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心理变化对学生运动成绩的影响

2009-08-07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加试焦虑症胸闷

杨 敏

在笔者执教的十余年中,遇到了不少教育教学上的问题,笔者都逐一的应对和克服了,但总是有一问题时赏困扰着笔者,就是学生在考试和参加一些比赛的时候,就感觉到心慌、尿频等,导致发挥不出最佳成绩。后经笔者查证资料和向医生们的咨询,才知道这就是所谓的心理焦虑症。为此,就这问题写出来与同行共同磋商。

1 几个心理名词的正确理解

第一,焦虑症是指持续性精神紧张或发作性惊恐状态,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等症状。焦虑是无明显原因的恐惧、紧张发作,并伴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和运动性紧张。焦虑症在临床上可分为急性焦虑发作和广泛性焦虑症两种类型。

一是急性焦虑发作,又称惊恐症,起病突然,病人突感不明原因的惊慌、恐惧、紧张不安,频死感、窒息感、失去自控感、不真实感或大难临头感,并伴有心悸、呼吸困难、胸闷、胸痛、压迫感、喉部堵塞感、头昏、头晕或失去平衡感、手脚发麻或肢体异常感、阵阵发冷发热之感、出汗、晕厥、颤抖或晃动等症状。

二是广泛性焦虑症,精神性焦虑,如无明确对象的游移不定的广泛性紧张不安、焦虑、烦躁,经常提心吊胆,有不安的预感,高度的警觉状态、容易激怒;躯体性焦虑,包括运动性紧张和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植物神经功能亢进,心血管系统症状均属焦虑症最常见的症状之列,如心悸、心慌、胸闷、面部苍白或充血等。

面对困难或有危险的任务,预感到将有不利情况或危险发生时,主观上就有焦虑发生。如果焦虑程度较重,其原因不明显或和程度不相称,且持续时间较长,则成为焦虑症。主要表现为紧张不安、恐惧感、易惊、头痛、失眠、胸闷、心跳、出汗、手抖、阳痿等。急性焦虑发作时除情绪惊恐外,常有胸闷、窒息感、心跳剧烈、手脚发麻,有要死去的感觉,或要发疯、要晕倒的感觉,常以为心脏病发作去看急诊。

第二,体育考生心理焦虑是指考生在训练与加试中对当前现状,或者所预计的结果于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情境所具有的担忧倾向。考生适当的焦虑可以激起其改变自身现状的紧迫感,进一步力求达到某种目标。但如果考生对预计到的威胁产生过度担忧和过分的恐惧,往往会夸大比赛的困难程度,不利于成功地参加考试。其表现是,时常伴有紧张、不安、惧怕、忧虑、神经过敏等心理症状,以及自主神经系统一系列生理反应等情绪状态。

2 体育考生心理焦虑的成因

体育加试是在高度竞争条件下进行的,在加试之前和加试过程之中,考生身心承受着极大的压力,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很容易诱发焦虑心理。运动心理学家费希尔运用S-R焦虑量表分析了考生焦虑产生的原因,认为运动焦虑是由三个纬度的原因引起的:第一,对个人有威胁,如怕失败和受伤,怕消极评价,怕辜负亲友、教练员期望等;第二,结果的不确定性或消极的确定性;第三,期待,即焦虑是由悬而未决而又无法有效预防或解决的情境所造成。总之,考生焦虑的产生主要是来自体育加试以及训练内外环境的影响,从而导致情绪上的波动和生理上的变化。

3 体育考生心理焦虑的表现

考生的考前焦虑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经验的考生与无经验的考生在赛前焦虑水平上往往有明显的差异,项目对考生焦虑水平有相同的影响。第二,考生考前焦虑水平的变化是随着加试的重要性而升降的。与实力较弱的对手比赛,一般焦虑水平较低;与实力较强的对手比赛,则考前焦虑水平较高;在实力相当,尤其是关键性项目考试之前,焦虑水平为最高。第三,状态焦虑随着加试时间的接近而逐渐上升,从考前一周开始,到加试即将开始时达到顶点;在进入加试时往往焦虑水平有下降趋势,加试后焦虑水平又有所回升。

4 考生心理焦虑调适的方法

第一,认知调整。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在合理情绪治疗理论中提出:人的焦虑情绪不是由环境线索直接引起的,而主要是由不合理、非理性的认知造成的,它是一个人产生焦虑、恐惧和痛苦的根源。考生赛前所表现出的焦虑情绪反应,大多是出于对比赛结果缺乏全面分析、判断情况下产生的,因此,消除不良情绪,关键在于调整错误的认知。要认真分析考生产生心理冲突的主要原因,帮助考生重建对考试情境的一种新的思维。我们可利用教练员的权威性,对考生进行说明、指导和鼓励,以消除他们对考试条件和结果的焦虑恐惧。具体实施时,一个重要的方法是积极的自我陈述,如在比赛前用“我会考得很好”、“我可以控制场上局势”等积极语言激励自己,每次比赛反复做这种练习,用积极的自我陈述消除消极暗示的影响。

第二,淡化结果,提高透明。所谓淡化结果就是在考前使考生在心理上淡化对比赛结果的过度关注,淡化对考生评价的认识。考前如临大敌的不恰当安排和氛围会加大考生的心理压力,使考生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出现严重的赛前焦虑,导致加试发挥失常。美国心理学家卡根认为,事件的不确定性是引起焦虑的根源之一。我们所说的排除这种不确定性,主要是指考前可能对考生产生不利影响的或不必要的不确定性。因此,教师在考前应传递积极信息,让考生知道他们有哪些长处,应改进哪些不足,要通过不断提高心理技能来应付这种不确定性,使考生知己知彼,减少比赛的盲目性。

第三,模拟心理训练。模拟心理训练是指教练员有意识地组织类似实战情境的练习性比赛,从而改善考生心理品质,消除紧张焦虑状态,适应比赛需要的训练方法。模拟心理训练要在结合技术和战术训练的同时,突出强调情绪训练的因素。如在训练中有意识安排强手或弱手通过模拟进行实战的比赛,使考生尽快进入角色,学会调控情绪,消除不必要的焦虑,以适应复杂多变的比赛环境。

总之,通过以上的经验与总结,在笔者的实际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希望广大同仁进行经验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把心理的变化对学生运动成绩的影响,进行更高层次的探讨。

猜你喜欢

加试焦虑症胸闷
胸闷气短就医前先做五项功课
躲进“焦虑症”的刘太太
2019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加试第三题的改进
现代人当警惕知识焦虑症
《思考心电图之166》
胸闷,疾病发病前兆
老年焦虑症应用生物反馈治疗的效果观察
慢性疲劳综合征与抑郁症焦虑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清华大学加试体质引领教育评价新方向
体育加试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