就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张国荣、曾志伟、谭咏麟慕名而来,谢晋的恒通公司近在咫尺。1999年初夏的某一天,一个戴墨镜的洋人在两个彪形大汉的簇拥下推门而入,“那不是迈克·杰克逊吗?”

近代史上,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如今,这里成了精英扎堆的地方。这里制造了众多的发展机会,诞生了越来越多的金领和富豪。他们流连于上海各大高档场所,比如3号、5号、18号以及1089号。在那些消费以美金换算的场所,推杯换盏,永远不会寂寞。

也许是上海正全力以赴地重现自己上世纪30年代的辉煌,也许是越来越国际化的上海显得越来越包容,上海人不再以上只角、下只角,浦东人、宁波人、苏北人来区分,取而代之的是以不同生活方式而划分的群体。在这座顶着“东方巴黎”桂冠的城市,那些收入丰厚,追求格调生活的人们成为重温上海旧梦的中坚力量,这里有的是热闹和繁华,没有人再理会你是上海人还是外地人了。

艺术地标:莫干山50号

如果说上海是一座商业的城市,那么上海更是一座创意之都。

丰裕的物质条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以及上海人高品质的生活情趣,为上海的创意之花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想要了解上海的当代艺术,“莫干山50号”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名词。它吸引了参加,蝴斯双年展的艺术家周铁海、丁乙、徐震等人前来落脚,香格纳画廊、东廊艺术、比翼艺术中心等艺术机构也在此落地开花。

这是一个由旧纺织厂厂房改造的占地3545亩的艺术社区,聚集了120余家画廊和艺术家工作室。人们习惯把这里称为“莫干山”或者“莫干山50号”。与北京798艺术社区一样,莫干山50号是艺术青年喜欢的非主流生活地带,也是上海规模最大的艺术家聚集地。

走进莫干山50号的大门,穿街过巷如同进入了一个热闹的交易市场,越是偏僻的小巷里越是挤满了面积不大的艺术家工作室,厂区内的醒目地段和大面积的厂房被设计公司、画廊租用了,新开张的西餐厅抢占了入口处的黄金地段,原本破旧的门房经过改造,成为时髦的餐厅。在4号楼的一楼,有许多年轻的艺术家在此寻梦,工作室里展出水准不一的作品,但都有美金标价。

艺术的力量给老厂房注入新的生机。短短几年时间,最初对艺术并无了解的厂房出租方已经意识到艺术是拯救这片废弃厂房的法宝,在曾经几乎与艺术无关的办公室里,如今摆满了艺术类杂志,连原本只对纺织话题感兴趣的老工人,也可以熟稔地和来访者谈谈艺术区内的知名艺术家。艺术除了带来名气,还带给莫干山50号巨大的经济利益。尽管说不准哪一天这里就拆迁了,但依然不断有新的公司进驻。

上海有无数个曾经没落的角落,而这些角落,很可能就是下一个最In的时尚潮流的策源地。

下一个时尚潮流的策源地

1000个上海人会有1000个喜欢上海的理由。每一个理由都由无嚣个细节构成。

上海注意保存老的建筑,并在老的建筑上挖掘新的元素。以前一说的衡山路、淮海路,动不动就是打造成中国的香榭丽舍大街、中围的第五大道,而现在的改造,更注重对本地文化的开掘。在著名的田子坊,泰康蹦乃然是市民的泰康路,整个街区进行着完美的原生态保护,而不是故作姿态的景点。

田子坊成了老外和有海外背景的华人最愿意扎堆的地方,不仅有23个国家和地区的老外及华人在那里开了240多家小店,而且每天从早到晚,小弄堂里都有外国游人来来往往。在泰康路420米长的马路两旁是中西混杂的老式弄堂,既有清朝时期的乡村民居,也有中式石库门、新式里弄和英国式城堡建筑,还有与石库门犬牙交错的里弄工厂。

田子坊的创意之火,吸引了各地人士,纷纷效仿田子坊老厂房保护与改造的模式。然而田子坊的创意之路一刻没有停止,很快从弄堂工厂扩展到紧邻的700多户居民石库门。国内外的创意达人,竞相在石库门里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创意大合唱。走进石库门,每一家小店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门洞都展示着店主的创意人生。

不仅在老街、老宅,在工业老区,同样经历着创意革命。作为近代亚洲最辉煌的工业区,大杨浦正经历着优雅转身。除了大杨浦,工部局屠宰场、江南枪炮局等老厂房也纷纷成为时尚创意工场。

穿行在上海,在沧桑和时尚之间,品味这座繁华的城市。无论是莫干山50号、田子坊,还是那一个个正在改造的角落,形成了上海鲜明的创意符号。正是这个个符号,使这座商业的大都市显得更加丰富立体,也正是这一个个符号,让人们在世俗喧嚣之余,对于未来生活充满了更多美好的想象。

猜你喜欢

田子坊石库门莫干山
传承红色基因 从石库门开启
来野·莫干山民宿
徒步莫干山
Mount Mogan and Some Foreigners
城市更新背景下地区中产化过程研究
历史街区导视系统设计探索
——以上海田子坊为例
触摸石库门,找到真正的上海
田子坊创意园区建设模式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