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亚格局转换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2009-08-04

魅力中国 2009年14期

王 樱

中图分类号:C91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5-024-02

摘要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受东亚地区的格局及转变的深刻影响。从朝贡体系开始,历经第一次现代化浪潮和二战后新的发展时期,东亚地区各国抓住机遇赢取发展。这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不无影响。

关键词:中国现代化进程;东亚格局;朝贡体系

中国现代化进程开启于1860年的自强运动(也称洋务运动),在这场亘古未有的巨变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受到东亚地区的格局及其转变的深刻影响。

在前现代社会,东亚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农业文明,东亚格局是建立在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朝贡体系发端于先秦时代天子与诸侯之间的隶属关系模式,秦统一后,“朝”,“贡”体制发展为传统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模式。朝贡体制也是儒家“家”,“国”,“天下”文化的政治实践。朝贡体系在清王朝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东亚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模式,形成了东亚共同的以儒家为中心的中华文明圈。朝贡体系东亚格局是一种松散等级式辐射型。形式上是一种等级式的,但结构上要松散的多,在政治、经济上清王朝并不主导其他番邦,他们之间也没有强烈的依附性。仅就文化,社会层面对其产生了决定性影响,都是共同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基础上形成了有所差异的文化。在东亚地区这种朝贡体制一直延续了几乎在整个农业文明时期。朝贡体系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时期,为东亚地区提供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农业文明发展模式。在朝贡体系内形成的朝贡贸易促进了东亚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政治模式的相对稳定,也为东亚地区提供了和平的政治的氛围,也更多的促进了东亚地区农业文明的发展。东亚的朝贡体系为农业文明时代提供了相对成功的地区模式。但朝贡体系毕竟提供的是与农业文明相适应的,在社会经济上的封闭性、同构性,在政治文化上的同质性。这些因素使其成就巨大的农业文明的同时,却也阻碍了使东亚的资本主义萌芽像西欧那样成长,成为第一次现代化浪潮的发源地。

第一次现代化浪潮是由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的,发端与英国然后向西欧扩散的工业化过程,时间是从十八世纪后期到十九世纪中叶(大约780——1860年)。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其资本本性的扩张性必然要开拓世界市场,但是这种开拓不是以公平的贸易交往进行的,而是通过血腥的殖民掠夺。处于农业文明的东亚地区同样受到西欧工业文明的冲击。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西欧一些国家就同明清帝国进行一定的贸易。然而由于传统农业文明本身自然经济的特点以及东亚地区以朝贡体系为模式的贸易特点,同进入资本主义发展时期殖民扩张之间的矛盾,必然引起相当强烈的碰撞,这样的贸易交流也必然不会顺利健康的发展。在这场贸易冲突中,清政府一开始就对西方的贸易冲击采取退缩与封闭政策,自行放弃在南洋开拓的许多贸易据点压缩西方与中国贸易的口岸。1792年英国派马戛尔尼出使中国,开拓英国的东亚市场,清政府则认为外藩入贡,完全按照朝贡体系的模式对待这种现代的贸易。但当时西欧刚刚处于为资本主义现代化起步阶段,没有足够的力量侵入并未完全衰落的清帝国。直到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而清帝国的进一步衰败,这种平衡被打破。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模式的东亚地区成为西方殖民扩张的重要的目标。1840——1842年的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开了清帝国的大门,而对于东亚地区而言是对朝贡体系一次沉重的打击。朝贡体系开始走向崩溃。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和朝贡体系里其他番邦产生很大的影响,1853年美国舰队强迫日本开放门户,1856——1858年中英第二次鸦片战争加剧了朝贡体系的崩溃。

在朝贡体系开始走向崩溃的同时也使中国,日本东亚等国卷入了第二次现代化的浪潮。同样被动卷入第二次现代化浪潮的中国和日本,在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却有着巨大的差异。1840年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是在19世纪中叶清王朝开始衰落的过程中发生的。内部的瓦解力与外来的冲击力交织在一起,这里仅以外部冲击力对于内部的影响来看阻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思想因素。鸦片战争后,尽管天朝的门户被无可奈何地打开了,被迫接受了屈辱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却仍不能重新的认识中国以外的西方世界。清政府在处理与西方国家事务仍没有跳出朝贡体系的圈子,不准西方使节与北京政府直接交涉,一切通过专办“夷务”的钦差大臣办理或总督代理。中国一面对西方国家开放口岸和出让贸易特权,一面接受邻近国家数年一次的朝贡照章进行。这些无不显示出所谓“天朝上国”思想的根深蒂固。然而,同处于东亚朝贡体系中边缘地位的日本不存在这种思想的束缚,反而,在看到所谓“天朝上国”的失败以及自身的弱点,更刺激了其变革的强烈愿望。当然就中日两个现代化进程巨大差异的原因而言这与中日两国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民族性格等因素有关,但就朝贡体系对两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而言也是有着这样巨大的差异。中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阻碍重重,而日本抓住了第二次现代化浪潮的机会,比较顺利的走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

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东亚地区朝贡体系的崩溃与殖民体系的建立。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的自强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战相遇,结果中国惨淡经营三十年的自强运动以失败而告终,中国的半殖民化进一步加深,至此东亚的朝贡体系土崩瓦解。与此同时也是东亚地区殖民地半殖民地急剧加深的重要转折,在这里日本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日本既是东亚朝贡体系最后埋葬者又是东亚地区殖民体地主要侵略者。日本通过一步步的侵略战争,使朝鲜,中国的台湾,东北地区成为日本的殖民地。这样东亚地区的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本成为东亚殖民体系的中心,中国则被边缘化。殖民体系是紧密的等级依附型体系,在政治上殖民列强对殖民地实行强暴殖民统治。这无论在在主观上还是在客观上都不可能促进殖民地的政治现代化进程。在经济上,殖民地的经济命脉完全掌握在列强手中,成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使殖民地经济畸形发展,严重阻碍了殖民地区的现代化进程的发展,甚至在殖民体系崩溃后,也严重影响着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文化上,殖民列强对殖民地国家实行愚民政策和奴化教育,扼制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感情和民族精神。东亚殖民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在一步步加深,这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了严重的阻碍的作用。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后中国从器物层面上开启了现代化进程——自强运动,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战的失败,使中国认识到仅从器物层面无法完成中国现代化进程,进一步从制度层面,文化层面上来推进现代化进程,但在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与殖民体系下的现代化因素的激烈冲突中始终没有形成历史的合力促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反而是,随着中国边缘化加深,半殖民的程度加深,甚至到了1937年日本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使中国有被完全殖民化的危险,这样中国就不得不中断正在进行的现代化的努力,把争取民族独立放在首要的地位。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法西斯的胜利及战后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发展,东亚地区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格局。战后新格局也经历了演变,从冷战对峙到以经济势力为核心综合国力的和平竞争发展的新时期。东亚地区的总体和平与发展,为东亚现代化发展提供非常有利的环境。在以经济势力为核心综合国力竞争中,东亚地区各国大力发展了双边及多边贸易,形成以各种条约为关系准则的平等的网状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各国之间大力发展相互关系,尽管发展水平有差异,也存在各种利益冲突,但总的来说仍以和平发展为核心,地区局势相对稳定。在新格局中的中国,抓住历史机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使中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当然,机遇的同时有面临着挑战,如发展中国家(中国,越南,朝鲜等)与发达国家(日本)之间的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差距,形成的劣势地位,贸易不平等,等等。认真科学的应对发展中的问题中国完全能够在新的东亚格局中找到新的历史坐标,利用好外部环境促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更好发展。

当然,中国现代化进程并不取决于东亚地区的格局及其转换,但东亚地区格局及其转换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外部因素。东亚地区原有格局的打破与新格局的建立给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客观的机遇。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对新格局要有一个科学的全面的认识,充分利用外部有利因素,结合内因形成历史的合力共同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荣渠 现代化新论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胡绳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6

[3]胡绳 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