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语感教学 提高语言素质

2009-08-07孙朝帮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敏感性

孙朝帮

摘要:语感是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和迅速领悟的能力;语文素质的核心内容是听、说、读、写的综合体现。

关键词:词感 敏感性 领悟性 直觉性

中图分类号: G657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09)5-0197-01

英国的经验论者强调了感觉经验在人类认识中的作用。我们熟知的教育心理学也强调:存在决定意识,从感觉开始认识世界并进而掌握世界,这是一条放之四海皆准的认识论的真理。因此,学摄影要懂得光感,学音乐要具备乐感,学绘画要明了色感,打球的要有球感,审美的要有美感……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当然要培养和训练语感了。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和迅速领悟的能力。语感是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

语文素质的核心内容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语感强的人话听得明白,说得得体;文读得透彻,写得畅达。反之,语感弱的人既难靠直觉透过语言材料理解语言的表层意义,更无法体察、领悟、准确把握语言的深层含义。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可见,语感素质在整个语文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在语文教学中,研究语感并进行语感教学,自叶圣陶、夏丐尊、吕叔湘、张志公等语文教育家倡导以来,已被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所理解和认同,认为它是一条学习语文的规律。甚至可以说:语感是语文教学的支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描绘的形象,体味语言传递的情感,理解语言表达的道理,才能使其更有效地接受教材中固有的思想教育内容,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对语言文字感知的敏感性。当语言文字作用于人的视听器官,一个语感能力强的人就会迅速地捕捉住稍纵即逝的语言信息,加以正确而全面地感知,进而辨别语言文字的微言大义、细微差别、正误、情味等。

理解语言文字的快速领悟性。感知只是认识的开始,理解才是目的。在感知语言文字后,能迅速领悟、理解其内容的意义,包括语言文字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深层意义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韵外之旨等。

1 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性思维

直觉,就是直接地觉察,表现出思维过程与结果的直接性,即不预先经过一番理智思考和逻辑判断,便对思维结果有清醒的认识。例如,看到一幅画,不经思考过程,就能不加思索地说出其美与不美;听到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便立刻觉得“绿”用得妙,所谓“一字用妥,尽得风流”。这便是直觉性思维。一个语感能力强的人,就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同时,几乎不需要经过思考过程,凭着语感就能迅速得到其中的内函,丰富的情味,甚至包括作者难以用词语表达,然而又流淌在字里行间的种种微妙之处。了解语感的特性并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必然会带来语文教学多快好省的效率。

2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

2.1指导学生朗读、吟诵

语感的获得是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它具有直觉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典范的语言材料进行感受,从而获得认知上的直觉能力。这种直觉感受最有效的途径是大量反复的诵读。.

朗读,对文章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得到语音感、语气感、语法感、语体感、畅达感、分寸感等,对文章的理解也就了然于心。

吟诵,是根据文章的需要和自己的需要,讲究节奏韵律的一种精读方法。它要求进入作者的胸境;品味文章关键的字、词、句、段,获得像感、意感、情感。在吟诵中接受、积累有关的语言知识,储存语言的表象材料,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语感能力也就逐步增强了。

譬如《再别康桥》、《致橡树》、《荷塘月色》等课文,就可以通过示范美读、理解朗读、指导诵读引导学生进入“意会”境界。

2.2指导学生揣摩咀嚼,具体品味语言

语感的会意性特征决定了人们要领悟语感,需要对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揣摩、体味,从而具备认知上的会意能力。宋代陆九渊说得好:“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讲得就是熟读精思、潜心体味的重要性。

品味语言要依据语境,解读语意。比如《药》一文中的开篇:“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这句话不单交代了时间,更重要的是通过“什么都睡着”来暗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民众的精神状态。

品味语言还要指导学生切己体察。也就是能够把眼前所读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沟通,通过“文字的桥梁”,达到作者的心灵,借助联想和想象,激活头脑里储存的生活表象,唤起鲜明的“内心视象”,或者再现作者笔下的生活情境,或者补充文章的实际内容,或者增加、印证作者的相同感受等等,直到自己的语感与作者的不相上下,也就深得文章的旨趣了。

2.3利用教材,给学生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语感操练”

语感,学生只能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获得,教师好的讲解是一种铺垫。接着指导学生朗读、思考:文章写了哪些景物,是怎样写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描绘景物、传情达意是靠哪些词语恰当地表现出来的,作者为什么把荷塘月色写得这么美呢?在这一系列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开始美读、体味,感受到了作者用词造句的精妙,品味到这段文字的色彩美,和谐美,意境美。并且由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特性,更深一步体味到作者的情操美,让学生获得一种崇高的道德感与理智感。

2.4鼓励学生课外多读好书,勤练笔

刘勰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语感是一种技能技巧,只有靠实践,持之以恒,养成习惯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语言刺激,逐渐形成语感。即量变才能引发质变,当然为了提高读的效率,教师有必要在读物的选择、阅读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同时,练笔的作用不可忽视。“写”是调动头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教师应鼓励、督促学生通过写日记,读书笔记,制作手抄报等方式加强对语言的运用,既可以激发自身的语言积淀,又促进了语感的形成。

总之,感知语言文字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不可捉摸性,但绝不是不可知的东西,它完全可以通过课内外的实践和积累从而为学生掌握。把语感当作语文教学的一个支点,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感教学,对于提高语文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符合整个素质教育的精神。

猜你喜欢

敏感性
裂纹敏感性钢铸坯表面质量控制
丹参叶片在快速生长期对短期UV-B辐射的敏感性
钇对Mg-Zn-Y-Zr合金热裂敏感性影响
关于非自治离散系统中敏感性的一些结论
光纤应力腐蚀敏感性的测试与计算
微小RNA与宫颈癌放疗敏感性的研究进展
AH70DB钢焊接热影响区组织及其冷裂敏感性
受害者敏感性与报复、宽恕的关系:沉思的中介作用
如何培养和提高新闻敏感性
提高新闻敏感性要做“四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