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岛内争论谁为救灾不力负责

2009-08-14

环球时报 2009-08-14
关键词:金门救灾马英九

台研究机构称

大陆污染波及金门

本报驻台北特约记者 胡又中

本报记者 郭 芳

很多人对金门的印象是空气清新的世外桃源,但近日,台湾“国科会”和“中央研究院”的一份研究报告打破了这一观点。报告称,金门空气存在金属悬浮微粒,污染浓度甚至比工业区都高,而这一情况的出现是“受大陆沿海工业污染波及”。

中广新闻网13日报道称,“环保署”监测资料显示,金门地区每年9月到次年5月东北季风期间,悬浮微粒浓度飙升,其中粒径小于2.5微米的细悬浮微粒占了一半以上,高出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值的一倍,而且近年浓度还有增加趋势。对此,“国科会”和“中央研究院”从去年11月到今年3月对金门地区高悬浮微粒的化学特性与来源进行了探讨,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是东北季风把大陆福建陶瓷厂的粉尘与燃煤产生的污染性气体,吹到下风处的金门。

“中央研究院”环境变迁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许世杰说:“陶瓷工业不仅造成沙尘或者尘土的污染,事实上也造成很多譬如硫酸盐的污染问题,夹带的是一些重金属的污染物质。”“中央研究院”环境变迁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龙世俊举例说,金门砷的浓度高出台北3倍,“目前的浓度持续暴露70年,在金门所受到健康伤害、得肺癌的概率会是我们容许值的10倍以上”。

不过,金门技术学院营建工程系系主任林世强提到,金门的设施密度高也可能对空气质量产生威胁,内部的控管也很重要。“我们有一座机场,好几座港口,还有一座火力发电厂,这些都有可能造成污染,其实道路密度也可能是全国最高,所以如果可以的话,其实我们自己应该先做好”。

对此,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李鹏表示,鉴于福建和金门的地理位置,福建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污染波及金门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拿厦门来说,事实上它自己在遭受污染伤害上才是首当其冲的。目前,政府也正在通过将高污染企业迁往岛外、控制机动车数量等方式减少污染。解决这个问题,两岸环保部门应该增加合作,共同协商。

许世杰也建议台湾应该跟大陆研究单位共同合作,设立一些长久的监测站并进行民众健康风险评估,提供数据给两岸作为制定相关决策的参考。据台湾“中央社”此前报道,台湾“环保局” 6月间曾派员到厦门拜访环保部门并进行座谈交流,并获厦门当地环保单位认同,达成设置监测点共识,共同防范污染。▲

“监察院”要搞责任清算 五成人对马英九不满

本报驻台北特约记者 陈 言 本报特约记者 周 礼

尽管台风“莫拉克”已经离境多日,但风暴引发的灾害却在岛内持续发酵。逐渐从最初惊慌中缓过神来的台湾民众和舆论将矛头集中指向马英九当局及他个人,一股声讨之势在岛内形成。而“监察院”也未待救灾工作结束就急着表示要清算责任。台湾TVBS电视台的报道称,对于马英九而言,此前一切“政治失误”与“政策不力”在风灾面前都显得如此渺小,现在他正面临着“执政”以来“最危重的考验”。

“监察院”急着清算责任

据台湾“中央社”13日报道,台风“莫拉克”重创南台湾的“后遗症”持续扩大,截至13日已造成全台114人死亡、58人失踪、45人受伤;全台农损金额超过90亿元(新台币,下同),为岛内19年来第二高;台湾观光业损失也超过8亿元。尽管马当局高层四处勘灾,但眼见着不断创下新高的灾害损失,民众对于当局的不满情绪“水涨船高”,“民怨的宣泄犹如滚滚河水”。据台湾TVBS电视台民调中心12日晚间公布的最新民调,47%的民众对于马英九的救灾表现不满意,仅有26%表示满意。按地区分析,受调查地区51%的人不满意马英九表现,满意比例低至约20%。

岛内民间如此高涨的不满情绪引发台湾“监察院”高度关切。12日,“监察院”院会通过决议成立跨委员会调查小组,将动员超过20名“监察委员”进行调查,追究相关责任。“监察院长”王建煊表示,类似风灾、水患、断桥等,以前每一届“监察院”都曾调查过,但当局都没有接受教训,因此院会一致提案通过成立调查小组,相关情况在调查以后不会就此罢休,如果纠正后不改善,就弹劾、再弹劾,一直到改善为止。

舆论怀疑马英九领导能力

岛内舆论纷纷对马英九指挥救灾不力表示不满,特别是对于其坚持不颁布紧急命令“感到费解”。台湾前“国安会”副秘书长江春男在《苹果日报》撰文称,如果“救灾如作战”这句话是真的,那么马英九这个“三军统帅”实在太令人担心了。他似乎不知道自己有指挥权,“马英九的领导能力被人看透”。台湾《联合报》的评论称,救灾、救命是和老天抢时间,但马英九在救灾前线还是满口“依法行政”。台湾“今日新闻”直指马英九“总统大位”称,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重击美国,当时的美国总统小布什因救灾不力受到批评。“看到马英九这次指挥救灾动作,不禁让人联想,3年后的国民党以及还做着2012年连任美梦的马英九会怎样呢?”

岛内对于当局的不满情绪也引起了国际媒体关注。日本《朝日新闻》12日称,台“中央气象局”并未对南部发出严防台风警告,马英九对此有所批评,引起气象局局长反驳,由此看出马当局内部已经自乱阵脚。美国《华尔街日报》认为,灾民与媒体以批判眼光抨击当局救援及反应过慢,焦点针对马英九。美国《纽约时报》称,对去年以悬殊票数赢得“总统大选”的马英九而言,这场风灾已经成为很不愉快的政治经历。报道认为,这成为攸关马英九政治生涯成败的测试点,给反对阵营提供了批评的粮秣,也给狼吞虎咽的媒体提供了无法抵抗的影像题材。

有媒体为马英九辩护

对于外界持续抨击,台湾“行政院长”刘兆玄12日亲上火线,不只强力辩护救灾行动并没有拖延,还驳斥“某些媒体讲外行的话”。

也有不少媒体主动出面为马英九辩护。台湾《中央日报》网络版的社论称,现在万事莫如救灾急,但救灾之后也必须彻底究责。不可讳言,全民的防灾意识严重不足,缺少严肃的态度。从上到下,不管是人民或当局,防灾都是三分钟热度,因此相同的悲剧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演。台湾《工商时报》13日发表社论说,我们希望马英九能成为今天的诺亚,不畏他人的讥笑与指责,建造一个宛若方舟的水土保育计划,如此台湾才有希望在这个气候异常的年代全然得救。台湾《中华日报》的社论表示,马英九当局坚持不发布紧急命令显示对救灾有信心。台湾拯溺救危工作正在与时间赛跑,大洪水正在考验台湾人民能否同舟共济、安危势同、福祸相连。在救灾过程中,请在野党不要说三道四,乱喷口水。▲

猜你喜欢

金门救灾马英九
福建加大供水 助金门“解渴”
Golden Gate Bridge History
卖水果
不够用
上万猪农扔粪抗议马英九
马英九接种 甲流疫苗
救灾“吉祥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